李翰卿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翰卿(1892~1972)医学家。字华轩,又名希缙。大同市灵丘县沙坡村人。1955年进行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宫外孕的研究,获得成功,被评为全国十大医学科研成果之一。1960年编着《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另有同名军人李翰卿。李翰卿资料的整理受到山西省卫生厅、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的高度重视,责成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具体承担完成。1958年在党校学习时结识了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于载畿大夫,并从此与于载畿开始了治疗宫外孕的探索,此后又与于载畿、药朝昕、宋瑞荷等人共同组成中西医结合治疗宫外孕研究小组,深人展开了非手术疗法治疗宫外孕的研究与合作。2000年10月18日拜访山西省政协原副秘书长贺德宏老先生,核准部分历史年代。

李翰卿治癌经验

李翰卿关于癌症治疗方案 主方不变对癌瘤 副方灵活随证候 癌症,即恶性肿瘤,是当今世界危害人类生命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李老认为,虽然人类至今仍未找到彻底攻克癌症的方法和药物,但对于各种癌症,如何改善症状,减轻病人的痛苦及延长其存活期,中医中药却有着一定的优势。中医学对肿瘤的认识,散见于历代中医药文献中,属症瘕积聚的范畴,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和知识,但归纳起来,不外是祛邪与扶正并重,注重机体的整体抗病能力。在具体治法上也是两点并重,即既注重攻邪、杀瘤,如“开气行郁”、“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化痰利湿”等,同时又注重整体辨证,对证治疗。因此,李老主张,对于癌症这样的疑难大症,不可单纯局限于辨证施治,应总结各种癌症的共性,找出克癌、杀瘤之主方,然后再根据不同癌症之个性及患者证候类型,确定针对具体证候的副方,主方、副方双管齐下,方可取得较好效果。下述即是李老常用的治癌主方与针对各种具体癌症及不同证候的副方。 抗癌主方——神农丸 处方组成: 沉香15克,广木香9克,公丁香9克,白檀香6克,降香9克,枳实15克,川郁金4.5克,莪术4.5克,归尾6克,赤芍6克,建曲6克,槟榔6克,砂仁6克,香附6克,朴硝3克,紫蔻3克,麝香0.3克,土狗1对,守宫1对,大将军(独角牛)3个。 制法用法: 上药研末,白蜜250克,猪油50克化开,用白鸡冠血20滴与药末调匀,放入瓶内备用。早晚空心各服9克,白水送下,连服15天为1个疗程。 按:神农丸原为治疗食道癌之主方,《中医杂志》1958年第10期657页“全国医药卫生技术革命展览会介绍”中提到“辽宁展出了医士徐志等治疗188例上消化道、子宫颈、子宫体等多种癌肿的神农丸,据118例统计好转的高达70例”。本方兼具开气行郁、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功效,针对癌瘤具有较好的抗癌、杀瘤功能。因此,李老将其广泛运用于各种癌症,作为治癌主方,再根据不同癌症之个性及患者具体证型配以对证的副方,将抗癌与辨证用药有机地结合起来,获得较好的效果。 (一)食道癌、胃癌 主方:神农丸 副方: 1.经验协定方 银花7.5克,陈皮6克,厚朴6克,云苓3克,蜈蚣2条,半夏6克,海螵蛸1.5克,雄黄0.3克。合研细末,冲服。 2.经验协定方 生赭石,潞党参,当归,知母,姜半夏,天冬,麦冬,柿饼 加减: (1)咽下困难者,加桃仁; (2)吐粘液者,加旋复花; (3)消化不良者,加鸡内金; (4)生瘤者,加蜈蚣; (5)幽门癌肿者,加川军、芒硝以通利之; (6)吞酸者,加黄连、吴茱萸; (7)便秘者,加蜂蜜; (8)咽喉不利者,加花粉、胖大海、桔梗; (9)呃逆者,加柿蒂、砂仁、瓜蒌; (10)疼痛加元胡、没药、甘草。 (二)直肠癌 主方:神农丸 副方: 1.实证方 当归尾12克,皂刺9克,桃仁泥6克,川山甲6克,甘草4.5克,黄连1.5克,枳壳4.5克,槟榔4.5克,乌药6克,白芷3克,花粉12克,赤芍3克,生地9克,红花3克,元明粉9克,川军6克。 2.虚证方 当归12克,川芎4.5克,杭芍9克,熟地9克,知母6克,黄柏6克,花粉9克,甘草3克。 3.溃脓方 蜈蚣 川山甲 生鹿角 血管鹅毛 血余各15克,烧存性为末,每服15克,黄酒送下。 4.验方 (1)夏枯草30克,元参6克,银花9克,连翘6克,甘草3克,槐末6克,生地榆6克,黄芩4.5克,青黛1.5克。 (2)夏枯草6克,银花6克,公英6克,蛇蜕0.3克,地丁6克,白头翁6克,防风3克。 (三)胰腺癌 主方:神农丸 副方:夏枯草 银花 连翘 茵陈 川军 枳实 浙贝 生杏仁 郁金 三棱 莪术 (四)肝癌 主方:神农丸 副方:茵陈15克,川军1.5克,柴胡1.5克,枳实3克,黄芩3克,生白芍4.5克,生桃仁3克,郁金6克,甘草3克,蛰虫3克,桂枝1.5克,木香1.5克。 加减:有腹水者加赤芍、猪苓、泽泻、焦山甲、炙鳖甲、车前子。 (五)鼻咽癌 主方:神农丸 副方: 1.银花9克,夏枯草30克,连翘6克,炒龙衣1.5克,炒苦参6克,浙贝3克,炒地骨皮4.5克,蜈蚣2条,焦栀4.5克,侧柏叶炭6克,赤石脂3克,百草霜3克。 2.雄黄0.3克,冲服。 鼻咽癌初起亦可服千金漏芦汤(漏芦、枳壳、朴硝、大黄、甘草、麻黄、黄芩、白蔹、连翘、升麻)。喉癌亦可用鼻咽癌两副方,如咽痛干燥者,加花粉,虚火太盛而烦躁者,宜服知柏地黄丸,以滋阴清虚火。 (六)肺癌 主方:神农丸 副方:银花9克,浙贝3克,苇茎30克,薏米9克,丝瓜9克,生杏仁6克,甘草6克,葶苈子6克,大枣3枚 颈项部肿,脉数,身热,喘息,有表证者,副方用防风、栀子、连翘、羌活、川军、赤芍、当归、双花、瓜蒌、浙贝,灯心为引。 (七)乳腺癌 主方:神农丸 副方: 1.未溃者用方 当归 生白芍 柴胡 云苓 焦术 丹皮 炒杏仁 鹿角霜 银花 连翘 甘草 2.已溃或转移者用方 夏枯草 银花 连翘 贝母 黄药子 炒苦参 炒龙衣 鹿角尖 赤石脂 雄黄 炒地骨皮。并可外敷生肌玉红膏。 3.初起未溃,疼痛严重者用方 大瓜蒌 当归 甘草 乳香 没药 4.潮热恶寒,胸胁胀痛者用方。可服加味逍遥散。 5.皮色不变,坚硬如石,不热不痛,六脉沉细者用方。可服阳和汤。 (八)腮腺癌 主方:神农丸 副方:栀子 防风 连翘 羌活 川军 赤芍 当归 银花 地骨皮 龙衣 加减: (1)便秘、苔黄者,加倍川军; (2)口干舌燥者,加花粉、元参; (3)咽喉不利者,加板蓝根、牛蒡子; (4)大便泄泻,脉虚体弱者,去川军,加生山药。 (九)甲状腺癌 主方:神农丸 副方:夏枯草 银花 连翘 元参 贝母 煅牡蛎 黄药子 昆布 加减: (1)肝经火盛者,加白芍、青皮、芦荟; (2)思郁伤脾,不思饮食者,加白术、陈皮、云苓; (3)腺肿溃破者,加赤石脂。 (十)颔癌 主方:神农丸 副方: 1.