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更改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溃疡病出血

添加20,579字节, 2017年2月3日 (五) 16:26
创建页面,内容为“出血的量与速度取决于被侵蚀的血管的种类和内径、血管的舒缩状态,以及病人的凝血机制。所谓大量出血,指临床...”
[[出血]]的量与速度取决于被侵蚀的[[血管]]的种类和内径、血管的舒缩状态,以及病人的[[凝血机制]]。所谓大量出血,指临床上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血红蛋白]]低于8g/100ml,[[红细胞计数]]低于300万/mm3。
==溃疡病出血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无论是[[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均可并发[[出血]],尤其是大[[溃疡]]及深溃疡常易腐蚀溃疡基底部的[[血管]]而发生出血,[[幽门管溃疡]]及[[十二指肠]][[壶腹]]后溃疡更易导致出血且出血后常不易[[止血]]。

(二)发病机制

一般溃疡面常有少量出血,是因溃疡底部[[毛细血管]]遭受腐蚀、破坏所致,当溃疡底部较大的血管,不论是[[动脉]]或[[静脉]]被腐蚀破裂均可引起大出血。溃疡进展过程中,底部组织不断被侵蚀,溃疡不断加深,最后可穿透胃或十二指肠壁的[[浆膜层]]而引起[[穿孔]],急性穿孔常见于前壁溃疡,由于十二指肠或胃内容物流入腹腔,导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慢性溃疡]]穿透常见于后壁溃疡。[[幽门]]前区、[[幽门管]]或十二指肠溃疡在愈合过程中可形成大量[[瘢痕]],由于[[瘢痕组织]]收缩可引起幽门器质性狭窄,也可因溃疡周围继发[[炎症]]、[[水肿]]或幽门肌[[痉挛]]而导致功能性[[幽门梗阻]]。
==溃疡病出血的症状==
[[溃疡病出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失血]]的量与速度,[[出血]]是否还在继续,病人的年龄,有无[[贫血]]和[[脱水]],及其精神状态。一般健康成人,出血量不超过500ml,可无任何[[症状]]。[[血容量]]可从[[组织液]]中在36h以内得到恢复,但[[蛋白含量]]低,有[[血液稀释]]现象,[[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则须在2周内方能恢复。正常[[脾脏]]的储备量很小,不能起很大作用。

失血量在1000ml以上,可出现[[心悸]]、[[恶心]]、软弱。超过1500ml,便可发生[[低血压]]。视出血的速度而有[[眩晕]]、[[昏厥]]和[[休克]]等不同的表现。如是在15min内丢失2000ml。则不可避免地出现深度休克,以至死亡。10h内丢失循环量的一半,未经治疗的病人有10%死亡;如果是在24h以上丢失同量的血,则很少发生死亡。

失血量多,使血容量减少,回心血量减少,因此心排出量亦减少。通过交感肾上腺素的作用,引起反射性[[血管收缩]];主要是[[小动脉]]和静脉收缩,从而[[皮肤]]、[[骨骼肌]]和[[内脏]]的[[血流量]]减少,可使心排出量增加25%,以满足生命攸关中枢的[[血液]]供给。血管收缩有利于[[静脉回流]],实际上是血液从[[静脉]]池转移到循环的[[动脉]]部分,以增加组织的灌注,是休克开始前代偿功能的表现,尤当出血缓慢时,[[代偿作用]]更加突出。因此在慢性出血,[[血压]]对出血量的估计并非良好指标,尤其是青年;[[舒张压]]比[[收缩压]]对反映血容量减少更有价值,但在[[高血压病]]人例外,其舒张压比正常血压的人容易维持。当血容量减少时,心率加快往往表现在动脉压下降之前,因此脉率的改变对失血可能提供更有意义的提示,不过[[脉搏]][[受精]]神状态和快速[[输液]]的影响,[[中心静脉压]]是反映回心血流量的可靠标志,单位时间内尿排出量能反映组织灌注情况,但应该排除存在[[肾病]]和肾功[[衰竭]]时高排[[综合征]]的可能性。

[[低血容量]]性休克为大出血的主要表现,以脉快、收缩压低于10.7kPa(80mmHg)以下,四肢皮肤冷湿、苍白、[[呼吸]]浅而促、[[口渴]]、恶心、[[焦虑]]、神志不安为特征。组织灌注量不足,可导致[[尿少]]、[[细胞]][[缺氧]];无氧[[代谢]]产生大量[[丙酮]]酸和[[乳酸]]。在[[代谢性酸中毒]]的情况下,[[血管]]的[[紧张]]度逐渐消失,对内在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亦渐失去反应,最后[[血管扩张]],病人可因循环衰竭而死亡。

