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8,223
个编辑
更改
异物入耳
,无编辑摘要
历代中医文献根据进入外耳道异物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称谓,如《肘后备急方?卷六》中有“百虫入耳”、“蚰蜒入耳”、“[[蜈蚣]]入耳”、“[[耳中]]有物”等,《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中有“飞蛾入耳”、“蚊虫入耳”等等。
==[[辨证论治]]==
辨治思路:本病的治疗,以外治为主,通过各种方法,将异物取出为治疗原则。根据进入外耳道异物的种类、形态、大小和所在位置的深浅,选择适当的方法取出异物。
1. 动物类异物 先用[[植物油]]、酒、[[姜汁]]、[[地卡因]]等滴入外耳道内,使虫体失去活动能力,然后用[[镊子]]取出,或用[[外耳道冲洗]]法。使用此法时应注意,在虫体未失去活动能力前,不宜贸然取出,以免引起骚动更甚,损伤耳道[[皮肤]]或鼓膜。古书曾记载有在暗室中以亮光贴近耳部将虫诱出。
2. 不规则异物 应根据具体情况用耵聍钩或[[枪状镊]]取出,耵聍钩应沿外耳道壁与异物的缝隙或外耳道前下方进入,将异物钩出。对已膨胀、体积过大的异物,可挟碎成小块,分块取出,或先用95%[[乙醇]]滴入,使其[[脱水]]缩小后,再行取出。
3. 圆球形异物 可用[[刮匙]]或耵聍钩,沿外耳道壁与异物间的缝隙伸到异物后方,然后轻轻地将异物向外拨动。切勿用镊子或[[钳子]]挟取,以防异物滑入耳道深部。
4. 质轻而细小异物 可用[[凡士林]]或胶黏物质涂于棉签头上,将异物粘出,或用带负压的吸管将其吸出。细小能移动异物,亦可用冲洗法将其冲出,冲洗时应注意勿正对异物冲洗,以免将异物冲入深处。遇水膨胀、易起化学反应、锐利的异物,以及有鼓膜穿孔者,忌用冲洗法。
5.其他 对于躁动不安不合作的儿童,而异物又较难取出时,可考虑在[[全身麻醉]]下取出异物。若因异物损伤而致耳道肌肤红肿、焮痛、糜烂等症,可参考“耳[[疖]]、耳疮”篇治疗。
==病因[[病机]]==
本病多见于儿童,因其年幼无知将异物塞入耳内。成人多为挖耳或[[外伤]]遗留物体于耳内,或野营露宿昆虫入耳,工作中意外事故异物溅入耳内。根据异物种类不同,一般可分以下三类。
3.局部检查 外耳道检查,有异物存在,即可作出明确诊断。
==预防与调护==
(1)发现有异物入耳,应到医院取出,不要自行盲目挖取,以免损伤外耳道皮肤及鼓膜或将异物推向深处。异物取出后,外耳道应保持干燥与清洁,以防[[外邪]]乘虚入侵。
[[分类:耳]]
== 百科帮你涨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