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斯特曼综合症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格斯特曼综合症(Gerstmannsyndrome,GSS)系Gerstmann,Straussler和Scheinker于1936年首先发现和描述,故以他们的名字命名,1981 年,Masters 接种动物证实了该病的可传染性。年发病率在1~2/1 亿人群,GSS大部分病例是家族性的。所有病例均发生在北半球,如北欧、加拿大、美国和日本。南半球至今无病例报告。GSS与CJD和类似,但不完全相同,其发病年龄为15~79 岁,平均约43 岁,较CJD(克雅氏综合症) 年龄小。疾病发展慢,病程1~11 年,平均5 年,比CJD 和长,平均死亡年龄约为48 岁。

治疗

对症及支持治疗可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但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 有报道认为刚果红二甲基亚砜、酚噻嗪氯丙嗪分支多胺、磷脂酶C、抗朊毒体抗体及寡肽等可能对延缓病情有一定作用但效果及适用性有待证实。

疾病名称

格斯特曼综合症 别名:格斯特曼-施特劳斯纳综合症 Gerstmann-Straussler syndrome 格-斯二氏综合症, Gerstmann-Straussler-Scheinker Syndrome 传染性痴呆病,transmissible dementia 疾病代码:ICD:A81.8 疾病分类:感染科

疾病表现

格斯特曼综合症特征是小脑共济失调伴有痴呆和脑内淀粉样蛋白沉积,多为家族性。 表现为: 1.问他一个指头(如食指)在哪,他无法正确回答; 2.无法进行计算,哪怕是最简单的; 3.无法区分左右; 4.无法书写. 早期病人自诉小腿麻木、疼痛、感觉异常和步态不稳。检查可见小脑共济失调伴有下肢肌肉萎缩无力、远端感觉减退、腱反射减低等外周表现。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精神。痴呆出现晚而且较轻,也有伴锥体束征或锥体外束征的晚期呈现严重的共济失调和痴呆,并可出现失明、、锥体束征和锥体外束征同时伴有肌阵挛样发作,尤以小腿肌肉阵挛发作为多。

并发症

晚期呈现严重的共济失调和痴呆,并可出现失明、耳聋、锥体束征和锥体外束征同时伴有肌阵挛样发作尤以小腿肌肉阵挛发作为多。

病因

是由Prp(蛋白质)中某些基因变异引起。 1982年普鲁宰纳提出了致病的“蛋白质构象致病假说”,以后魏斯曼等人对其逐步完善。其要点如下:①蛋白有两种构象:细胞型(正常型PrPc)和搔痒型(致病型PrPsc)。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其空间构象上的差异。PrPc仅存在a螺旋,而PrPsc有多个β折叠存在,后者溶解度低,且抗蛋白酶解;②Prpsc可胁迫PrPc转化为Prpsc,实现自我复制,并产生病理效应;③基因突变可导致细胞型PrPsc中的α螺旋结构不稳定,至一定量时产生自发性转化,β片层增加,最终变为Prpsc型,并通过多米诺效应倍增致病。 引起家族性GSS的PRNP基因的点突变有P102L、A117V、F198S和Q217R,可据以划分GSS亚型。 最多见的是在102 密码上亮氨酸(Leu)替代了脯氨酸(Pro),这种变异是首先被Gerstmann,Straussler 及Scheinker 描述,用这变异的 Prp 给转基因小鼠可引起气芋瘙痒病相似的TND。P102L亚型至今已见于9个国家的10个家族, 在117 密码上缬氨酸(Val)替代了丙氨酸(Hla),或者117 及129 点均变异,在198 上丝氨酸(Ser)替代了苯丙氨酸(Phe)及碱基对的插入等。认为102 点变异在临床上以为表现,117 及198 变异表现痴呆更多,198 变异则以缠结在一起多见。 平均病程5 年。平均发病年龄43~48 岁(24~66 岁),是一个中年进行性小脑脊髓的退行性变痴呆。与CJD 相反,肌阵挛罕见或没有。