升阳散火汤 川芎3克,独活3克,白芍6克,防风3克,羌活3克,甘草3克,人参4.5克,柴胡4.5克,香附6克,葛根3克,升麻2.1克,炒僵蚕3克,生姜1片,红枣l枚。水煎,食远服。 2.托里消毒散 皂刺4.5克,银花9克,生甘草3克,白芷3克,桔梗6克,人参4.5克,川芎3克,生芪15克,当归6克,白芍4.5克,白术6克,茯苓9克。 3.治颔漏方 炒地骨皮 炒槐米 炒地丁 炒龙衣 木鳖子 银花 连翘 甘草 炒苦参 (十一)膀胱癌 主方:神农丸 副方: 1.尿血者用方 小蓟15克,藕节4.5克,炙蒲黄4.5克,木通3克,生地炭15克,当归炭9克,焦栀4.5克,竹叶3克, 棕边炭6克,薏米15克。 2.尿闭者用方 生桃仁 川军 桂枝 银花 连翘 甘草梢 芒硝 竹叶 用于热结膀胱;瘀滞不通者。 (十二)卵巢癌 主方:神农丸 副方:脾虚血瘀方 白术 茯苓 甘草 台参 香附 白芍 台乌药 当归 川芎 熟地 银花 生地榆 三棱 莪术 桃仁 川军 蛰虫 (十三)肾癌 主方:神农丸 副方:宜滋阴破瘀为主。 1.知柏地黄汤加桃仁、红花、泽漆。 2.夏枯草15克,桃仁6克,当归9克。 (十四)舌癌 主方:神农丸 副方:宜清火解毒为主。 生地 木通 甘草梢 竹叶 银花 蚕砂 蝉蜕 (十五)耳癌 主方:神农丸 副方: 1.气实火盛者,宜龙胆泻肝汤加味 栀子6克,黄芩9克,柴胡4.5克,当归9克,生地9克,泽泻6克,车前子6克,木通6克,甘草3克。 2.胃热兼肝火者,宜柴胡清肝汤 当归9克,川芎3克,白芍6克,生地6克,柴胡4.5克,连翘6克,牛子6克,黄芩6克,栀子4.5克,花粉6克,甘草3克,防风3克。 3.耳内生癌者用方 银花 连翘 僵蚕 全蝎 炒龙衣 蜈蚣 炒地骨皮 炒苦参 甘草 雄黄(冲服) (十六)肌肉癌 主方:神农丸 副方:以解毒利湿化痰为主。 银花 地丁 薏苡仁 云苓 白芥子 白矾 陈皮 姜半夏 牛膝 萆薢 甘草 加减: (1)大便秘结者,加大黄; (2)小便短赤者,加木通、竹叶; (3)瘀滞疼痛者,加乳香、没药; (4)胃纳不佳者,加厚朴、鸡内金。 (十七)骨肉癌 主方:神农丸 副方:海藻玉壶汤 海藻 陈皮 贝母 连翘 昆布 半夏 青皮 独活 川芎 当归 甘草各3克 海带15克。 (十八)宫颈癌 主方:神农丸 副方: 1.初期宜活血化瘀通经窍 桃仁6克,酒军6克,水蛭6克,(猪油炸黑) 虻虫3克。 2.出血者,宜固脱养阴 酒黄柏末 生白芍 当归 椿根皮炭 酒芩 香附 棕炭 阿胶 炙龟板各15~30克。 3.黄带者,宜清热利湿 银花9克,生地榆炭9克,云苓6克,白果6克,酒芩6克,棕炭6克,阿胶6克,车前子3克,坤草9克。又,明雄0.3克(冲服)。 宫颈癌内治、外治系列六方 子宫颈癌属于中医妇科的瘕瘕、崩漏等范畴。该病发病率高,约占女性恶性肿瘤的50%以上,在妇科恶性生殖器肿瘤中,占居首位。因此,对于宫颈癌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医认为,本病之发生,系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总以情志所伤,肝郁气滞,冲任损伤,肝、脾、肾诸脏虚损为发病之内因;外受湿热,或积冷结气,血寒伤络,瘀阻胞络等,为外所因。在宫颈癌的治疗方面,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李老即与山西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省肿瘤医院)合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李老认为,本病总分实、虚两大类,一般初期、中期以实证居多,晚期、后期则以虚证表现突出。实证往往以湿热瘀毒和肝郁气滞为主要证候表现。初期、中期治疗是本病的关键,在总结大量的临床经验,结合前人文献记载的基础上,针对湿热瘀毒和肝气郁滞这两种常见临床证型,李老创制出治疗子宫颈癌的内服1~3号及外用1~3号系列方剂,内外兼治,曾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现介绍如下: 1.宫颈癌内服第一号方 【药品】白术 猪苓 茯苓 茜草 茅术 黄柏 银花 香附(盐水炒) 生地 白芍 泽泻 当归各30克 知母 丹参 川芎 红花 木通各15克 海螵蛸12克 甘草梢9克 【主治】湿热瘀毒证。 无论有形无形而自觉身重者,患者自感阴中滞碍,重行痒痛顽麻,或出血水,或干燥不润,或兼黄白带下,或经血闭止,或经行如常,或迁延日久,成为劳伤难治之证。尿黄,口苦咽干,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 【用法】每服1丸,日服2次,早晚空心开水送下。可同时配合外用第一号方和外用第二号方。 2.宫颈癌外用(洗方)第一号方 【药品】苦参 川椒 苍术 槐花各6克 【主治】湿热瘀毒证。 【制法】上药煎汤,入芒硝9克。 【用法】乘热倾入盆中,先熏后洗。同时配合用宫颈癌内服第一号方和外用第二号方。 3.宫颈癌外用(坐药)第二号方 【药品】枯矾18克 铜绿12克 五倍子15克 雄黄15克 桃仁(生)30克 【主治】湿热瘀毒证。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长圆形锭子,每锭16克重。 【用法】先用宫颈癌外用第一号方熏洗后,将此锭用纱布包之,纳入阴道内。每日换药1次。 4.宫颈癌内服第二号方 【药品】银花 当归 丹参龙胆草 生地 丹皮 革薜各15克 桃仁 红花 乳香 没药 防己 黄柏 甘草 木通 泽泻 车前子各9克 【主治】湿热瘀毒证。 【制法】水煎。 【用法】内服兼外洗,每日2剂,水煎。内服1剂,早晚分2次服;外洗1剂,煎好乘热倾入盆中,先熏后洗。 5.宫颈癌外用第三号方 【药品】轻粉3克 梅片0.3克 麝香0.15克 蜈蚣2条 黄柏15克 【主治】各型宫颈癌。 【制法】上药研末,加入一定基质制成软膏。 【用法】将软膏深入阴道内。 6.宫颈癌内服第三号方 【药品】生白芍60克 当归60克 柴胡24克 海藻24克 昆布24克 白术30克 茯苓24克 香附15克 海螵蛸30克 蜈蚣15条 乳香30克 没药30克 茜草15克 麝香0.6克。 【主治】肝气郁滞证。阴道流血,夹有瘀块,白带稍多(宫颈局部轻度糜烂,或呈小菜花样损害),情绪郁闷或心烦易怒,少腹胀感,胸胁胀满,全身窜痛,口苦咽干,舌质稍暗或正常,苔薄白或微黄,脉弦。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水调为丸,梧桐子大。 【用法】每日早晚各服7.5克,开水送服。同时配合用宫颈癌外用第三号方,或选用宫颈癌外用第一号方、第二号方。 宫颈癌 辨证论治为前提,以毒攻毒方可却 子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生殖器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以阴道分泌物增多、不规则出血、疼痛等为主要症状,属中医学崩漏、带下、瘕瘕等范畴。疼痛是宫颈癌晚期症状,为癌瘤浸润宫旁组织,侵蚀压迫神经血管,癌瘤感染,以及放疗后纤维化粘连所致。西医采用对症止痛治疗。中医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辨证论治,从而在改善患者全身状况、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减轻症状、延长生命等方面发挥出其独特的作用。