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8,223
个编辑
更改
小儿细菌性痢疾
,无编辑摘要
对集体儿童机构的炊事员、保育员应定期检查粪便,必要时做[[细菌培养]],发现带菌者应及时处理。
===小儿细菌性痢疾的中医治疗===
1.急性细菌性[[痢疾]]
[[中医]]治疗:中医称急性菌痢为[[湿热]]泻,采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常用药味,[[葛根]]、[[黄芩]]、[[黄连]]、[[马齿苋]]、[[茯苓]]、[[车前子]]。[[呕吐]],加[[半夏]]、[[生姜]]。[[腹痛]]加[[木香]]、[[白芍]]、[[元胡]]。
2.迁延与慢性痢疾的治疗
(5)中医治疗:中医称[[久泻]]必虚,迁延与慢性痢疾按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寒]]泻或[[脾虚泻]],具体辨证与方药治疗如下:
①脾胃虚寒泻:适用于急性痢疾之后的迁延与慢性痢疾。
证候表现:病程大于2周,时轻时重,[[大便稀溏]],色淡不臭,[[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滑。
[[治则]]:温中[[健脾]]、固涩[[止泻]]。方药:[[桃花汤]]加减。
常用药:[[肉蔻]]、[[丁香]]、[[赤石脂]]、[[党参]]、[[苍术]]、[[白术]]、茯苓、山药、[[石榴皮]]、[[鸡内金]]、[[乌梅]]等。
②脾虚泻:适用于迁延与慢性痢疾有如下[[症状]]表现:
证候表现:病程迁延,时轻时重,时发时止,大便稀溏,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色淡不臭,食欲不振,神情倦怠,形体[[消瘦]]或虚胖。[[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治则:[[健脾益气]]、固涩止泻。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党参、茯苓、苍术、白术、山药、[[陈皮]]、[[焦三仙]]或鸡内金、赤石脂。
[[脱肛]]:加[[黄芪]]、[[升麻]]。
===小儿细菌性痢疾的西医治疗===
(一)治疗
1.急性细菌性[[痢疾]] 重点在于控制[[感染]]、做好液体[[疗法]]及对症治疗。
(1)[[抗菌]]疗法:自[[磺胺药]]及[[抗生素]]广泛应用以来,[[痢疾杆菌]]的[[耐药]]率逐年增加。该菌对磺胺类药、[[氯霉素]]、[[四环素]]、[[链霉素]]、[[呋喃唑酮]]([[痢特灵]])及[[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等多数已耐药(参见[[病原学]])。根据现今[[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敏感有效的药物如下:
[[喹诺酮类]]药比较敏感列为首选。至于喹诺酮类药对小儿的[[毒性反应]],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在用小动物做试验发现有关节[[软骨]]损害,当时英国学者在小[[婴儿]]中应用第一代喹诺酮类药[[萘啶酸]]并未发现有[[骨骼]]损害,认为有种族性差异。以后国内外多年的临床应用均未发现有骨骼损害,国内外许多临床资料表明喹诺酮类药在小儿中应用并非与实验动物一致,表现出相当的安全性。中华[[儿科]]杂志(1996)组织全国专家讨论,认为对儿童不应禁用喹诺酮类药,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剂量不应超过每天10~15mg/kg,疗程不要超过7天。
①[[诺氟沙星]](Norfloxacin,[[氟哌酸]]):10~15mg/(kg.d),分3次口服。疗程,5~7天。
②[[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环丙氟哌酸]]):10~15mg/(kg.d),分3次口服,亦可用等渗[[氯化钠]]或[[葡萄糖]]稀释于100~300ml[[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不少于30min。
③[[吡哌酸]](Pipemidic Acid):15~30mg/(kg.d),分3次口服。为第二代喹诺酮,疗效逊于上述第三代喹诺酮,[[副作用]]相对较多,已趋于被淘汰。
④[[小檗碱]]([[黄连素]]):10~20mg/(kg.d),分3次口服,疗程7天。
⑤[[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复方新诺明]]):50mg/(kg.d),分2次口服,疗程7天。
