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门 (SJ2)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液门 (SJ2,YeMen) 荥穴

Akupixsjsj2.jpg

主治

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喉痹,疟疾,手臂痛。

头面部病症:头痛、咽喉炎、耳疾、齿银炎、角膜白斑等。

其他病症:疟疾、前臂肌痉挛或疼痛,手背痛,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精神疾患等。

别名

腋门、掖门

释名

穴在掌背尺侧旁第4~5指头缝处,握拳时此处若人之臂腋,又分列两侧如门,故名。古代亦称宫中旁门为掖门。液、腋、掖三字同音通用。 (《灵枢》、《素间》王冰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作“液”,《针灸甲乙经》作“腋”,《黄帝内经太素》、《千金要方》作“掖”)。

出处

《灵枢•本输》

定位

在手背第4、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穴区内有指背神经 (尺神经分支)和掌背动脉分布。

功用

清头目,利三焦,通络止痛。

配伍

配中渚、阳池,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手背痛。

配鱼际,有清利咽喉的作用,主治喉痹。

配外关、听宫,有清头目,利三焦的作用,主治耳鸣,头痛。

操作

直刺0.3-0.5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胆眩厥,手臂痛,善惊,忘言,面赤,泣出,液门主之。

《千金方》:主手臂痛。

《金鉴》:主治咽喉红肿,牙龈痛,手臂红肿,耳暴聋,不得眠等证。

穴义

三焦经经气在此散热冷降。

名解

1)液门。液,液体也,经水也。门,出入的门户。液门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散热冷降化为地部经水。本穴物质为关冲穴传来的凉湿水气,凉湿水气至此之后则快速散热冷却,冷却后的水湿归降地部,故名液门。2)三焦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关冲穴传来的凉湿水气,至本穴后散热冷降为地部经水,所生之水量极小,故为三焦经荥穴。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关冲穴传来的凉湿水气,在本穴的变化为散热冷降,表现出水的润下特征,故其属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及地部的经水。

运行规律

天部之气大部分冷降为地部水液,小部分吸热后上行天之天部,地部经水则回流关冲穴。

功能作用

降浊升清。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热则补之。

位置

手背第4~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微握拳取之。

《灵枢•本输》:“小指次指之间也”;《医学入门》:“小指、次指本节前陷中”;《循经考穴编》:“手无名、小指本节前歧缝尖陷中”。

功效

泄热、聪耳。

主治

古代记述:热病汗不出、头痛、惊悸、疟、耳聋鸣、项痛、牙痛、耳痛、咽中如息肉状、咽外肿、喉痛、目赤涩、肘臂痛、手背红肿、五指拘挛、腕中无力、四肢浮肿、臂不得举、善惊、妄言、狂疾。

近人报道、癔病、中耳炎、掌指关节痛。

方例

寒热{79}疟:天池、合谷、液门、陷谷。

喉痛:液门、鱼际。

臂不得举:液门、前谷。

疟疾:间使、液门、后溪。

耳鸣、耳聋:听宫、液门。

刺灸法

直刺0.3~0.5寸,或斜向掌骨间刺入0.5~1寸,艾条温灸5~15分钟。

其它

荥(水)穴。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SJ2)&m=0 液门 (SJ2)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SJ2)&m=0 《液门 (SJ2)》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