[[溃疡病]]史,服[[水杨酸]]制剂或[[激素]]历史,结合出血的表现,对诊断本病有帮助。90%的溃疡病病人有“[[胃痛]]”,但发生出血后,痛反而消失。查体时应避免不必要的手法检查,[[腹部]]不宜按压过重。为进一步了解出血和因失血引起的[[电解质紊乱]]和心[[肾功能]],须取血查血红蛋白、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比容]]、钠、钾、氯、[[尿素氮]]或非[[蛋白]]氮、[[酸碱度]]或[[二氧化碳]]结合力,以及[[凝血因]]素等。必要时应测氧和[[二氧化碳分压]]、血容量、并作[[心电图]],测中心静脉压,以了解[[循环系统]]状态。留置[[导尿管]]以观察每小时[[尿量]],插[[胃管]]有诊断和治疗意义,先插至40cm处,抽吸是否有鲜血,以排除[[食管出血]],然后插入胃内,可证实为胃或[[十二指肠]]出血,并借以观察出血动态。为进一步确定诊断,须考虑作辅助检查。
==溃疡病出血的诊断==

===溃疡病出血的检查化验===
1.血象 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常有轻度增高,[[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下降(早期可不明显)。

2.[[血尿素氮]] [[出血]]后,因肠源性[[尿素氮]]升高,可出现肠性[[氮质血症]],如患者[[肾功能]]正常,则血尿素氮升高的程度可反映出血量的多少。

1.[[X线]]胃肠[[钡餐造影]] 对诊断[[溃疡病]]有70%~90%的准确性。但在[[休克]]状态下,病人不能站立或胃内存积大量[[血凝]]块时,不宜进行。一般主张病情稳定48h以后再作此项检查,而且检查时不宜按压,钡剂存在胃肠中对[[动脉造影]]有碍观察其结果,应事先考虑。目前在诊断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已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法,而选择急诊[[胃镜检查]]。

2.胃镜检查 阳性率可达80%~95%,在诊断上消化道出血方面比X线胃肠钡剂造影优越。胃镜检查不仅能看见病变的性质,而且可以看到活动或近期出血的可靠征象,即新鲜出血或渗血,病变区呈黑褐色底或附有[[凝血]]块。根据北京8个大[[医院]]施行急诊胃镜检查248例的经验总结,认为并不增加大出血的危险。必要时,可在内镜下进行[[止血]]治疗。只要病人的[[血压]]稳定接近正常,消除病人的顾虑与[[紧张]]后,就在病床旁或手术台上进行。检查过程应轻巧、迅速。避免粗暴插镜动作。检查的时间应在出血后24~48h内进行。否则一些浅表性[[黏膜]]病变如[[糜烂]]、浅[[溃疡]]、黏膜撕裂等,可由于部分或全部修复而失去诊断征象。检查前并不需要[[洗胃]],若因[[积血]]影响观察,可于检查前经[[胃管]]用冰水洗胃。观察应该全面,不要满足于发现一处病变即作结论。需对[[食管]]、胃、十二指肠细致察看以后,再作出诊断,必要时可取活体做[[病理]]检查,但须警惕[[胃底]]部的[[静脉曲张]]有时呈灰色[[结节]]状隆起,然触之柔软有弹性,轻易取活检有引起严重出血危险。

3.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对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亦有助于定位诊断,对慢性小量出血阳性率不高。有的医院以此作为首要诊断步骤,失败后再作钡餐或其他检查。

4.吞线试验 吞线试验方法简单,一般用普通白线,吞下一端后30min,取出后根据染血距门齿部位来判断出血所在。Pittman介绍荧光带试验,用以诊断上[[胃肠道出血]];于咽下带子的一端后,[[静脉注射]][[荧光素]],然后拔出带子在紫外光下观察荧光素染血的部分,计算距门齿的长度而判断出血的位置。

5.其他试验 如应用Miller-Abbott(M-A)双[[腔管]],插入胃肠后,不断地抽吸,当此管下行吸出鲜血时,用[[胶布]]固定,并照X线平片以察看管端的部位,判定此处为出血所在,对缓慢出血定位比较有效。还有用铬标记的[[红细胞]],于静脉注射后,经M-A管抽吸出的每1份[[标本]]测定其[[放射性]],以放射性最强的标本含51铬最多而定为出血的部位。这种试验对小量肠内出血诊断价值不大。故甚少应用。