临证有气滞血瘀、湿热壅毒及肾虚等证型。 气滞血瘀者,为七情所伤,冲任郁滞,积久成症,或瘀阻冲任,血不归经,而成崩漏。症见阴道不规则出血,或有症块,精神抑郁,少腹胀痛,牵及胸胁,舌暗,苔白,脉弦涩或沉涩。治宜行气活血为主,方用活络效灵丹或加味乌药散。湿热壅毒者,因于生活不洁,或经期产后胞脉空虚之时感染邪毒,壅于冲任。症见带下量多,味臭,色黄或如米泔,口苦咽于,尿黄便秘,舌红,苔黄厚,脉滑数。治宜清热化湿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合四妙散。肾虚者,因于婚育过早,房劳多产,致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症见带下量多清稀,或漏下淋沥,头晕耳鸣,腰膝酸痛,形瘦畏寒,纳少便溏,舌淡红,脉细弱或虚数。治宜补肾,方用六味丸或八味丸。癌症为恶性病变,为“癌毒”在体内增生蓄积的结果,治疗在辨证求因,调整机体阴阳平衡的基础上,以毒攻毒,如用全蝎、蜈蚣之类,祛除癌毒,使正气得复,疾病向愈。 附案: 张某,女,57岁。门诊号:63415。 1963年5月20日初诊:右下腹疼痛拒按月余,外院诊断为“宫颈癌”。患者精神抑郁,舌质暗,苔薄,脉弦滑。 处方:丹参15克 当归9克 乳香7.5克 生白芍9克 五灵脂7.5克 甘草3克。水煎服。 二诊:服上药2剂后,腹痛减轻,于上方中加入蜈蚣2条,全蝎9克,继服。 按:本病以腹痛为主症,可能属宫颈癌晚期,宫旁有浸润,压迫神经所致,主症右下腹疼痛拒按属实。纵观脉症属气滞血瘀证,为冲任瘀滞而成。治宜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方用活络效灵丹之丹参、当归、乳香及五灵脂活血行气止痛,白芍、甘草酸甘缓急止痛并养血和中,制攻逐太过。全方攻邪而不伤正。二诊加入蜈蚣、全蝎,均有毒,具有解毒散结之功,取其以毒攻毒之意,李老用此专以其毒攻癌肿之毒,可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之意。==李翰卿小传==

1970年初冬,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卫生工作会议上,一项来自山西的成果,犹如平地里响起的一声春雷,使中外医学界为之震惊,这就是“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治疗宫外孕”的研究成功。它的惊人之处在于,仅靠内服中药就能够使宫外妊娠之占位性病变神奇般地消失,使万分危急的急腹症病人瞬间转危为安,并很快恢复器官的功能。该研究之成功,开创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之先河,改写了宫外孕必经西医手术治疗的历史,在新中国中西医结合史上,揭开了崭新的一页,使古老的传统中医学再次焕发出青春的光采。这项成果的主要发明人,正是山西省中医研究所(现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老所长李翰卿。他和山西医学院(现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于载畿等人组成的“宫外孕非手术疗法科研组”共同完成了该项研究。会议期间,“宫外孕非手术疗法科研组”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该项成果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医学科研成果”、“卫生部级科研发明奖”及“(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一等奖”等。宫外孕Ⅰ号方、宫外孕Ⅱ号方,作为该项成果的标志,亦被先后载人各种医药学辞典及教科书中…… 李翰卿,字华轩,又名希缙,1892年出生于山西省灵丘县上沙坡村。舅父张玉玺乃当地有名的儒医,李氏自幼从其学医习文,日积月累,加之勤奋刻苦,终于尽得其传。李氏15岁时即能治疗一般的疾病,以后虽在当地小学任教,但每有闲暇即为人疗疾,以治病救人为乐,逐渐医名日增,求治者盈门。27岁时,由本县推荐到山西省立医学传习所(川至医专前身)应试,以考试成绩第一名被录取。经过3年的寒窗苦读,他不但系统钻研了中医经典,对历代各家各派学说亦多有涉猎。1922年毕业,先后应邀在太原复成堂、体干堂等行医。35岁始独立开业,悬壶并州。由于其医术高超,就医者络绎不绝,渐次在省城声名大噪。然而更为人称颂的是,他视病家如同亲友,若遇穷苦百姓,不但不收诊金,还时常资助药费济人。有一陈姓患者,身患疾病,家贫无力就医,听人称道李氏声名遂前去求治,果然李氏不但全力救治,且诊金、药费分文不取,直至痊愈。解放后陈已高龄,犹时对人言及此事。李氏因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望,被誉为山西四大名医之一,并深受中医界同仁爱戴,被公推为太原国医公会执行委员。太原解放后,李氏更是如获新生,决心以自己的医术为新中国服务,并主动将珍藏多年的《万有文库》凡1942册图书捐献给国家,受到山西省人民政府的高度赞扬。他工作勤奋,学习努力,于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于山西省总工会职工医院、太原市工人疗养院第二医院、山西省中医研究所任医务主任、副院长、所长。历任主要社会兼职有:山西省医药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太原中医研究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副理事长。山西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山西省政协第二、三届常委、委员等。1972年因病逝世,享年80岁。 李氏治学,以《内经》《伤寒》《金匮》《神农本草经》四大经典为基础,治病尤遵仲景,精于《伤寒》《金匮》,喜用经方、小剂。每能救危难、起沉疴而得心应手。如曾治一李氏患者,因患二尖瓣狭窄,于西医医院实施二尖瓣分离术后,不久发生严重心力衰竭,虽经抢救脱险,但心衰仍不时发生。半年后转入山西省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先请某医以生地15克、麦冬15克、天花粉15克、五味子15克、人参15克、当归9克、茯苓15克治之,服后约20多分钟,心悸气短加剧,咳喘不足一息,腹满浮肿更甚,乃急请李氏会诊,李云:“可予真武汤加减治之。”遂处方:附子0.3克,白芍0.6克,茯苓0.3克,人参0.3克,白术0.3克,杏仁0.3克。服药25分钟后,心悸气短咳喘即减轻,1小时后排尿1次,腹胀浮肿亦减,平卧睡眠数小时,至次日晨,亦可以自行翻身。遂照原方继服,3日后,竟能下床走路20余步,且云:“一年来未能步也。”全方药量总共不过3克,如此小量,竞能起沉疴于顷刻,救危难于既倒,医患均不明,遂求教其理。李曰:“此患阴阳大衰,又兼水肿,乃阳虚至极也,虚不受补,补其阳,则阴液易伤而烦躁倍加,补其阴则阳气难支,浮肿短气更甚。