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肯堂,(约1552—1638年),字宇泰,一字损仲,号损庵,自号念西居士,江苏金坛人。祖父王皋,父王樵,均进士。王皋任过知府,迁山东按察副使,王樵官至刑部侍郎,右都御使。1579年,王肯堂乡试中举;1589年,中进士,同年选为翰林检讨,备员史馆4年。1592年授检讨,因上书抗御倭寇事,被诬以“浮躁”降职,引疾归,1606年,又补为南京行人司副;1612年,转任福建参政。

王肯堂1.jpg

人物生平

王肯堂(1549—1613年),字宇泰,一字损仲,号损庵,自号念西居士,金坛(今属江苏)人。王肯堂出身于官宦之家,父王樵是进士出身,官至刑部侍郎。王肯堂博览群书,因母病习医。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选为翰林检讨,官至福建参政。与传教士利玛窦有往来。万历二十年(1592年)因上书直言抗倭,被诬以“浮躁”降职,遂称病辞归。重新精研医理,能做眼窝边肿瘤切除手术,又能治愈疯疾。历11年编成《证治准绳》44卷,凡220万字。另著有《医镜》4卷、《新镌医论》3卷、《郁冈斋笔尘》等,辑有《古代医统正脉全书》。今人辑有《王肯堂医学全书》。

王氏因母病志于医。1570年,妹濒死,经王氏治愈。由是延诊求方者,庭户常满。父王樵以为害举业,戒止之。罢归后,复肆力医学。王氏交游甚广,1579年秋,遇缪仲淳于白下(今南京),友谊颇笃。王氏与来华传教士利玛窦有交往,探讨过历算。王氏兴越广泛,与郭澹论数纬,与董其昌论书画,与曾柏大师论参掸,对他改善知识结构,开展医学研究是有益的。书法深入晋人堂室。辑郁冈斋帖数十卷,手自钩搨,为一时石刻冠。曾授翰林院检付,参与国史编修。

由于朝廷不纳他的抗倭疏议,愤然称病辞职回乡,从此重操少时喜爱的医学。居家期间,他边疗民疾,边撰医书,曾成功的为一位眼窝边生毒瘤的患者行切除术,作过落耳再植术,“以惊驱惊”治愈一富家子弟因科举得中惊喜过度而得的精神病。

主要著作

王氏著有《证治准绳》44卷,《医论》4卷,《医辨》4卷,《胤产全书》1卷,《医镜》,辑有《古代医统正脉全书》,含书44种,由吴勉学校刊,王氏所著《郁冈斋至麈》(1602),为读书见闻扎记,有十之三、四为医学内容,并记述有他与利玛窦的交往,此外,还撰有《〈尚书〉要旨》、《〈论语〉义府》、《律例笺释》等。

学术内容

1、王肯堂对伤寒的贡献。王肯堂虽然不能说是伤寒大家,但《伤寒准绳》却倾注了他一生所学。《伤寒论》、研究伤寒学说、治伤寒病、论伤寒学派得失的心血,对后世伤寒的研究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王肯堂尊祟张仲最,认为张仲景若儒门之孔子,2000年以来的名医。为后世所师承者未有不从仲景之书悟入者。他认为伤寒之法不仅仅可以治伤寒。而且可以用其治疗内科杂病。他的《伤寒准绳》对张仲景的《伤寒论》进行了发挥,该书首列序例入门。辨证之内伤外伤。类伤寒辨;其次以伤寒总例居先叙伤寒的四时传变,汗吐下法。又愈解死证,阴阳表里。伤寒杂病。类证杂论,察色要略;再下则分论太阳病、阳阴病等。是一部详尽的伤寒论专著。

2、王肯堂对外科学的贡献。王肯堂也不是外科学的专门家。但他在《疡医证治准绳》中对许多外科疾病的记载和认识水平之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与利玛窦对他的影响不无关系。王肯堂对人体骨胳形状和数目的描述就是在西洋解剖学的影响下写成的。他在其著作中记载了公元1587年由一妇人售羊毛所引起的紫泡疔(炭疽病)流行的历史。对炭疽病的传染途径、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体征、预后等都作了相当科学的论述。他对麻疯病、梅毒、性病也进行了比较确切的论述。他还是我国首先记述男性乳腺癌的医学家。

3、王肯堂对眼科的贡献。在正确描述眼科疾病方面,王肯堂有许多独到之处,在他的《证治准绳》中收载了眼科病证193种,凡现代用肉眼检查能见到疾病,几乎都罗列无遗。

在外科手术和医疗技术方面。王肯堂记述了肿瘤摘除术、甲状腺切除术,肛门闭锁症的肛门成形术、耳外伤缝合再植术、骨伤整复手法与手术等。并对这些手术的消毒方法、手术步骤和护理技术都进行了十分详细的描述。

他对角膜溃疡的认识就极为准确,为前人所不及,从发病开始。到发展、转归,预后,痊愈和后遗症都有详细描述: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王肯堂对眼底出血的生动描述。在没有眼底镜和任何辅助检查的情况下,把眼底病的自觉症状和征象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为眼底疾病的诊断治疗作出了很大贡献。他在论述珠中气动证时把眼底出血的动态过程都描绘的淋漓尽致:“视瞳神深处有气一道,隐隐袅袅而动,状若明镜远照,一缕消烟也。患头风痰火病。郁久火胜抟激,动其络中真一之气,游散飘耗,急宜治之。动而定后光冥者,内证成矣”。王肯堂还提出用拔治法治疗瞳神反背(斜视)。他对青光眼也颇有研究。

人物评价

他是一位全面发展的著名医学家,他的《证治准绳》是集明代以前医学之大成的不朽巨著。

后世影响

近现代中医眼科学家都认为《证治准绳》有关眼科的内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古籍原文

临证医案

代表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