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茎山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Maesa japonica(Thb.)Moritzi紫金牛科(Myrsinaceae)

一般特性:灌木,有时攀援状,高1-3米,全部秃净。

叶:纸质或近革质,通常椭圆形,但有时狭椭圆状披针形至矩圆状卵形,长5-15厘米,但通常长10厘米,宽2-5厘米,先端钝或渐尖,基部钝或浑圆,边全缘或近基部全缘或长中部以上有疏锯齿,全秃净。

花:总状花序单生或2-3个聚生,长1-3厘米;花长3-5毫米,生于短柄上;小苞片阔卵形至肾形;花冠管长3-4毫米,长约为萼片的3倍。花期:1-3月。

果:球形或卵形,长约4毫米。

生态分布:日本经中国东南部、中部、西南部至越南。

备注:野生植物,喜生于旷野间,广州近郊不常见。  

性状介绍

【别名】踏天桥、山茄子[江西南丰]

【来源】紫金牛科杜茎山属植物杜茎山Maesa japonica (Thunb.) Moritzi,以根、叶入药。全年可采,洗净晒干。

性味归经】苦,寒。

【功能主治】祛风利尿,止血消肿;根:头痛腰痛水肿腹水;叶:外用治创伤出血

【用法用量】根3~5钱;叶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杜茎山

别名:土恒山、踏天桥、水麻叶、山茄子、胡椒树、金砂根、白茅茶、白花茶、野胡椒、山桂花、水光钟

拉丁植物名

Maesa japonica (Thunb)Moritzi•[Doraena japonica Thunb.]  

植物形态

紫金牛科灌木,高1-3m。直立,有时外倾或攀援;小枝具细条纹,疏生皮孔。叶互生;叶柄长5-13mm;叶片革质,有时较薄,椭圆形至披针状椭圆形,或倒卵形至长圆状倒卵形,一般长约10cm,宽约3cm,朱端渐尖、急尖或钝,有时尾状渐尖,基部楔形、钝或圆形,几全缘或中部以上具疏锯齿,或除基部外均具疏细齿;背面中脉明显,隆起,侧脉5-8对,不甚明显,尾端直达齿尖。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单1或2-3个腋生,长1-3cm,仅近基部具少数分枝;苞片卵形,长不到1mm;花梗长2-3mm,无毛或被极疏的微柔毛;小苞片广卵形或肾形,紧贴花萼基部,具疏细缘毛或腺点;花喜长约2mm,萼片长约1mm,卵形至近半圆形,具明显的脉状腺条纹,裂片长为管的1/3或更短,卵形或肾形,边缘略具细齿;雄蕊着生于花冠中部略上,内藏;花丝与花药等长,花药卵形,背部具腺点;柱头分裂。果球形,直径4-5mm,肉质,具脉状腺条纹,宿存萼包果先端,常冠宿存花柱。花期1-3月,果期10月或翌年5月。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2000m的山坡或石灰山灌丛或疏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药材基源:为紫金牛科植物杜茎山的根或茎叶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  

药理作用

考证出自《本草图经》。

《本草图经》:杜茎山,生宜州,其苗高四五尺,叶似苦荬菜,秋有花,紫色,实枸杞子大而白。

功效分类:生津药;祛风药;清热解毒

性味:苦;性寒

功效:祛风邪;解疫毒;消肿胀

主治:热性传染病寒热发歇不定;身疼;烦躁;口渴;水肿;跌打肿痛外伤出血

各家论述

1.《本草图经》:主温瘴寒热发歇不定,烦渴,头疼,心躁。取其叶捣烂,以新酒浸,绞汁服之,吐出恶涎甚效。

2.《湖南药物志》:祛风寒,消肿胀。治腰痛,感冒头痛,眼目晕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中药化学成分

果实中含杜茎山醌(maesaquinone)[1]。

出处《中华本草》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杜茎山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杜茎山》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