6.[[放射性核素扫描]] 常用99mTc标记红细胞,[[静脉]]注入后在出血处溢出并聚集在[[胃肠道]]中。扫描探知胃肠道中的放射性信号,指示[[消化道出血]]所在。但有时难以精确定位。
===溃疡病出血的鉴别诊断===
1.[[急性糜烂性胃炎]]或[[应激性溃疡]]并[[出血]] 常有引起急性糜烂性胃炎或应激性溃疡的诱因,如服用非甾体[[消炎]]药、[[脑外伤]]、严重[[烧伤]]、多脏器功能[[衰竭]]等,[[胃镜检查]]可证实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及出血存在或应激性溃疡。

2.[[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患者常有肝硬化病史,体检可发现[[蜘蛛痣]]、[[肝掌]]、[[肝脾肿大]]、[[腹水]]及水肿等,[[实验室检查]]常有[[肝功能]]损害、[[全血细胞减少]]等,钡餐或胃镜检查可发现[[食管]]下端及[[胃底静脉曲张]]。

3.[[胃癌]]出血 患者一般情况较差,[[食欲减退]],[[消瘦]]明显;中晚期胃癌患者体检时左锁骨上常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上腹]]部可扪及包块,钡餐和胃镜检查结合[[黏膜]]活组织[[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溃疡病出血的并发症==
1.急性大出血如超过1000ml时,可出现[[心悸]]、[[头昏]]、[[冷汗]]、[[晕厥]]、[[皮肤湿冷]]、[[心率增快]]、[[脉搏细速]]等[[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甚至[[烦躁不安]]、[[谵妄]],心率常超过120次/min,[[血压]]显著降低,可发生[[休克]]。

2.[[发热]] 患者可有[[低热]],[[体温]]常不超过38.5℃。
==溃疡病出血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凡有[[溃疡病]]史的患者,应积极、规范、系统地治疗,防止出现溃疡病并[[发症]]——[[溃疡病大出血]]。
===溃疡病出血的西医治疗===
(一)治疗

1.[[内科]]治疗 凡发生[[呕血]]或[[便血]]的[[溃疡病]]病人,应住院治疗,病人应平卧,[[下肢]]抬高。保温,吸氧,每10~30分钟测[[脉搏]]、[[血压]]、[[呼吸]]1次。必要时给[[镇静药]],使病人安静。

(1)补充[[血容量]]:如为大出血,在运送途中或入院后,应立即着手[[输液]]。已经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最好输全血。在查[[血型]]和配血的过程中,可先输[[平衡液]]或[[葡萄糖]]盐水,开始输液速度宜快。待血压有所回升,输液速度和输液种类,应根据[[中心静脉压]]和每小时[[尿量]]来决定。测[[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对是否输全血有直接指导意义。若同型血有困难,输“O”型[[红细胞]]加入[[生理盐水]]中,疗效亦佳。[[血浆]]能扩容,但不能携带氧,而且易弥散至[[血管]]外间隙,故不如全血理想。5%人血[[白蛋白]]和各种[[血浆代用品]]对维持[[渗透压]]都有良好作用。[[晶体溶液]]只限于满足每天水分的需要,不宜过多,以免发生组织[[水肿]].对补充血容量只能起短暂作用。快速[[输血]]有引起[[急性肺水肿]]的危险,应该注意。一般能将血细胞比容提到40%,即不必再输血,血库的血应先加温,至接近[[体温]]时再予输入。否则输入大量冷血有引起[[心跳骤停]]的危险。据统计加温后的血输入[[失血]]的病人,使心跳停止的发生率从58.3%下降至6.8%。中心静脉压能反映血容量和右心功能,当中[[心静脉]]压低于0.5kPa(5cmH2O)时可快速输液,到达1kPa(10cmH2O)时输液便应小心。超过1.5kPa(15cmH2O)说明输液量多。尿量能反映心排出量和组织灌注情况,如尿量每小时能达到35~50ml,说明液体入量已基本满足。只须继续维持即可,严格记录出入量。

