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角豆芫菁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毛角豆芫菁,属鞘翅目,芫菁科,拉丁名为Epicauta hirticornis Haag-Rutenberg,分布于湖北、江苏、山东、河北、内蒙古、新疆、黑龙江。

基本信息

  中文名:毛角豆芫菁

  拉丁学名:Epicauta hirticornis Haag-Rutenberg

  纲:昆虫纲

  目:鞘翅目

  科:芫菁科

  功能类别:捕食性天敌

  寄主昆虫:蝗虫

  寄主危害作物:水稻、棉花、玉米==形态特征==

  长11.5-21.5毫米;体宽3.6-6毫米。身体完全黑色,红色,鞘翅乌暗无光泽;腿节胫节上面具有灰白色卧毛,鞘翅外缘和端缘有时也镶有很窄的灰白毛。头略呈方形,后角圆;在复眼内侧触角的基部每边有一个红色、稍凸起、光滑的“瘤”。触角11节,丝状。前胸短,长稍大于宽,两侧平行,前端 l/3狭窄,在背板基部的中间有一个三角形凹洼。鞘翅基部窄,端部较宽。雌雄两性区别较明显:雄虫触角除末端一、二节外,每节的外侧都具有黑色长毛;前足胫节外侧具很密的黑长毛;腹部末节腹板后缘向前凹,呈弧圆形。雌虫触角较短细,侧缘无长毛;前足胫节没有浓密的黑长毛;腹末节腹板后缘平直。==生物学特性==

  在北方一年发生1代。在棉田已知捕食蝗虫卵。==地理分布==

  湖北、江苏、山东、河北、内蒙古、新疆、黑龙江==药用价值==

  【别 名】:豆叶芫菁(《中国药用动物志》)

  【来 源】:为芫菁科动物毛角豆芫菁干燥全体。

  【功 效】:破血逐瘀,攻毒。

  【主 治】:用于症瘕积聚,瘀血经闭,用于恶疮肿毒。

  【性味归经】:辛、咸,平。肝、肺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外用:适量。

  【药用部位】:干燥全体入药。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夏、秋季捕捉。

  【炮制方法】:置沸水中烫死,晒干,用时需炮制,即和米同炒至米黄,取出去米,将虫之头、足、翅去净即可。

  【中药化学成分】:全虫含斑蝥素量较高。

  【考 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毛角豆芫菁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毛角豆芫菁》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