故治之宜小剂耳,取《内经》‘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之意也。” 李氏于疑难之症,尤重视辨其夹杂证情,尝言:“慢性病、危重病夹杂证多,急性病、轻微病夹杂证少……夹杂证中有表里夹杂、寒热夹杂、阴阳夹杂,有脏病兼腑、腑病兼脏,或数脏之病同见,数腑之疾共存,或数经之病同见,数络之疾共存……”曾有一长期慢性痢疾患者,虽经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医院专家名医之手,皆未奏效,乃求治于李氏。李诊后曰:“此乃寒积不化,虽寒中夹热,但总属寒多热少,故治宜温中导滞。”处方:附子3克,党参4.5克,干姜4.5克,白术7.5克,木香4.5克,大黄3克,焦楂6克,山药9克。又嘱曰:“首日服1剂,停药6日,第7日再来诊。”3日后患者即来,言药无效,李曰:“待7日后。”第7日来诊,云:“大便已由一日十五六次,减为一日六七次。”李曰:“原法原方再服l剂。”再来诊云:“大便减为一日四五次。”李曰:“仍遵前方前法。”1月后而愈。求教其理,李曰:“我擅长治疗夹杂证。治疗之关键在于辨别夹杂的比例多少,夹杂多者,用药少了不可,.夹杂少者,用药多了也不可。另外还要注意脏腑之气的七日来复,此例取效者,即是也。” 李氏治病,用药非常精练,循规蹈矩,严于法度,从不用一味多余之药。常言:“用药如用兵,兵不在多而在精,开方用药,务求药证相投。”曾治一老妇,患腹泻久治不愈,其处方仅为白术6克,鸡内金6克。病人虑其用药过简,未必能效,姑照方服用,不料竟获奇效。又曾为一位高于治病,处方药只六味,药价仅值两角钱,患者秘书担心无效,要求重开贵重药,李曰:“大黄虽贱,用之得法,常能救人;人参虽贵,用之不当,常能害人。”而后患者遵方服药,一剂显效,二剂痊愈。秘书赞道:“药到病除,真不愧为名医!” 李氏不仅精于中医内科、妇科,而且对儿科、外科及老年病学方面亦研究颇深。其学术思想,主张熟读中医经典,兼及后世各家流派,加以融会而贯通之,并通过自己的临床实践以验证之。李氏对于经方,尤其研究精深,他喜用经方并善用经方,却又不泥于经方。在诊断上,他强调应按四诊八纲进行综合分析,尤其还重视腹诊,以及观察色脉喜恶,务求辨证精确;在治疗上,重视脾胃,认为难病多瘀,久病多瘀,善用活血祛瘀之法,用药配伍注重标本兼顾,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但攻而不猛,补而不滞,更强调用药力求精练。 李氏为人,平易近人,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好学不倦,对病人一视同仁,热情接待,尤对劳动人民深为同情。1965年他一度居家养病,单位在其家门口挂出“李老有病,暂不接诊”的通知,一远道而来的农民患者,求医心切,上前敲门,当秘书出来劝阻时,李氏却振作精神下床,请患者进屋,立刻为其诊疗,令患者深为感动。事后他还对秘书说:“今后凡是病人找我,只要我有点精神,尽量不要拒绝他们,特别是农民,远道治病多不容易呀……” 李氏生前爱好书法艺术,闲暇以笔墨为乐事。曾书写诗句“献身要读润芝(毛泽东字)书,报国应行翔宇(周恩来字)路”、“但愿人皆寿,何妨我独劳”等为条幅,悬挂于壁,以勉励自己。 为了启迪后学,李氏集平生治学《伤寒论》之心得及临证经验,于1959年编着成《伤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一书,并计划撰写一部以中医各科疾病及症名为纲,病、证、方、药为目的临床医师必备的工具书.笔记资料积累甚多,然终因诊务、政务繁忙,未及完稿而逝去,深可痛惜。==李翰卿年谱==

李翰卿字华轩,又名希缙。 1892年出生于山西省灵丘县上沙坡村。 幼时在当地私塾读书并随舅父张玉玺学医,其舅父为当地名医。据云李15岁时已能单独开方应诊。 年轻时曾在家乡任国文教员。 1919年被本县推荐到山西省立医学传习所(川至医专前身)应试,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于该处毕业后曾任旧山西陆军(傅作义部队)军医、军医长等职。 1922年应邀到太原“复成堂”行医. 其后,先后任李翰卿诊所医师、“太原红十字会施诊所”医务主任、“太原红十字医院”副院长、体干堂医师,兼太原国医公会执委。期间因其医德高尚,善治危急重证,而被广大群众誉为山西四大名医之一。 1946年任“太原中央考试处”襄试委员。 1949年太原解放后李翰卿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万有文库一部,计1942册图书捐赠给国家,山西公学图书室在6月19日的《山西日报》上刊登鸣谢启事。同年下半年,太原成立了“中医研究会”,李翰卿被推举为会长。 1950年任山西省总工会职工医院、太原市工人疗养院第二医院医师、医务主任、副院长。 1952年“中医研究会”改组为“太原市卫生工作者协会”,李翰卿任中医会长。 1954年任“太原中医学会”会长。同年起历任山西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制定了“1956—1967年山西医药科学研究工作规划”,李翰卿任山西医药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56年8月加人中国共产党。同年山西省中国医学研究所成立,李翰卿任所长及党总支委员。同年任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副理事长。 1958年在党校学习时结识了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于载畿大夫,并从此与于载畿开始了治疗宫外孕的探索,此后又与于载畿、药朝昕、宋瑞荷等人共同组成中西医结合治疗宫外孕研究小组,深人展开了非手术疗法治疗宫外孕的研究与合作。 1959年任“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山西日报》1959年7月3日刊登)。同年8月起历任山西省政协第二、三届常委、委员。 1959年1月李翰卿所着《伤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内部印刷,该书是李翰卿“病证方药医学体系”实践的第一步。在当时作为山西省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参考资料小范围流传。 1960年在李翰卿指导下安植基、安邦煜、平全意等进一步充实整理《伤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为《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其手稿今存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1961年起计划撰写一本中医治疗疾病的实用临床手册性质的书,积累资料甚丰,几经辗转至今尚有277册资料保存在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1963年9月接待了北京中医学院刘渡舟教师率队的毕业班实习生一行20余人。 