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滞痰凝证
来自中医百科
气滞痰凝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因忧思郁怒,肝旺侮土,脾失运化,痰湿内蕴,致气滞痰凝所表现出来的局部肿块,胸闷胁胀,苔薄腻,脉弦滑一类病证。本病证见于肉瘿、瘿痈、乳痨及瘰疬。
病因
忧思郁怒,肝旺侮土,脾失运化。
病机
忧思郁怒,肝旺侮土,脾失运化,痰湿内蕴,气滞、湿痰随经络而行,留注于颈项或乳房部,故见颈部结块或乳房部肿块,胸闷胁胀;苔薄腻,脉弦滑为气滞痰凝之象。
辨证要点
局部肿块,胸闷胁胀,苔薄腻,脉弦滑。
常见证型
气滞痰凝证 瘰疬
临床表现:多见于瘰疬初期,肿块坚实;无明显全身症状;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方剂:开郁散加减。 常用中药: 白芍、当归、 白芥子、柴胡、炙甘草、全蝎、白术、 茯苓、郁金、香附、天葵草。
气滞痰凝证 乳痨
临床表现:多见于初起阶段。乳房肿块形如梅李,不红不热,质地硬韧,不痛或微痛,推之可动;或伴心情不畅,胸闷胁胀;舌质正常,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滋阴化痰。 方剂:开郁散合消疬丸加减。 常用中药:夏枯草、连翘、蓖麻仁。
气滞痰凝证 肉瘿
临床表现: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块呈圆形或卵圆形,不红、不热,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如肿块过大可有呼吸不畅或吞咽不利;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软坚。 方剂: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常见中药: 柴胡、当归、茯苓、白芍、白术、炙甘草。
气滞痰凝证 瘿痈
临床表现:肿块坚实,轻度作胀,重按才感疼痛,其痛牵引耳后枕部,或有喉间梗塞感,痰多;一般无全身症状;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方剂:柴胡疏肝汤加减。 常见中药:柴胡、陈皮、川芎、 香附、枳壳、芍药、炙甘草。 [1-2]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气滞痰凝证》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