⑥第3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cefotaxime sodium,又名[[头孢噻肟钠]]或[[凯福隆]],claforan),[[头孢曲松]](ceftriaxone sodium,又名[[头孢三嗪]]钠或[[罗氏芬]]rocephin)等,100~150mg/(kg.d),分2次静脉滴注,用于重症不能口服的病人。[[头孢克肟]](cefixime,世伏素)可口服3~6mg/(kg.d),分2次。
⑦[[巴龙霉素]](Paromycin):40mg/(kg.d),分~4次口服。
⑧其他抗生素:[[庆大霉素]],1万~2万U/(kg.d),分~4次口服。[[多黏菌素]]E:5万~10万U/(kg.d),分~4次口服。口服药在[[肠道]]不吸收,无副作用。但因痢疾病变侵入肠[[黏膜]]内,故其疗效不如能吸收的全身用药好。
(2)液体疗法:按患儿[[脱水]]程度,给予及时纠正(参阅[[小儿腹泻病]]液体疗法)。
(3)对症治疗:
①[[发热]]:>38.5℃给予[[阿司匹林]]或[[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治疗。
②[[呕吐]]:给[[多潘立酮]]([[吗丁啉]])口服,0.3mg/(kg.次)。
③[[腹痛]]:轻者给[[颠茄]]或[[山莨菪碱]](654-2)口服,重者给予山莨菪碱(654-2)[[肌注]],1mg/(kg.次)。
(4)一般疗法及饮食管理:患儿应卧床休息,因地制宜地进行[[胃肠道]][[清毒]]、[[隔离]]。患儿应继续饮食,原来吃过的东西均能吃,呕吐严重者,可短时禁食给予[[静脉输液]]。
2.迁延与慢性痢疾的治疗
(1)抗菌疗法:同急性痢疾,最好能培养出[[致病菌]],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切忌盲目滥用抗生素,否则会造成肠道菌群紊乱,微生态失衡,反促使[[腹泻]]迁延不愈。
(2)液体疗法:痢疾腹泻迁延不愈常合并[[营养不良]],伴有低钠、低钾,多呈低渗脱水,因此,要做血[[生化]]测定,根据水、电解质紊乱性质[[补液]]。
(3)营养疗法:迁延与慢性痢疾常有[[营养障碍]],因此禁食是有害的。通过合理的饮食治疗,使患儿在较短时间内改善营养状况是[[疾病]]得以恢复的关键,要尽力供给热量。[[蛋白质]]的补充有助于[[水肿]]的消退、[[抗体]]的形成以及病灶的愈合。一般应不少于3g/(kg.d),逐步提高到4.5~5g/(kg.d)。另外应提供多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必要时给予[[静脉]]营养,[[输血]]或[[血浆]]。
(4)微生态疗法:此类病儿多伴有肠道菌群紊乱与微生态失衡,补充[[双歧杆菌]]或[[乳酸]]杆菌等微生态制剂有助于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重建肠道的天然屏障促使疾病的[[康复]]。但要注意制剂的质量,没有足够数量的活菌制剂是无效的。
(二)预后
急性菌痢如果及时得到敏感的抗菌药治疗,可以很快痊愈,预后良好。北京302[[医院]]研究采用[[安慰剂]],即使不用抗生素治疗,也有70%患者可以自愈。重度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患儿感染痢疾或者感染的是[[耐药菌株]],患儿可迁延不愈,带来严重后果。若以各类[[病原菌]]而论,志贺菌[[毒力]]最强,福氏菌次之,但有时福氏菌所致的感染也很猛烈。宋内菌所致者一般比较轻,但如致[[中毒]]型痢疾,可同样严重。
==小儿细菌性痢疾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小儿细菌性痢疾的并发症==
急性菌痢患儿如[[呕吐]]、[[腹泻]]严重时,可并发水和[[电解质紊乱]]([[脱水]]、[[酸中毒]]、低钾、低钠、低钙等)。慢性菌痢发生[[并发症]]较多,主要是机体[[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低下]]所致。最常见的有营养不良及[[营养不良性水肿]],多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缺乏,表现为干燥性眼病、营养不良性[[贫血]]、[[佝偻病]],严重者可出现[[脚气病]]及[[坏血病]]。后者在我国已很少见到。肠部[[溃疡]]深者可致大量[[肠出血]],腹泻频繁者可致[[脱肛]],用[[抗生素]]过久可致[[肠道]]菌群紊乱或合并[[真菌感染]]。个别严重营养不良患儿肠道溃疡长久不能修复,可发生[[肠穿孔]]。
==参看==
*[[儿科疾病]]
[[分类:儿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