1965年国家科委、卫生部组织以全国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教授为首的专家组对“非手术治疗宫外孕”科研成果进行了鉴定,鉴定为“卫生部级科研成果”,被誉为妇产科领域中西医结合的典范,并拍成科教电影片放映。 1968年文革期间,所长之职被免,但“老所长”的称.呼却在老百姓口中一直流传到今天。 1970年?月在京参加“全国中西医结合卫生会议”期间,突然患脑溢血住北京医院。住院期间周总理、钱信忠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过问其病情。 1971—1972年间在太原举办了两期全国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宫外孕学习班,病重期间由朱进忠介绍了李老妇科的治疗经验。1972年7月4日病逝,享年80岁。==《李翰卿》后记==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李翰卿》后记 李翰卿先生(1892~1972)离开我们已经整整28年了。对于其学术经验的全面整理、专册出版这还是第一次。此次整理发端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的世纪性选题。李翰卿资料的整理受到山西省卫生厅、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的高度重视,责成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具体承担完成。此次整理的基础有三: 一、李翰卿现存于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的资料笔记等总凡277册(其中包括1960年《伤寒论一百一十二方临床使用经验》的手稿,由于体例、字数所限,这部分内容以“精要”的形式出现,全书留待日后出版)。应当说明的是,这些资料仅是李翰卿当年为完成其“病证方药医学体系”而搜集的全部资料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资料在文革中散失了、文革末期原基本理论研究室贾得道主任责成陈重光先生专职整理李翰卿遗稿,十年磨一剑,稿成盈尺,然未能出版,事亦中辍,实为遗憾。需要说明的是,陈重光先生对当时所能征集到的李翰卿资料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类编号,这是占有和驾驭资料的基础性工作,对维护李翰卿现有资料的完整什和条理性起别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份珍贵的遗产是此次整理的主要依据。 二、1992年山西省卫生厅主编的《山西名老中医经验汇编》,该情收录了山丙近现代中医名家38人的临床经验,其中首位为李翰卿,由朱进忠撰文;1995年朱进忠主编的《山两省中医药研究院名医精华汇萃》 (又名《中医精粹汇集》),该书收录了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14位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其中第3篇为“宫外孕非手术疗法的创立者、内科医家李翰卿”,由朱进忠、平全意、杨鸣一撰文.以上二书均部分收载李翰卿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但因字数、体例所限,仅能窥其一斑。以上二篇虽未能反映出李老学术经验之全貌。但此次整理于其间论说可取之处酌情采录,特此说明,并对原作者丧示感谢.此外,前人撰写、见诸报刊杂志的相关文章,此次整理也有部分引用,但由于年代久远、收集未全。暂不附其洋细名目。 三、一年多来专程采访知情人士了解的情况和收集的资料。由于人已隔代,多所不便,此间委曲,难以尽述,但更多的是无私帮助、慷慨奉献,这让我们无法忘怀。谨将主要访询过程罗列如下: 1999年10月30日下午拜访陈重光(以后曾多次拜访)。 1999年10月31日下午拜访李翰卿之女李映贞(以后曾多次拜访)。 1999年~2000年间多次拜访李翰卿的弟子平全意、王立华主任医师。 1999年~2000年间多次拜访历史见证人马宁启老先生。 2000年2月16日请侯振民来讲述有关情况。据侯老云李翰卿关于内科、妇科和中草药方面已经有成文的资料(内科、妇科资料今未见)。侯老并提供《杂病百证举要》(新拟名)的手抄本。(以后曾多次拜访。) 2000年3月9日下午到北京拜访安邦煜。安提供1963年4月15日中医带徒调查登记表一份,表中说明1959年安邦煜拜李翰卿为师,主攻内科、妇科。 2000年3月13日到北京拜访金赫炎。金给于载畿教授写信推荐造访。 2000年3月15日上午拜访于慎中。于提供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科普委员会1984年12月出版的内部参考“机密”资料《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汇编》(第一集),其中第95篇论文为李翰卿、于载畿、药朝昕等11人合作撰写的“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方法治疗宫外孕的研究”。 2000年3~4月间门诊上拜访陈友葵大夫。陈谈当年宫外孕研究小组合作情况。 2000年3月21日第一次拜访于载畿教授。于讲李老生平故事和合作经过. 2000年4月4日第二次拜访于载畿教授。于讲宫外孕的治疗并提供病案7则。 2000年4月18日朱进忠提供山西医学院中医教研组1974年9月油印的《中医临床资料》,其中有李翰卿的5份文稿:关于阳虚、我对阴虚病的研究、不寐的原因、泻下剂应用的经验、杂病百证举要(凡164条)。 2000年6~7月间到李老原籍灵丘县调研,县医院中医科刘志伟大夫提供《灵丘民间故事》《灵丘县县志》等二书,其中有李翰卿资料若干。 2000年8月20日拜访韩履祺大夫。韩无偿提供1959年1月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内部出版的油印本《伤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一书。2010年1月1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李翰卿伤寒讲义集要》以伤寒论方剂为纲,对相关条文进行了汇讲,反映了先生的独特见解及宝贵的辨证、用方经验。 2000年9月9日拜访张才。张说李翰卿有关于伤寒用药的专稿,曾经出版有“非手术治疗宫外孕”的一个小册子。 2000年10月10日拜访李翰卿之四子映源。 2000年10月18日拜访山西省政协原副秘书长贺德宏老先生,核准部分历史年代。贺老提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委员会历届常委简志》,该书60页有李翰卿简介。此次整理。