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树德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焦树德(1922~),男,中日友好医院教授。焦树德先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65年,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尤其擅长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中风病、慢性肝胆病等的诊治。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焦树德教授经过无数次的实践、学习,并结合多年的教学与科研心得体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临证思辨特点与诊疗规律。

创议“尪痹”及诊治规律。焦树德教授深研历代医籍,提出“尪痹”病名,并将其归为“痹病”范畴。 “尪痹”病名的提出使祖国医学的痹病理论又有一定的发展,且渐趋完善。尪痹的病机特点是寒湿深侵入肾。焦树德教授将尪痹分为四型论治(肾虚寒盛证、肾虚标热轻证、肾虚标热重证、湿热伤肾证),治疗须抓住尪痹的主病机,再根据证候的变化而随证加减方能获得良好疗效,临床常用方剂为补肾祛寒治尪汤、加减补肾治尪汤、补肾清热治尪汤、补肾清化治尪汤。

创 议“大”及诊治规律。“大偻”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康熙字典》说:“与偻通,尪也。曲背也。”故用“大”取代“大偻”。大与尪痹既有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焦树德教授提出了“大”这一新的中医病名,并专指强直性脊柱炎。大主要病因是肾督正气不足,风寒湿三邪(尤其是寒湿偏盛者)深侵肾督。焦树德教授将大分为四型论治(肾虚督寒、邪郁化热、邪及肝肺、痹连肢节)。其治疗大法以补肾强督为主,辅以祛寒化湿,通活血脉,强壮筋骨。

治病必求于本。焦树德教授倡导阴阳学说,认为人体之脏腑气血,天气之风寒暑湿,疾病之表里上下,脉象之迟数浮沉,药性之温平寒热等皆不外阴阳二义。故治病必须掌握阴阳变化的规律,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变化的道理,因而把它称为“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即指阴阳。医者要懂得阴阳变化的道理,抓住阴阳这个根本,才能顺利地治好疾病。焦树德先生认为疾病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有各种不同的症状,而症状只是疾病的现象,医生必须详细观察并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疾病表面现象的分析抓住疾病的本质,才能确立恰当的治疗方法,循证求因、辨别阴阳是临床诊治疾病的根本。

重视药物归经理论。焦树德教授擅用药物归经理论,匠心独运,灵活运用,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焦树德先生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经络不明如盲人夜行”,在诊治疾病中每每都会立即说出该病属于某一经,则选择某种药物归经论治。因痹病多表现为全身的肌肉、关节、筋骨等疼痛、肿胀和麻木,病痛范围广泛,所以为痹病辨证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余地。在焦树德先生临床遣方用药的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包含着药物归经理论的娴熟运用,组方配伍,以法统方,方中有法,使药达病所,效如桴鼓。

临床科研保持中医特色。焦树德教授一直倡导中医是由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医疗实践活动,与西医相比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理论体系,可以西为中用,但不能用西医的思维方式代替中医的辨证论治。他常说,不论西医诊断是什么病,运用中医药治疗,必须辨证论治,而不能按照西医的病名来治疗。在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西医已经确诊的疾病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不要“对号入座”。②不要单以西医病名作为治疗依据。③不要“中药西用”。

临证验案

经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