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囊病毒科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文名称

泡囊病毒科

英文名称

Ascovirida

分类类型

分类

泡囊病毒科

泡囊病毒科成员

泡囊病毒科基本特性

泡囊病毒科病毒粒子呈肾形或杆状。美洲棉铃虫泡囊病毒和粉纹夜蛾泡囊病毒的形态为肾形,而草地贪夜蛾泡囊病毒则为杆状。有囊膜。所有的分离株其大小为长度400nm,直径130nm。

泡囊病毒科病毒含单一分子线状双股DNA基因组,草地贪夜蛾泡囊病毒的基因组大小约为140Kbp,而美洲棉铃虫泡囊病毒和粉纹夜蛾泡囊病毒的基因组大小约为180Kbp。ApAV含单一分子环状双链DNA,基因组大小约为116Kbp。

泡囊病毒科病毒蛋白至少有12个多肽。HzAV和TnAV蛋白大小为11Kda~200Kda,这两个分离株均有一个单一的主要蛋白大小约52Kda,但HzAV含有次要蛋白,大小为31.5Kda,而TnAV则否。SfAV蛋白大小为125Kda,也含有主要蛋白50Kda。SfAV在氯化铯中浮密度为1.719g/ml,G+C含量60%;而HzAV和TnAV的浮密度为1.701g/ml,G+C含量42%。

罹病幼虫在外表与健康幼虫相比仅有轻微的不同,随着病情的发展,于幼虫的腹部变为白色或乳白色,虫体发亮,病虫间歇取食,发育受阻,存在时间可延长2~5星期,最终死亡。

实验条件下,将泡囊病毒悬液滴在饲料表面或于饲料混匀,经口食入感染,幼虫死亡率为16%~30%,平均死亡率15%左右。但用微细针头注射病毒悬液于血腔内,其死亡率可达90%。

HzAV和TnAV感染的组织气管基质表皮。TnAV除感染上述两种组织细胞外,还能在脂肪体细胞中复制。SfAV仅感染脂肪体。而ApAV感染中肠上皮细胞。病毒是在细胞核中增殖。

自然情况下,病毒引起寄生幼虫慢性致死疾病。据流行病学观察,能造成昆虫群体死亡率由1~10%。目前,泡囊病毒病仅见于美国一些地区。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泡囊病毒科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泡囊病毒科》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