山西省卫生厅厅长李俊峰任名誉主编,原山西省卫生厅厅长赵震寰、山西省中医药学会秘书长齐炳义任顾问,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名誉所长朱进忠、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李先荣任主审,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王象礼、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赵通理任主编.乔连厚、文渊、任光荣任副主编。具体分工如下:王象礼整理大部分杂病、语录、诊余漫话,并为全书统稿;任光荣整理部分杂病及语录等;王红梅整理宫外孕、湿病、温病等;赵怀舟整理伤寒部分;薛勤梅整理妇科部分;何小明起草医家小传,并整理部分语录、专病等;李庭凯整理阴虚、阳虚等;李映贞负责年谱和后记的审阅。此外,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许逸民大夫参与了李翰卿部分资料的收集和历史照片的复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特此致谢。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书中所涉及药物计量单位,除《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及部分原方叙述等处维持原貌,仍使用两、钱、分等计量单位外,余皆按一钱相当于3克进行了统一换算,这是符合李老用药习惯的。另外,基于尊重原始资料的考虑,书中犀角、虎骨等保留,请读者留意,临证时注意使用代用品。回顾一年多来经历的坎坷挫折,不免感慨万千.实际上这短短一年的上溯路程凝聚了整整28个春秋的因缘。亲眼目睹了多少白发老人的默默奉献,亲耳聆听了多少医学前辈的奋斗经历,亲身感受了多少是是非非的悲壮凄凉,一位名医的百年历史渐渐清晰,一位智者的言谈举止渐渐生动,一位老人的血肉情怀渐渐丰满,一位学者的思想智慧渐渐重现,唯独他视之重于生命的书籍和手稿散失较多,未及充分利用。实为憾事。此次整理虽极尽搜求之勤,且集众人之力,然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恳请知情者不吝赐教,庶几一家之学粗完。是为后记。【编者2000年12月12日】==李翰卿读书笔记==

师古而不泥古——读书笔记一则 李老勤求古训,治学严谨,在繁忙的医疗工作之余,遍览古代医籍。但李老学习古人学术思想并非是毫无条件地全盘接受,而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常常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去伪存真,并善于从无字中求之,这一点从他在阅读薛雪《湿热病篇》时所作的读书笔记中可见一斑。今将李老阅读原文时所批注的按语摘录于下,以资借鉴: 原文(二十九): “湿热证,四五日,忽大汗出,手足冷,脉细如丝,或绝,口渴,茎痛,而起坐自如,神清语亮,乃汗出过多,卫外之阳暂亡,湿热之邪仍结,一时表里不通,脉故伏,非真阴外脱也,宜五苓散去术加滑石、酒炒川连、生地、芪皮等味。” 按:大汗出,手足冷。脉细如丝,或绝或伏,虽神清语亮,也系真阳外脱之证,从何认为是卫阳暂亡呢?口渴茎痛出现在大汗之后,安知非液涸津伤之证,从何认为是湿热之邪仍结呢?即便真如所说,试问五苓散用桂枝有何用处?我认为本证的治法宜用真武汤去生姜,加滑石、麦冬、草梢等药方能有效。 原文(三十):“湿热证,发痉神昏,独足冷阴缩,下体外受客寒,仍宜从湿热治,只用卒温之品煎汤熏洗。” 按:此法不一定有大效,但也不会有坏处,因为病在疑似之际就先用一种外治法或轻剂以试治之,效者可证明这方面诊断的正确性,不效者可肯定另一方面的治疗标准。例如本法如果见效的话,可以肯定是兼受客寒,否则肯定是邪犯心肝之重证,须要从速防治,但防治的方法应严加注意。 原文(三十一):“湿热证,初起壮热口渴,脘闷懊铱,眼欲闭,时谵语,浊邪蒙闭上焦,宜涌泄,用枳壳、桔梗、淡豆豉、生山栀,无汗者加葛根。” 按:根据壮热口渴、懊侬谵语等症是热盛于湿的表现,所云浊邪不够相符。栀子豉汤是清热之剂,不是涌吐之剂,已从实践证明,涌字应改为清字。 原文(三十二):“湿热证,经水适来,壮热口渴,谵语神昏,胸腹痛,或舌无苔,脉滑数,邪陷营分,宜大剂犀角、紫草、茜根、贯众、连翘、鲜菖蒲、银花露等味。” 按:原书认为必用重剂乃可奏功,到底重到什么程度才算重剂,殊难掌握。我认为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临时酌定才是正当方法。有人认为茜根不如丹皮、赤芍,我认为可作临时参考,不要把它固定起来。 原文(三十三):“湿热证,上下失血或汗血,毒邪深入营分,走窜欲泄,宜大剂犀角、生地、赤芍、丹皮、连翘、紫草、茜根、银花等味。” 按:善后宜参芪补气,芍地养血,或更加牡蛎咸寒之品以清热止汗。此系暑热不夹湿证,因暑热之气极易伤营也。此证本系危证,因毒从汗泄,故能少缓其势。 原文(三十五):“湿热证,口渴苔黄起刺,脉弦缓,囊缩舌硬,谵语,昏不知人,两手搐搦,津枯邪滞,宜鲜生地、芦根、生首乌、鲜稻根等味。若脉有力,大便不通,大黄亦可加入。” 按:这是增液承气汤证、加减白虎汤证之类,临床可棍据腹诊及脉象之有力无力斟酌用之,自能取效。 原文(三十六):“湿热证,发痉撮空,神昏笑妄,舌苔干黄起刺或转黑色,大便不通者,热邪闭结胃腑,宜用承气汤下之。” 按:本证应以腹部拒按为主,否则宜重用白虎,不宜用承气也。曾治一证,舌苔干黄起刺,大便闭结,但腹不拒按,用白虎汤治愈。 原文(三十七): “湿热证,壮热口渴,自汗身重,胸痞,脉洪大而长者,此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相合,宜白虎加苍术汤。” 按:身热口渴自汗为热,身重胸痞为湿,此热多湿少之证。胸痞也可少加厚朴。 原文(三十九):“暑月热伤元气,其证气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虚而咳者,宜人参、麦冬、五味子等味。” 按:此系伤暑后津液被伤之证,脉必虚弱,欲绝,热必有太盛,否则须防收住邪气,误人性命。 原文(四十):“暑月乘凉饮冷,阳气为阴寒所遏,皮肤蒸热,凛凛畏寒,头痛头重,自汗烦渴或腹痛吐泻者,宜香薷、厚朴、扁豆等味。” 按:自汗应作无汗,否则不宜使用香薷发汗之品。腹痛吐泻系因饮冷所致,其病势也不宜太甚,否则服用此方会引起亡阳之患,注意! 原文(四十一):“湿热内滞太阴,郁久成为滞下,其证胸痞腹痛,下坠窘迫,脓血稠粘,里结后重,脉软数者,宜厚朴、黄芩、神曲、广皮、木香、槟榔、柴胡、煨葛根、银花炭、荆芥炭等味。” 按:痢疾开始兼表热者,柴、葛为最好的药品,往往表证一解,痢疾告愈者不胜枚举。而痢疾后期,阴虚有热之证或没有表证之痢疾则蛮升无益。又,银花生用重用非常有效,予根据寿甫之说用之已久,但炭剂并无尝试过,不知效果如何。芍药对湿热正盛之时可放胆用之,不必顾虑,这是毫无流弊的。 原文(四十二):“痢久伤阳,脉虚滑脱者,治宜补气固脱。方用真人养脏汤。” 按:此证日久滑脱,大多数宜补气不宜补阳,因为此证阳虚寒证较少,热证较多,非真正有寒证,热性药不宜轻用。 原文(四十四): “暑湿内袭,腹痛吐利,胸痞脉缓者,湿浊内阻太阴,宜缩脾饮。” 按:汪氏脉缓宜温之说不够确当,当从全面体会方能无误。 原文(四十五):“暑月饮冷过多,寒湿内留,其证上吐下泻,水谷不分,肢冷脉伏,治宜温热之剂,调脾胃利气散寒,方用大顺散。” 按:仲景理中汤可作参考,但须注意确如其分,因为夏月寒湿之证,温补太过,往往转为痢疾。 原文(四十六):“湿邪伤脾,寒邪伤肾,虚阳外越,其证腹痛下利,胸痞烦躁,口渴,脉数大按之豁然而空,治宜热因寒用,即热约冷服,方用冷香饮子。”按:虚阳外越之旺必须根据孟英之辨证方法方能无误。==李翰卿诊余漫话==