(2)维持[[循环系统]]功能:失血的刺激,可通过交感肾上腺素的作用而使[[血管收缩]]。因此在休克发生后是否应用血管收缩药物,仍有争论。一般认为,对[[出血性休克]]应用血管收缩药无济于事,但在补充血容量不及时的情况下,为避免[[低血压]]时间过长,主张应用血管收缩药的仍不少。如果心率不超过140次/min,可用1~5mg[[异丙肾上腺素]]加入500ml生理盐水或其他溶液中[[静脉滴入]],以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静脉]]压和周缘阻力,并有轻度[[扩张血管]]作用。输液量大时须用[[洋地黄]]支持[[心脏功能]],以防止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常用的为毛花苷C([[西地兰]])或[[毒毛旋花子素]]K,毛花苷C(西地兰)每次~0.2mg静脉滴入,1天量不超过1mg。

(3)矫正[[酸中毒]]:如pH<7.35,PCO2>6.13kPa(46mmHg),说明有[[呼吸性酸中毒]],须使呼吸加深,充分换气,以排出存积的[[二氧化碳]]。必要时用[[呼吸器]][[辅助呼吸]],甚至作[[气管内插管]]以控制呼吸。若二氧化碳结合力偏低,存在[[代谢性酸中毒]],应当按计算静脉输入适量[[碳酸氢钠溶液]]。为避免钠离子过多产生组织水肿,可用[[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HAM)[[静脉滴注]],既能纠正代谢性酸中毒,亦能纠正呼吸性酸中毒。

(4)[[止血]]措施:

①局部药物止血:[[去甲肾上腺素]]4~8mg加于100ml生理盐水中,口服或经[[胃管注入]],使胃内血管暂时性收缩而起止血作用。10~15min可重复1次。孟氏液(Monsells solution)是由[[硫酸亚铁]]粗粉经[[硫酸]]和[[硝酸]]的处理加热后,制成的一种碱式硫酸亚铁[Fe4(OH)2.(SO4)5]溶液。纯液呈棕红色,是一种强力[[收敛剂]]。[[溃疡病出血]]时一般稀释于生理盐水制成5%溶液应用。孟氏液不能口服,须从胃管注入。每次用30~50ml,隔1~2h重复,可用2~3次。用药后偶尔可出现[[恶心]]、[[呕吐]]及胃部[[痉挛]]性[[疼痛]],用[[解痉]]药可缓解。

冰水[[洗胃]]曾流行一时,每次经胃管注入冰水或冰盐水250ml,然后轻轻缓慢吸出,总量可用到10L的冰水。一般洗至20~30min,抽出的水变清亮为止。尚有人建议经[[胃管]]滴注1mmol/ml的碳酸氢钠溶液,以1000mmol/d的速度滴入,兼有中和胃酸的作用。也有的主张在冰水中加入去甲肾上腺素者。

②全身药物止血:[[组胺]]H2[[受体]]阻断剂能减少基础胃酸分泌,有助于溃疡病出血的止血和[[溃疡]]的愈合。尽管对其疗效仍有不同意见,但作为一种辅助止血[[疗法]]仍应用于临床。[[西咪替丁]]([[甲氰咪胍]])0.4~0.6g,稀释于500ml 10%葡萄糖液中,2次/d静滴。[[雷尼替丁]]0.1g溶于500ml葡萄糖液中,12小时1次静滴.其药效可持续10~12h。[[法莫替丁]]药效持续可达24h,故一般20mg(100ml)每天1次静滴。

[[生长抑素]]是一个14种[[氨基酸]]的肽,经研究发现静脉滴入可减低腹腔内血流,用于溃疡病及[[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生长抑素250μg稀释后缓慢静脉滴注,以后每小时注入250μg,治疗8~12h[[出血]]可停止。

③内镜下止血:随着内[[镜检]]查治疗技术的进展,溃疡病出血内镜止血取得良好效果。

A.局部压迫止血,对于较小的部位明确的出血,内镜检查时用活检钳直接压迫出血部位可起暂时止血作用。但对于大出血则较困难。

B.局部药物喷洒止血,通过内镜活检孔插入塑料管,对出血部位直接喷洒药物。常用药物有1%[[肾上腺素]]液,5%孟氏液等。

C.局部药物注射止血及[[温热]]止血。

(5)饮食:在休克状态或[[胃胀]]满恶心的情况下无疑该禁食,对非大量出血的病人的饮食问题有争论,但多数趋向于进食,所持的理由为饮食可中和胃酸,容易保持水与[[电解质平衡]],保证营养,而且进食可促进肠蠕动,胃内[[积血]]与饮食易往下运行,反而可减少恶心、呕吐。进何种饮食意见亦不一致,有主张进流食或单纯牛奶,有主张进一般饮食。流食是否有冲走[[血凝]]块的可能,主张进半流动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饮食,或事先经过消化的软食,多数人有此主张,认为这种饮食本身引起出血的可能性很小。