发病机制

朊毒体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朊毒体本身可自体外进入或因遗传变异自发产生,对于传染性朊毒体病而言,朊毒体可经口注射或外科手术途径进入人体,进入人体后的朊毒体侵入脑组织的可能途径包括从感染部位直接经神经传递,先在,然后经神经脊髓扩散以及血源性扩散等不同途径。朊毒体致病的始动环节是PrPsc转化PrPc,使PrPsc在大量聚集PrPsc如何导致损伤有待阐明。 有关研究提示:PrPsc有毒性,可引起神经细胞的凋亡(apoptosis);PrPc是可溶性的,转化为不可溶的PrPsc后,于内沉淀形成淀粉样斑块导致损害;PrPc与铜原子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具有类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当PrPc变构成PrPsc后导致PrPc缺乏,使神经细胞SOD活性下降,从而对超氧化物等所造成的氧化损伤的敏感性增加,并可使神经细胞对高谷氨酸和高铜毒性的敏感性增加,最终导致神经细胞变性死亡。

实验室检查

1.组织病理学检查 病变脑组织可见海绵状空泡淀粉样斑块、丢失伴胶质细胞增生,极少白细胞浸润等。 2.免疫学检查 多种免疫学方法,如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印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已用于检测组织中的PrPsc。采用抗PrP27~30,可在经异硫氰酸胍及压热处理或蛋白酶K消化溶解PrPc后的病变组织中检测到PrPsc。单克隆抗体15B3仅能结合PrPsc,因此不需经溶解PrPc的处理即可识别PrPc和PrPsc。取材包括脑脊髓、、脾、、视网膜、眼结膜及胸腺等多种组织应用免疫印迹方法,尚可在中检测到一种较具特征性的脑蛋白14-3-3,该蛋白是一种能维持其他蛋白构型稳定的神经元蛋白,正常脑组织中含量丰富但并不出现于脑脊液中,当感染朊毒体时大量脑组织破坏,使脑蛋白14-3-3泄漏于脑脊液中。 其它辅助检查: 1.动物接种试验 将可疑组织匀浆脑内或口服接种于动物(常用鼠、羊等),观察被接种动物的发病情况,发病后取其脑组织活检是否具朊毒体病的特征性病理改变。此法敏感性受种属间屏障限制,且需时较久。 2.物理检查 检查可有特征性的周期性尖锐复合波(periodicsharpwavecomplexs,PSWC),具辅助诊断价值。此外,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的脑检查,可资鉴别朊毒体病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3.分子生物学检查 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提取DNA对PRNP进行PCR扩增及序列测定,可发现家族遗传性朊毒体病的PRNP特征性突变。

诊断

诊断依据:朊毒体病的确诊需依赖的,因此生前诊断较为困难。 1.流行病学资料进食过疯牛病可疑动物来源的食品 接受过来自可能感染朊毒体供体的器官移植或可能被朊毒体污染的电极植入手术,使用过器官来源的人体激素以及有朊毒体病家族史,均有助本病诊断。 2.临床表现虽然朊毒体病大多都表现为渐进性的痴呆、共济失调及肌阵挛等:但不同的朊毒体病也有各自的一些特点,如散发性克-雅病发病年龄较大多先有痴呆后有共济失调,而新变异型克-雅病发病年龄较轻;震颤显著,往往先有共济失调后出现痴呆;杰茨曼-斯脱司勒-史菌克综合征多仅有共济失调等小脑受损表现,少见痴呆;以进行性加重的顽固失眠为特征。 3.实验室检查脑组织的海绵样病理改变及PrPsc阳性的免疫学检测于确诊本病有重要意义:脑脊液中的脑蛋白14-3-3及脑电图PSWCs具辅助诊断价值PRNP序列碱基突变的遗传学分析则有助家族性朊毒体病的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需与其他渐进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阿耳茨海默病(alzheimetdisease)、多发性硬化等疾病鉴别。这类非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组织无海绵样改变也无PrPsc阳性。

预后

预后极差,已知病例无一例外均告死亡。

预防

鉴于朊毒体病尚无有效治疗,做好预防极为重要。目前尚无疫苗保护易感人群。 1. 屠宰朊毒体病病畜及可疑病畜,并对动物尸体妥善处理。有效的杀灭朊毒体方法包括焚化、高压消毒132℃持续1h、5%次氯酸钙或1mol/L氢氧化钠60min浸泡等;限制或禁止在从事血制品以及动物材料来源的医用品的生产;朊毒体病及任何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曾接受器官提取人体激素治疗者、有朊毒体病家族史者和在疫区居住过一定时间者,均不可作为器官、组织及体液的供体;对遗传性朊毒体病家族进行监测,予遗传咨询和优生筛查。 2.切断传播途径 革除食用人体组织陋习,不食用朊毒体病动物肉类及制品,不以动物组织饲料喂养动物,医疗操作严格遵守消毒程序,提倡使用一次性神经外科器械。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格斯特曼综合症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格斯特曼综合症》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