疑难之病 难在虚实寒热夹杂之间 解难之法 功在孰多孰少下药之中 李老认为,疑难疾病,即慢性、危重、难治性疾病,其难治的主要原因,是虚实寒热夹杂证的问题。任何疾病,从其性质来看,不外寒热虚实。单纯的寒证、热证、虚证、实证,以及实寒、实热、虚寒、虚热,不难辨治,但临床上往往是单纯者少而夹杂者多,疑难性疾病,更是如此,如寒中夹热,热中带寒,虚中夹实,实中带虚,还有上焦热而下焦寒,此脏实而彼脏虚等,都需要特别注意。既明兼夹,尚需进一步分析其量的对比,何多何少,何宾何主,都必须弄清,治疗方可有的放矢。因此,能否正确地处理夹杂证,往往是衡量一个医生技术高低的重要标志。 李老常说: “一般来讲,慢性病、危重病夹杂证居多;急性病、轻微病夹杂证少见;身体素质好的急性病患者夹杂证少;体质差或兼有慢性病的急性病患者夹杂证多。在夹杂证中,有表里夹杂,寒热夹杂,虚实夹杂,阴阳夹杂,脏病兼腑,腑病兼脏,或数脏之病同见,数腑之病共存,数经之病并发,数络之病齐现等等。在衡量夹杂证时,尤应重视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如在表里关系中,有表而夹里,里而夹表的不同;在寒热关系中,有寒中夹热,热中夹寒的不同;在虚实关系中,有实中夹虚,虚中夹实的不同;阴阳关系中,有阳虚中夹有阴之不足,阴虚中夹有阳之微亏的不同;及至脏腑关系中,有脏虚夹有腑之微实,腑实夹有脏之虚损的不同等等。怎么鉴别呢?一般采用脉、色、腹、证相互对照之法,即,若表里证俱在时,症状的多少是区别表里多少的关键;虚实证俱在时,脉、色、腹诊相结合,是区别虚实孰多孰少的关键;至于数脏、数腑、数经、数络共存者,症状表现多者为多,症状少者,一般较少。脉象所代表的寒、热、虚、实,则是衡量夹有寒、热、虚、实的重要指标。若大实如羸状,或至虚有盛候,则必须借助腹诊加以辨别。”他还说:“《伤寒论》中治疗痞满有二方,一为半夏泻心汤,一为黄连汤,从其所治证候表现上看,几乎完全相同,而处方组成却前者多一味黄芩,后者多一味桂枝,何以辨别?脉也。若见滑者,可用半夏泻心汤;弦涩不调者,则用黄连汤。”“张仲景是辨夹杂证、治夹杂证的楷模,若想认识夹杂证,就得仔细钻研《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审证入微 精析夹杂比例 用药精当 计较一分一厘 李老认为,中医学术思想的指导核心是唯物辩证法,所以我们必须时时处处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思想去研究中医学术。他说: “唯物辩证法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对立统一,二是量变到质变,三是否定之否定。在这里面有实践第一的观点,有重调查研究的观点,有重视各种不同矛盾和找出主要矛盾的观点。中医学术的指导思想中也恰恰要求这些方面。所以我们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将唯物辩证法应用于中医的研究和临床中去。”他在临床科学研究工作中经常告诫我们:临床检查疾病时一定要全面细致,要注意病史,注意客观指标的探查,决不可被假象所迷惑,要善于在纷乱的复杂证候表现中找出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和各种复杂原因中的比例关系,找出哪些是标、哪些是本,哪些应缓、哪些应急的处理方法。他常常因为加减一味药物,加减药物的一分一厘,而审思再三,也常常因寻找病因病机的有无、多少而久思数日,务求找出其问题的所在而后快。 早小微疾 尤当重视 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 李老认为,人们往往重视大病、重病的研究。不去重视小病、轻病的治疗。例如,感冒、急性支气管炎等一类小病、轻病,常常由于医生不重视,治疗时随便凑上几味药,能不能很快治好不去管它,结果有的自然治愈了,有的则演变成了大病、重病。 李老强调指出:轻病、小病一般实证、表证较多,治疗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如果寒热不分,虚实不明,治疗起来又往往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把表证当成里证,采用清热攻里的方法进行治疗,则往往使表邪入里而表反不解;把表寒证当成表热证进行治疗,就会使表寒闭郁,里热反炽;把表热证当成表寒证进行治疗,就会使邪火更甚。至若气虚表寒,但子解表,必然损伤正气而表寒不解;阴虚表热,又用辛温发汗,则阴液受损而邪不除。又如,急性泄泻兼有里实积滞不化者,若见其泻而采用固涩收敛,必使邪气留恋,或者腹泻不止,或者转为久泻。痢疾,急性者固然湿热积滞者多。然仅知其热,仅知其为痢疾杆菌所致,而过用苦寒解毒,则往往使证变为虚寒久痢。急性支气管炎有风寒、风热、凉燥、热燥、痰饮之别,临床上若能区分论治,往往药到病除,若寒热不分,则往往形成留饮、燥咳而久久不愈。急性肾炎早期多为风邪外客,治宜解表疏风,但风有寒热之别,药有辛凉、辛温之异,有的医生不去注意这个问题,但予利尿,清热解毒,致使表邪不解,内传人里,或寒邪更甚,阳不化水,转为坏证,缠绵岁月。眼科疾病中的角膜炎,在急性阶段只要注意是风寒还是风热,就可很快治愈,但有的医生只知清热解毒,明日退翳,结果形成溃疡,其病难除。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所以我们临床时必须注意轻病、小病。张仲景、吴鞠通之所以堪称大家,除其他方面外,最重要的一项是他们非常重视小病、轻病的治疗。 痼疾夹感新病 治标重于治本 李老认为,有很多疾病,特别是严重疾病的日益恶化,是与新的病因有关的。这些病因大致有四:一,外感六淫;二。饮食积滞;三,七情所伤;四,错误用药。如果临床中不注意这四种因素,单纯认为是固有疾病的恶化,往往取不到满意的效果。 疑难重症 首重腹诊 李老在诊断危重疾病和与腹部有关的疾病时非常重视腹诊。他说: “腹诊是确定虚实、寒热、表里和病位的关键。”他认为,一般来讲,有压痛者,属实,喜按者,属虚。痞满而无压痛者,属气滞;剑突下小范围内有压痛者,为痰实;整个胃脘有压痛者,属胃中实滞不化;按胃脘而咳喘加剧者,属脾胃寒痰凝结;左胁下有压痛者,属肝寒;右胁下有压痛者,多实热或痰实;脐一旁疼痛而按之疼痛不剧者,为肝郁络瘀或肝郁寒滞;脐部疼痛,按之不剧烈者,属脾肾虚寒;脐部疼痛,时轻时重,或窜痛者,属蛔虫。小腹胀而不痛者,属下焦气滞,或在膀胱,或在大肠,或属肝肾;胀而有压痛者,多属气滞血瘀,或寒凝气结。少腹一侧或两侧疼痛者属肝,其中压痛者,多属气血瘀滞,或寒凝血滞;无压痛者属气滞。整个腹部均剧烈疼痛拒按多属痈、结胸、脏结,若疼痛不剧烈而按之较硬者,属水或瘀血凝结。此外,痛彻心胸者,属心脾;痛彻胁下者,属肝胆;痛彻腰部者,属肾。 李老强调,腹部为脾、胃、肝、肾等所居之所,是气血升降的枢纽所在,气不升降,非病则死,故危重疾病必须诊腹。 