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海 (KI6)
照海 (KI6,ZhaoHai)
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
目录
主治
痫证,失眠,咽干咽痛,目赤肿痛,小便不利,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
五官科系统疾病:急性扁桃体炎,慢性咽喉炎;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癔病,癫痫,失眠;
妇产科系统疾病:子宫脱垂,月经不调;
其它:便秘。
别名
阴跷。
释名
照,相对;海,指足底。两足底相合时,内踝下方呈现凹陷,故名。或称穴与然(燃)谷相对,燃谷而照海。又为阴跷脉交会穴,故别名“阴跷”。
出处
《针灸甲乙经》。
定位
在足内踝下缘凹陷中。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穴区内有隐神经分支和大隐静脉属支,深层有足底内侧神经肌支和胫后动脉内侧支分支分布。
功用
滋阴清热,调经止痛。
配穴举例
配合谷、列缺治咽喉肿痛;配中极、三阴交治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 (《腧穴学》)。
配合谷、列缺,有滋阴清热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
配中极、三阴交,有调经活血止带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
操作
直刺0.5-1.0寸;可灸。
文献摘要
《大成》:洁古曰:痫病夜发灸阴跷,照海穴也。
《通玄指要赋》:四肢之懈惰,凭照海以消除。
《灵光赋》:阴阳两跷和三里,诸穴一般治脚气。
《标幽赋》:阴跷、阳维而下胎衣。
现代研究
(1)针照海、申脉,调理阴阳跷脉,治疗失眠症52例,有良好效果。 (2)以照海穴为主,针刺治疗急慢性扁桃腺炎、咽炎、鼻咽管炎等病均收到很好疗效。 (3)针照海、太溪可使肾炎病人动脉压降低,泌尿功能增强,酚红排出量增加,尿蛋白减少,显示了利尿、降压、消肿的疗效和作用机理。
别名
阴跷,漏阴。
穴义
肾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
名解
1)照海。照,照射也。海,大水也。照海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本穴物质为水泉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比水形成为一个较大水域,水域平静如镜,较多地接收受天部照射的热能而大量蒸发水液,故名照海。2)阴跷。阴跷,乃穴内气血有地部的经水和天部的阳气,气血特性体现了阴急而阳缓的阴跷脉特性,故名阴跷。3)漏阴。漏,漏失也。阴,阴水也。漏阴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漏失。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因受天部照射之热,经水气化蒸发如漏失一般,故名漏阴。4)足少阴阴跷脉之会。同照海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其蒸发的水气。
运行规律
外来经水屯于穴内,气化之气上行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
吸热生气。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热则补之灸之。
位置
足内侧部,内踝尖正下方与距骨相接的凹陷处。
《针灸甲乙》:“在足内踝下一寸”,《千金要方》作“四分”;《神应经》:“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软骨,其穴居中。”《针灸甲乙经》:“须两足相合,其穴自见。针入之后,切忌移动。”
功效
养阴、宁神、利咽。
主治
古代记述:目痛、视昏如见星、面尘黑、咽干、喉中闭塞、嗜卧、惊、善悲、卒疝、少腹痛、溺黄、小便淋涩、阴挺、月水不下、阴中肿痒、难产、胎衣不下、呕泄、胃翻、便秘、肠鸣、肠风下血、昏迷、{91}病夜发。
近人报道:肾炎、前列腺炎、高血压、失眠、慢性咽炎、梅核气、足跟痛、足外翻。
方例
便秘:支沟、照海。
阴挺:曲泉、水泉、照海。
妇人淋沥:小肠俞、曲泉、照海。
马{91}:心俞、鸠尾、照海。
癫{91}:巨阙、内关、丰隆、照海。
刺灸法
向下方斜刺0.3~1寸。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其它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跷脉。阴跷脉所生。《针灸资生经》:“按《素问•气府论》‘阴跷’注云,谓交信也……窃意阴跷即交信也。至《气穴论》:“阴阳跷穴”注乃云:阴跷穴在内踝下,是谓照海;阴跷所生。则是阴跷乃照海,非交信矣,故《明堂下经》既有交信穴在内踝上,又出阴跷穴在内踝下。上下不同,盖二穴也。但不知《素问》之注,何故前后自异,学者毋信其一注,而不考其又有一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