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梦初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甄梦初是建国以来广东省授予的第一批名老中医之一,德馨粤南北,誉享省港澳。

简介

甄梦初(1909-1990),又名兆熊,号幹达。广东省开平县人,是建国以来广东省授予的第一批名老中医之一,德馨粤南北,誉享省港澳。==学术经验==

甄梦初是甄氏医学的成大业者,先生善于寻求古训,博采众方。先生行医60余载,长居岭南之地,浏览涉猎中医各门派著作,尤对岭南温病一派研究颇深,熟读叶天士、吴瑭、王孟英的医籍,在实践中灵活应用,他源于古籍,又不拘于古方,更有创新,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立意新颖,见解独到。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临证多取法于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学理论。临证时,重视四诊、八纲,尤重舌脉二诊之变化;注重“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治则于临床的指导;治病重本,善抓主证分析,遣方灵活,用药配伍严谨,药味少,剂量轻,疗效好,且善于采用疗效显著而易得的草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甄老不但善治温热时病、小儿疳积、瘰疬瘿瘤等证,而且更精于痹症(及其类证)、痨证(肺结核病)的诊治。并形成了一套治疗此类病症的理论和经验。

对于痹症,甄老认为痹者闭也需识清,其致病之因风湿二邪必在,因此治疗上重通络以速祛邪,且要注意酌情调补气血,并创拟穿海汤一方治疗痹症,临床疗效确切。

他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于传统理法的基础上,基于对“痹”、“痨”诸证之体会而立“痹痨必瘀,瘀去证消”的观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甄老认为瘀血阻滞,经络不通是各种痹症的共同病机,“久病必瘀”、“久病入络”是痨者必瘀的理论基础。故“通”是治疗痹症的总的原则和要求,而治痨首先应活血化瘀,再行补肺滋阴。基于传统理法之上,用“祛瘀通络法”结合辨证,治疗痹痨二证,可取显效。

甄先生对于温热时病的组方又另辟蹊径。外感热病,岭南地区多发,他按照自己的独特的理论,并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对外感风热、湿温等疾病的治疗,在组方选药上善用岭南本草,在治疗上注重固护脾胃之气,每得良效。

甄梦初先生把毕生精力都投入中医临床事业,对后辈注重言传身教,遗憾的是没有留下完整的学术专著,仅受当时报刊、杂志之邀将学术经验的精华部分刊出而得以留存,其余信息只能从其读书笔记、手稿以及继承者中了解。==成长历程==

甄梦初1909年11月7日出生在广东省著名的侨乡台山县新昌新广里(今开平市),幼时在乡私塾及小学读书,他聪颖好学,悟性甚高,熟读《论语》、《孟子》等,扎下良好的古文根底。祖父甄铨光从业于中医药。父亲甄显松,年青时在家从事经营药材买卖生意,1921年远涉重洋羁留英国,1924年得到同宗兄弟的提拔设法由英国转往美国开设医药店铺,幷兼任中文报纸片编辑。母亲李瑞琴出生于中医药世家,她祖父更是当地骨伤科名医,自小跟随祖父、父亲认药辩药,精通医理,擅长用单味中草药医治骨外伤及用手法检查复位,精通碎骨接驳术。在家屋前屋后种中草药,用祖传医术帮助乡亲,不收取分文,惠及慕名而来的病员。甄先生耳濡目染,自小便对中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涉猎一些简单的医学入门典籍,随着医学知识的积累对医道渐有所悟,医学志趣越浓,自此确立了继承祖业、悬壶济世的志向。

因老先生之父辈在广州及香港均有生意买卖,故先生少年时期就于两地居住,1926-1929年期间分别在广州培正学校及香港圣约翰学校接受现代教育。1929年就读于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接受了正规医学教育。由于学习勤奋、医道悟性高,甄先生在广东中医专门学校还没毕业时,就得到校长陈任枚的赏识,在广东中医院出任主诊医生。毕业后,小小年纪就已经在广州、香港、澳门一带开设医馆(各开一间医药馆,定时去开诊)。1935年在广州惠爱西路(现中山六路)赞寿堂药店开设分所。抗战爆发后,1938年秋广州沦陷,先生举家北迁辗转扺达战时省会韶关,于韶关市曲江东河坝中心路开设医药馆(可惜1944年被日寇烧毁)。

