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水母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详细资料

【名称】栉水母

【英文】Ctenophores亦作comb jelly。

【俗名】许多栉水母有其俗名——海胡桃、海醋栗、猫眼等。

【科属】栉水母门(Ctenophora)海生无脊椎动物

【分布区域】为世界性分布,但大多数种类的分布范围有限。  

物种分类

以前栉水母和刺胞动物合为一类——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但现在将它们分为两个门。栉水母门的特征为︰1.无刺胞动物所特有的刺细胞;2.有明确的中胚层;3.胚胎发育过程与刺胞动物完全不同;4.体型为两辐射对称。但一般认为栉水母与刺胞动物在进化上有共同的祖先。

过去把它作为腔肠动物门栉板亚门(栉水母类),现在则把它当作独立的门来处理。没有水螅型,只见到栉水母类特有的水母型。随着八行栉板(为纤毛的变形物)的运动而移动。无刺细胞,具粘细胞。雌雄同体,生殖腺起源于内胚层。在肌细胞间充满凝胶体。为二放对称。  

形态特征

多数栉水母无色,但瓜水母粉红色,爱神带水母呈柔和的紫罗兰色。无色的种类漂浮在水中时透明,只有几列栉板显出美丽的虹彩光泽。多数栉水母能发光,在夜间显示浅蓝或浅绿色的光,这是动物所能发出的最鲜艳、最美丽的光之一。

栉水母已知约90种。多为球形或卵形,体上端(反口面)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器(平衡器),身体下端(口面)有口。有8列栉板排列于平衡器附近与口之间,为运动器官。各栉列均由一系列的栉板组成,栉板又由许多基部相连的极大纤毛构成。纤毛向平衡器方向摆动,所以身体通常口面向前而运动。较原始的种类——球栉水母——具一对可收缩、分枝的长触手,用以捕食。触手上有许多黏细胞,黏细胞仅见于栉水母,可分泌黏性分泌物,猎物接触这种物质即被黏住。

口通入管状的咽。从咽的反口面连出多分枝的复杂的管道系统,组成消化管,兼具消化和循环两种功能,故称为胃循环腔。栉水母无真正的肛门中央管在反口面有两个小孔,能排出少量废物。生殖腺由消化管内壁加厚而形成。神经系统为原始的神经网,在栉板下方稍集中;颇似刺胞动物的神经系统。未找到排泄系统。

体表及咽壁覆以薄层外胚层细胞。内胚层亦薄,覆于胃循环腔壁。外胚层与内胚层之间为厚层胶状物质,称为中胶层。因为中胶层不仅包含许多间充质细胞(未特化的结缔组织),也包含特化的细胞(如肌细胞),故中胶层形成真正的中胚层。从这点看栉水母较最复杂的刺胞动物更为先进。  

种类介绍

体表有纵列的栉板,体态结构颇似刺胞动物水母。大多数栉水母体型小,但至少有一种——爱神带水母(Cestam veneris)——可长达1公尺(3呎)以上。有一个寄生种直径仅3公釐(1/8吋)。栉水母均分布于海水生境,某些种生活于半咸水性质的环境。栉水母见于几乎所有大洋,尤其在近海的表层海水中。至少有两个种——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pileus)及瓜水母(Beroe cucumis)。  

生活习性

除少数爬行及寄生的种类外,栉水母多自由漂浮于水中。通常被风浪冲成大群,尤其是海湾、潟湖及其他沿岸水域中。除一个寄生种外,所有栉水母均为肉食性,以大量浮游动物为食。栉水母在一个地区数量极多时,会将大部分幼鱼、蟹类幼体、蛤类、牡蛎、桡足类以及其他浮游动物食尽,否则这些动物可能成为沙丁鱼鲱鱼等商业性鱼类的食物。而栉水母又是某些鱼类的食物。  

生长繁殖

栉水母雌雄同体。沿包容栉列的子午管有产生卵和精子的不同生殖腺。在大多数栉水母,精子和卵释入水中,在水中受精和进行胚胎发育,侧腕水母及其他球栉水母目(Cydippida)的种类的幼体与成体酷似,成熟过程中形态变化极少。但大多数栉水母有双触肢幼体,呈卵形或球形,具可收缩的触手。球形的双触肢幼体直接变态成卵形的成体,而成体呈扁形者则变态过程较长。仅寄生性的腹栉水母属(Gastrodes)有自由游泳的浮浪幼体,似刺胞动物。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栉水母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栉水母》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