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5
个编辑
更改
非溃疡性角膜炎
,无编辑摘要
非溃疡性角膜炎的发病机制被公认为是宿主对感染原的免疫反应,而不是病原活动感染的直接结果,该病属于Ⅳ型(迟发型)变态反应。
== 非溃疡性角膜炎的临床表现==
取决于非溃疡性角膜炎所处的阶段及持续时间。一般说来,上皮完整但常常处于[[水肿]]状态。早期可有弥漫性的或扇形的、周边程度较低的基质浸润,[[内皮]]层伴有或不伴有KP。随着基质层炎症反应的加重,基质层和上皮层水肿加剧,常呈毛[[玻璃]]样外观。前房反应也可加重,患者的症状也加剧。新生血管常侵入基质层内。
根据其严重程度,整个病变可能局限于角膜周边部,也可能向中央发展波及整个角膜。如果在几周甚至数月之后不进行治疗,基质的炎症和血管化将达到高峰,[[然后]][[消退]],逐渐的血管闭塞,角膜形成永久性瘢痕。
可分为3期:
后天性梅毒性非溃疡性角膜炎临床少见,多[[单眼]]受累,炎症反应比先天型梅毒引起者要轻,病灶较局限,常侵犯角膜某一象限,伴有[[前葡萄膜炎]]。
可见于Cogan[[综合征]]([[眩晕]]、[[耳鸣]]、[[听力]]丧失和非溃疡性角膜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腮腺炎、[[风疹]]、[[莱姆病]]、[[性病]][[淋巴肉芽肿]]、蟠尾[[丝虫病]]等。各有独特表现。
== 非溃疡性角膜炎的并发症==
角膜光镜检查显示,在角膜基质层内有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淋巴细胞]]浸润。同时可对于麻风患者进行[[皮肤]]结节的[[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 非溃疡性角膜炎的诊断==
急性梅毒性非溃疡性角膜炎是先天性梅毒的晚期表现之一。大多数发生于5~20岁,但也可以早到出生时,晚至50岁。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眼部征象包括“[[胡椒]]盐”状的脉络膜视网膜炎或视神经萎缩等,同时伴有其他先天性梅毒的晚期症状,均提示本病的存在。一些其他的晚期梅毒表现,包括Hutchinson[[牙齿]]和[[骨骼]]的[[畸形]]、第Ⅷ对脑神经受累导致耳聋、[[精神发育迟缓]][[及行]]为异常等。
梅毒血清学检查常用的有补体结合试验(如Wasserman试验)和沉淀试验(如Kahn试验)等。这些试验对于各期梅毒的诊断,治疗效果的[[判断]]以及发现隐性梅毒均有重要意义。
眼科[[医师]]难以做出初诊,要依据皮肤科医师的协助。面部有典型的“狮样面容”,眼睑皮肤增厚,秃睫,[[面神经麻痹]]是常见的晚期征象,可形成[[兔眼]]和[[睑外翻]]。角膜[[神经]]可发生节段性的增粗,形成“串珠”状。虹膜表面可以出现小砂石状的乳白色结节,在睑裂处角巩膜缘的巩膜侧有黄色胶样结节以及角膜颞侧浅层血管翳等可确定诊断。
== 非溃疡性角膜炎的治疗==
梅毒性非溃疡性角膜炎是全身梅毒病症的局部表现,应从全身进行驱梅治疗。WHO已提出了全身驱梅治疗的原则。
局部使用0.1%[[地塞米松]]眼药水滴眼,每2小时1次,炎症消退后减量,但应继续维持滴眼数周后逐渐减量停药,以防复发。还可用1%[[环孢素A]]眼水滴眼,4次/d。为预防[[葡萄膜炎]]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应使用1%阿托品[[溶液]]滴眼散瞳。通过早期适当的治疗,85%以上的病人视力恢复或提高。对于角膜炎症消退后遗留的瘢痕,视力低于0.1者,可考虑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这种手术的成功率较高,约90%以上的患者术后有明显的视力改善。 ==== (2)结核性非溃疡性角膜炎==== 治疗结核性非溃疡性角膜炎,首先应用全身抗结核治疗。同时,眼部治疗基本同梅毒性非溃疡性角膜炎。 ==== (3)麻风性非溃疡性角膜炎==== WHO已制定了治疗麻风的标准。因为这种[[病原体]][[生长]]极其缓慢,病人可能[[需要]]长时间的甚至是终身的治疗。角膜病变的治疗基本同梅毒性非溃疡性角膜炎,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并非总是治疗该病的[[适应]]证,特别是对于严重的眼睑畸形、面神经麻痹或[[干眼症]]的病人应慎重考虑。 === 按治疗方法分类 === ==== (1)药物==== 针对非溃疡性角膜炎的病因全身给予抗梅毒或抗结核治疗。 ==== (2)眼部治疗====
伴有虹膜睫状体炎,需1%阿托品眼液或眼膏散瞳;点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角膜炎症及症状,但要持续使用,防止症状反复。
角膜移植用于角膜瘢痕形成造成视力障碍者。
==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