辨别口感,犹重详察 口感主要包括口渴和口味两大部分,属于一种自我感觉,而由于病理原因所产生的口感,则对于诊断疾病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一、口渴 口渴,是一个常见临床症状,可见于多种病证过程之中,同时口渴也是中医问诊中一项重要内容,同是口渴,因其渴的特点不同而主证不同。故临证辨治,处方用药,不能不加细察。 寒中包火与火中伏寒 李老以善治夹杂证而见长,特别是善于识别夹杂证中相反证之孰多孰少、孰丰孰客,并能判断出比例,进行量化分析,然后据此对证下药,而一举获效。在寒热夹杂证中,他认为首先应区别寒中包火证与火中伏寒证之不同。寒中包火证。以寒证为主,火证往往不甚显着;火中伏寒之证,以火证为主,而寒证也往往不甚显着。在这种情况下,怎样知道是寒中包火或火中伏寒呢?李老认为,只有根据治疗经过,先行试探性治疗,以药测证,方能辨别清楚。盖寒中包火证,单用温药治疗不但不能取效,反而出现火证的表现;火中伏寒证单用寒凉泻火药治疗,也不能取效,反而出现寒证之表现。至于寒证热证不分明显的寒热夹杂之证,开始时寒热并用自然可以治愈,无须另立名称,徒乱人意。寒在肺中日久,变从火化,则当以火证治之,无须顾其寒。风寒咳血,多因外感日久,陈寒入肺,因寒动火,损伤血络,而致咳嗽日久不愈,形成寒中包火或火中伏寒之寒热错杂证。医者往往因辨不清以寒证为主之寒中包火证及以热证为主之火中伏寒证而乱投药,将寒热比例颠倒,终因误治酿成痨瘵,慎之慎之! 临证用药 重视调理脾胃 李老治病对脾胃十分重视。他说: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灌溉五脏六腑。”又说脾胃健运与否,不仅关系到人体的健康,而且关系到生命的存亡。因此在临床用药方面重视脾胃对提高临床疗效有着重要意义。李老对脾胃的治疗,一般分为益气、养阴、升举、温中、清热、理气、祛湿、攻下、消导等治疗方法,每法均有主方和兼证用药。 应用泻下之剂 贵在有胆有识 泻下之剂多由通导大便、泻下积滞及攻逐水饮等作用峻烈的药物所组成。泻下之法属“八法”中的“下法”,凡里实之证,包括气滞、瘀血、积饮、食滞、便秘、虫积诸多有形之邪所引起的一些危急重症,如外科的许多急腹症,妇产科的宫外孕等,如应用得当,常常有起死回生,救性命于顷刻之间,扶危难于既倒之时的奇效神功。但看证不准,用不得法,则又有伐伤正气,甚至危及患者性命之危险。因此,应用泻下特别是峻下之剂,应当慎重,即所谓要有胆有识。有胆即辨证明确,特别是一些里实较重,病势较急者,应果断决策,峻攻急下,且剂量不宜过小,大黄之类宜重用;有识即看证准确,同时要特别注意禁忌症的有无,以防误下。识是胆的前提,有识才能有胆。 组方用药 严密灵巧 李老认为,组方的好坏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很大,所以临症处方时一定要注意。他说:“每一个方都应该是一个有秩序的个体,不是一个乱杂烩。每处一个方都应该知道它的主治证,都应该知道里面药物的主治、性味、归经,哪个药物的特性最明显,哪些药物的特性不明显,哪些药物相互配合时可以产生什么新的作用,哪几个药物配合时是前人制定的什么方剂,其主治证是什么,哪几个药物的功用雷同,哪几个药物的功用大异,以及数个药物组成方剂时的寒或热、升降浮沉、补泻开合的总趋势,特别是药物的特殊影响。即如剂型的改变对整个治疗的影响也应加以考虑。”所以曾有人问道:李所长。你为什么开数钱之方即能取效?李老说: “我每开一方都要方求对证,药求对证,配伍求对证,剂型求对证,药量求对证耳。”同时,李老强调说:“要想做到处方精练有效,必须在处方时做到方中有方,方中有药,药中有方,药中有药。” 师古方重在师其法 执古方成方而治病,犹如拆旧房以盖新房,非经大匠之手经营如何得宜?李老认为,古方不能尽合今病,用古方、成方最忌依样绘葫芦。如用仲景之经方,从临证实践中品验,只要脉证病机完全符合,用之即有效验,此时加减不是治错就是画蛇填足,但方证只要有一方面不符,即须加减适宜才行,不论伤寒、杂病都是一样。学习古方须掌握其精神法则,不一定非用它的原药原量。==李翰卿用烧挥散==

李翰卿一生善于运用伤寒方及温病方化裁统治各种疑难杂症,对于自拟处方很慎重,只有少数几个自拟的高效验方留下。其对于历代医家具有争议得烧裈散有独到的运用经验。 烧裈散为治阴阳易的通用方。 热性病后,房事过早,症见头重不欲举,热上冲胸,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 裈裆一块,约四五寸(近阴处的裤裆布,旧者良。男病用女裆,女病用男裆)。把挥裆布烧灰存性,每服一钱,日三服,开水送服。或用青竹茹煎汤送下,或用其他适应证的药品煎汤送下。服后小便利,阴头肿则愈。本方并无禁忌证。若无男女劳复的事实,虽有类似症状,也没有使用本方的必要。 [用药大意]取彼之余气,祛彼之余邪。邪毒从阴部入者,复使从阴部出也。 【按语】 本病注家大多数认为是男病新愈,妇人与之交得病者,叫做阳易,女病新愈,男子与之交得病者叫做阴易。男女病互相变换也。我认为是畀女房劳复证的误解.绝不可能如传言之互相更换也,理由是: (1)大病后.阴阳气血未复.一切过度的言语思虑淋浴操作等琐事.尚会形成劳复的病变,而房劳更是十分客易的事,但病者不病,不病者反病,有是理乎? (2)细菌传染,或者是可能的,但所传染的证状,应该和病者的证状相仿,而这种特殊现象,如何会形成呢? (3)此病自仲景提出后,我曾访问过很多老年师友(当然访问的还不太多),谁也没有遇见过这种证,翻了好多医书(当然翻的也不太多),也没有找见这种事实的经验。 (4)我在开始行医时,曾遇到一个妇人,证状除“膝胫拘急”不甚显着外,其余诸证都和本节所述者相同,治疗就是用烧裈散治愈的。这一病例.可以说是我信服仲景方的第一个推动力量。但这个病不是由男子病换过来的阳易,而正是房劳复的证候。 (5)易字本来作交字解,但把性交误作变换解释,所以有这样的错误现象。 上这些说法是否正确,请各大方家予以指正。 【淮案】 此方之用药大意是取彼之余气,祛彼之余邪。邪毒从阴部入者.复使从阴部出也。 【整理者按】:由刘渡舟先生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3月出版的《伤寒论讲解》第461页有这样一段记述,值得参考:“关于阴阳易之病是否存在,烧裈散是否有效,历代医家都有所探讨,至今也未成定论。据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已故名医李翰卿先生1963年介绍,此病确有,用本方也确有疗效。李老以典型病例六七例,说明本病临证特点有三:一是头抬不起来,即‘头重不欲举’;二是少腹拘挛疼痛并牵引外阴拘挛;三是全身乏力,倦怠少气。治疗使用烧杆散, 皆已获效。李老的经验之谈,很值得重视。”刘渡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的《伤寒论校注》第215页按语中说:“阴阳易究属何病......先贤有验案。近人有病例报导,读者可参。” 。”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李翰卿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李翰卿》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