2.[[外科]]治疗 因溃疡病发生不同程度出血的病例,约20%~25%需行[[外科手术]]治疗。疗效比较满意,且易成功,因此手术的指征一般较宽,问题在于手术的时机。往往遇到一些转来外科较晚,[[出血时间]]较长,血红蛋白仅2~3g的病人。按常规应待出血停止,血红蛋白提高到6~8g后再行手术。若出血仍不停止,只有被迫作紧急手术,这种情况危险性当然很大。手术指征归纳如下:

(1)大量出血不止。

(2)出血量虽不大,但经长期保守治疗无效。

(3)过去有[[反复出血]]历史。

(4)溃疡病史长,过去有合并[[穿孔]]或[[幽门梗阻]][[症状]]。

(5)年龄在50岁以上者。

[[术前准备]]和手术的选择在大量出血情况紧急时,往往不允许术前作好完善的准备工作,但对全身情况的了解是必要的。配血、输液和取血检查应该在进[[手术室]]前完成。插胃管洗胃、测中心静脉压、留置[[导尿管]],来不及时可以入手术室后再做。至于补充血容量、矫正[[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可与手术同时进行。在彻底止血后所输的血,对提高血红蛋白才生效。当然,如非情况紧急,这一切能在未进手术室前完成,必然更合乎要求。

慢性[[胼胝性溃疡]]、[[胃溃疡]]或巨大溃疡,适于做[[胃大部切除术]]。手术应尽量切除溃疡,但[[十二指肠]]的胼胝性溃疡有时很难切除,强行切除有可能损伤[[胆总管]]等重要结构。此时可在妥善止血后作旷置溃疡的胃大部切除术。但要特别强调:必须将[[缝合]]止血后的溃疡面[[隔离]]在胃肠腔外,而不能将旷置的溃疡留在胃肠腔内;否则,7~8天后止血缝线脱落时可发生致命的再出血。为此,可用Nissen法。出血的胼胝性溃疡常位于十二指肠[[壶腹]]部的后、内侧壁,而与溃疡相对的十二指肠前、外侧壁则是正常的。可贴溃疡的近侧边缘切断十二指肠的后、内侧壁,而与溃疡相对的前、外侧壁则留长一些。将前、外侧壁的切缘缝于溃疡的远侧边缘,为第一层缝合。再将前外侧壁的浆[[肌层]]缝于溃疡基底作为第二层,溃疡两侧的[[黏膜]]妨碍第二层缝合时。可适当剔除。最后将十二指肠前外侧壁的浆肌层与溃疡的近侧边缘(切缘)或[[胰腺]][[被膜]]缝在一起成为第三层缝合。于是,缝合止血后的溃疡基底便被隔离在胃肠腔外。

凡是病史较短,溃疡小而柔软,浅表且易缝合,尤其是年轻人,适合作[[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有幽门梗阻或为止血已切开[[幽门]]者,应同时作[[幽门成形术]]。旷置溃疡之[[胃切除术]]或缝扎止血后之[[迷走神经切断术]],未能将缝扎止血后的溃疡面隔离在胃肠腔之外者,为防止再出血起见,可加[[结扎]]相应的[[动脉]]。如幽门附近的溃疡,结扎[[胃十二指肠动脉]];高位[[胃小弯溃疡]],结扎[[胃左动脉]]。所谓盲目[[胃次全切除术]],对止血的效果很不可靠;力求发现出血的病灶并切除此病灶,或彻底止血,才能算是成功的手术。

(二)预后

溃疡病出血经内科疗法治愈后,有10%~50%的病人在5年内再发生出血。[[病死率]]与年龄关系密切,60岁以下的病死率在2%~5%,而年龄超过60岁者病死率为前者2~3倍。手术[[死亡率]]各[[医院]]差异甚大,在2%~10%,[[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比胃溃疡大出血的手术死亡率高。
==参看==
*[[消化内科疾病]]

[[分类:消化内科疾病]]
== 百科帮你涨知识 ==

[http://www.zk120.com/ji/ 查找更多中医古籍]

[http://www.zk120.com/an/ 查找更多名老中医的医案]

[http://www.zk120.com/fang/ 查找更多方剂]
528,223
个编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