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口 (ST38)
来自中医百科
条口 (ST38,TiaoKou)
目录
主治
肩臂不得举,下肢冷痛,脘腹疼痛,跗肿,转筋。
运动系统疾病:肩周炎,膝关节炎,下肢瘫痪;
其它:胃痉挛,肠炎,扁桃体炎。
别名
前承山。
释名
穴处胫骨前肌,狭长如“条”;又居胫腓两骨之间,按之虚大有“口”,故名。
出处
《针灸甲乙经》。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处。
解剖
同足三里穴。
功用
舒筋活络,理气和中。
配穴举例
配阳陵泉、承山治转筋,配承山 (条口透承山)治肩周炎 (《实用针灸学》)。
配足三里、承山、承筋,有清热凉血的作用,主治足下热,不能久立。
配肩,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肩周炎。
操作
直刺1—1.5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胫痛足缓失履,湿痹,足下热不能久立。
《千金方》:胫寒不得卧;膝股肿,胻痠转筋。
穴义
胃经气血在此形成风气。
名解
条,木之条也,风也。口,气血出入的门户也。条口名意指本穴气血物质以风的形式而运行。本穴物质为上巨虚穴传来的天之下部水湿云气,其量及范围皆大,经本穴的狭小通道下行时是快速的通行之状,如风之运行,故名条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风气。
运行规律
散热冷降循胃经下行。
功能作用
快速传输胃经的冷降水湿浊气。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湿、热则泻针出气。
位置
小腿前外侧,外膝眼(犊鼻)下8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中指)处。当小腿前外侧中点,胫骨前肌中,外与丰隆相平。
《针灸甲乙经》:“在下廉上一寸”。
功效
调肠胃,利气,清热。
主治
古代记述:胫病,足缓失履,胫寒不得卧,足{31}痛,足痿,足冷,脘痛,肠疝痛,下利,咽痛,膝股肿,跗肿转筋,寒酸肿痛,湿痹,足下热。
近人报道:漏肩风(肩痛不能举)。
方例
足下热、不能久立:条口、三里、承山、承筋。
刺灸法
直刺1~2寸。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5分钟。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ST38)&m=0 《条口 (ST38)》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