当时作为临时省会的韶关病员特别多,对待来医馆诊病的病员,不论贫富贵贱,不论身份好坏,不论地位高低,一视同仁,危重病人优先依次诊治,有钱者随意付钱,穷人不收诊金还送医赠药。1944年韶关的医药界已感觉到中医药要科学化的工作,先生乃先作宣传,与当时名医江济时、江汉荣、李家任、吴粤昌发起创办《广东医药旬刊》,并任刊社董事和总务组职务,成为当时颇有影响力的医学刊物之一。战时厉疫横行,韶关发生霍乱,医院缺乏,无法收治病员,先生又与社会人士倡议筹建广东方便医院,并带头积极捐款筹备。当时国难当头,鉴于天职所在,除完成医馆的工作,还义务担任广东方便医院筹备委员会医务组长、内科医师。1943年4月兼任该院医务科长。其时抗日将士缺乏医疗,先生毅然不顾安危担任韶关抗日医疗救扶队队长,行管理诊治业务之责。这期间先生因学验俱丰,医术精湛,医德崇高而名噪粤北,活人无数。所谓“医者之道,仁心第一,仁术第二。急病者之所急,体病者之情伤,务求心德一致,悯恤之心不可因人而异。”甄先生为人治病,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且以不论报酬之厚薄,出诊路途之远近而为病者所称颂。

抗战胜利后医馆在韶关民生路复业。1946年12月先生再赴香港九龙荔枝角道执业。翌年秋复回广州,先后在越华路、惠福路、解放路开设医馆。此时,广州最骇人听闻的是“肺痨”病即肺结核,当时的医药条件较差,得该病者唯等死。先生独创“铁破汤”,以中草药为主,价钱便宜,治疗效果显着,惠及广大病员。在解放前数年中,先生不仅治病救人,并热心于社会活动,先后兼任广州市人力车行业工会医务顾问、惠福区医务主任、广州市茶居粉面饼行业工会和广州市理发行业工会常年医席,均是义务出诊,奉行“一切为病者服务”宗旨。

新中国成立之初,老先生为使自己的医术更精、医理更明,便多次到省、市中医院进修班及针灸班深造,以致医理学验更臻深化。1956年全国实行公私合营,广东中医院改名为广东省中医实验医院、广东省中医院。老先生应召入广东省中医院内科工作,从此也结束了几十年的私营医馆生涯。愿遂志就,从此便全身心投入祖国中医药事业。临床之余,首先认真研读古典医籍,开卷于《内经》、《伤寒》、《金匮》,继而于《千金要方》、《本草纲目》,中医经典烂熟于心,先生常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要善于思考,要把书本与自己思想结合起来,才能文有所解,理有所悟。他既善理论,又重临床,既重继承,又强调发展,敢于创新,在理论学术上多有发展。老先生不仅以医术服人,更以为人谦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深受群众赞扬和欢迎。在人才培养上,他也甘做人梯,无私的将自己的心得一一传给年轻的医生,为医院培养了一大批医疗骨干,对医院的建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1978年甄先生晋升为内科副主任医师,并荣获省政府颁发的首批“广东省名老中医”的称号。历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和第四、第五届省政协委员等社会职务。198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为表彰老先生从事中医工作五十年并取得了优异成绩特发荣誉证书以示嘉奬。==医学世家== 甄梦初出生于三代中医世家,祖父甄氏金光公,业中医药20余载,年48去世。其父甄显松为药业工人,经营中药材买卖,其母李瑞琴略通医道,善手法正骨,常为乡里宗亲疗疾治病,求医者众,甄先生耳濡目染,便对医学产生了兴趣,开始涉猎一些简单的医学入门典籍。随着医学知识的积累,他对医道渐有所悟,医学志趣越浓,自此确立了悬壶济世的志向。至甄梦初这一代,甄家医药业真正得到发扬光大,而闻名于岭南。

甄梦初先生之父辈在广州及香港均有生意买卖,故甄先生少年时期就于两地居住,1926~1929年间,分别在广州培正学校及香港圣约翰学校接受现代教育。1929年就读于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接受了正规医学教育,由于学习勤奋、医道悟性高,甄先生在广东中医专门学校还没毕业时,就得到校长陈任枚的赏识,在广东中医院出任主诊医生。毕业后,小小年纪就已经在广州、香港、澳门一带开设医馆。抗战爆发,甄先生举家北迁,开业于韶关市。由于学验俱丰,医术精湛而名噪粤北,活人无数。所谓“医者之道,仁心第一,仁术第二。急病者之所急,体病者之情伤,务求心德一致,悯恤之心不可因人而异。”甄先生为人治病,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且以不论报酬之厚薄,出诊路途之远近而为病者所称颂。虽医业繁忙,先生仍热心于公益事业。当时国难当头,抗日将士、家属缺医少药,鉴于天职所在,遂毅然担负起韶关市患病官兵及出征家属医疗服务队东河区队长之职,而行管理及义务诊治之责,为粤北将士及人民的医疗保障工作做出了贡献。1940年11月,与江济时、江汉荣、李家任、吴粤昌等当时的名医一起发起并组办了“广东医药旬刊”,成为当时颇具影响力的医学刊物之一。

抗战胜利后,甄先生复回广州执业,为使自己的医术更精、医理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便多次到省、市中医院进修班及针灸班深造,以致医理学验更臻深化。先生更热心公益,关注社会群体,1946~1956年先后兼任广州市人力手车工会惠福区医务主任、市茶居工会医事顾问、市理发工会医事顾问等职务。

1956年应召入广东省中医院内科工作,愿遂志就,从此便全身心投入祖国中医药事业。临床之余,首先认真研读古典医籍,中医经典烂熟于心,先生常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要善于思考,要把书本与自己思想结合起来,才能文有所解,理有所悟。他既善理论,又重临床,既重继承,又强调发展,敢于创新,在理论学术上多有发展,并与当时的其他名医一起成为岭南地区中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之一。甄先生不仅以医术服人,更以为人谦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深受群众赞扬和欢迎。1978年晋升为内科副主任医师,后又担任内科主任医师,并荣获广东省名老中医的称号。在人才培养上,他也甘做人梯,无私地将自己的心得一一传给年轻的医生,为医院培养了一大批医疗骨干,对医院的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甄驾夷(1934-2008),甄梦初之长子,是甄氏医学的第四代传人,从医50余年,为广东省中医院内科主任。幼承庭训,少年时期随其父辗转各地,得其言传身教,及至年长即在广东省中医学院的前身——广东省中医专门学校接受正规医学教育,于闲暇时分潜心钻研温病及岭南杂病,积累的丰富的理论和临床经验。30岁至其退休以后一直受聘于广东省中医院,由于医德高尚、医术高超,受病家、民众欢迎甚多,颇有乃父之风。

甄驾夷在外感高热、风湿痹症、瘿瘤等内科杂症,妊娠呕吐、产后虚弱以及小儿疳积等方面均有较深的体会,尤其在治疗内科杂症上疗效显著,很好地延续和发展了甄梦初先生的医学理论和经验。

张忠德,是甄氏医学的五代传人,也是甄氏医学的发展者,为甄梦初先生的孙女婿。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研究生导师,原任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主任,现于广东省中医院医务处担任处长一职。

张忠德教授198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本科,分配到广东省中医院工作,于同年拜甄梦初老先生门下,一心从医,尽得师传。张教授在跟随甄老期间通过反复实践,在辨证候,立治法,选方药等方面耳濡目染,逐渐领悟甄老的学术理论的精义和经验技术的窍门,师友砥砺,教学相长,最后得到甄老的赏识成为甄家一份子,并在甄老逝世后保留了甄老的一批亲笔遗作,反复学习研究,将甄氏医学很好的延续和发展下去。

张忠德教授以呼吸内科见长,将甄老的“通瘀”理论广泛应用于临床,用于治疗肺结核、胸膜炎、胸积水、肺间质纤维化等病取得理想的效果,对外感高热,以及风湿痹症、痨证、瘿瘤瘰疬等内科杂病同样颇有心得。对甄梦初先生用药不求名贵,常以寻常之药救治疑难沉疴,主张用药简便廉验,以减轻患者负担的医风尤为尊重,并将其贯彻到自己的医学实践中。张教授其人睿智博学、幽默风趣,且得甄家医学真传,医学成就颇高,在病人中同样享有很高的声誉。 ==成就与贡献==

甄梦初在临床中善于寻求古训,博采众方。正如孙思邈云:“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如此方能成为“大医”。他认为医者应兼取众长,补己之短,不宜只固于某家某派;对于现代先进的医学技术成果一应汲取利用,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求新务实和与时俱进的观点;应汇中西医医理于一炉,结合个人经验与辨证治疗将更能取效于临床。先生行医六十余载,长居岭南之地,浏览涉猎中医各门派著作,尤对岭南温病一派研究颇深,熟读叶天士、吴塘、王孟英的医籍,在实践中灵活应用,他源于古籍,又不拘于古方,更有创新,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立意新颖,见解独到。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临证多取法于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学理论。临证时,重视四诊、八纲,尤重舌脉二诊之变化;注重“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治则于临床的指导;治病重本,善抓主证分析,遣方灵活,用药配伍严谨,药味少,剂量轻,疗效好,且善于采用疗效显着而易得的草药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先生用药不求名贵,常以寻常之药救治疑难沉屙,主张用药简便廉验,以减轻患者负担。甄先生擅长内科杂病,不但善治温热时病、肝胃等证,而且更精于痹症(及其类证)、痨证(肺结核病)的诊治。

甄梦初先生在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独特的医学理论,为我国中医药学术的继承、挖掘、发展以及丰富和完善中医理论体系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学术思想==

甄梦初先生主要学术思想,作品包括1964年韶关地区卫生局中医学术活动的《肺结核的治疗体会》,1977年3月《中医临床》院刊的《痹症治验》,《老中医医案医话选》的《痹症治验》,院内学术活动资料《结核球一例临床小结》,《中医临床》院刊第四期的《铁破汤临床应用》,1978年1月的《临症见解》的《穿海汤治疗痹症》(由广东省中医院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此书曾获1979年省科学大会奬。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甄梦初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甄梦初》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