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漆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在中国传统家具中,大漆的使用,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就有关于漆树的记载。《尚书·禹贡》曰:“兖州厥贡漆丝” 。《山海经·西山经》中说:“虢山,其木多漆棕。英靼之山,上多漆木。”上面所说的兖州、虢山系指山东、甘肃一带多漆树,在几千年前已经用漆丝作为贡品了。  

生长地区

漆树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中部地区,越南、朝鲜、日本、缅甸等国均有漆树,但产量、质量都不如中国。中国的漆树生长于甘肃南部至山东一线的南方地区,这些地区湿润温度和环境,非常适于漆树的成长。  

形状简介

漆树是落叶乔木,树高可达20米。北京房山区天坑国家森林公园里,就有一株高约30米的漆树,树叶呈椭圆形、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初夏开黄绿色的花朵,秋季结果成扁球形,外观平滑呈黄色,生长到八年的漆树就可以割取漆液了,四十年树龄的漆树仍可割漆液。从漆树上割取的天然漆液,叫生漆,亦称大漆和国漆,也称作金漆。而熟漆是指经过日照、搅拌,掺入桐油氧化后的生漆。  

保存方法

每年割漆的时间,从四月到八月为宜,三伏天所割的漆质最佳,因为盛夏时水分挥发快,阳光充沛,产出的漆质量最好!每天日出之前是割漆的最好时机,漆农用蚌壳割开漆树皮,露出木质切成斜形刀口,将蚌壳或竹片插在刀口下方,令漆液流入木桶中后,以油纸密封保存。

此时的漆液呈灰乳色,与空气接触后变成栗壳色,干后呈褐色。“白赛雪、红似血、黑如铁”就是说天然漆从液体状态到氧化干固后,色泽由浅到深,最后形成坚固的漆膜的过程。说到大漆的颜色,在古代有这样的说法:“凡漆不言色者皆黑”。今天人们形容暗夜能见度差,也常用漆黑一片来形容夜色黑到了极至。  

漆液成份

前面说过大漆的原色栗壳色,为什么此时又说漆是黑色的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诗中的朱门仍是王府宅邸、官府大门,朱漆大门在那时不是随便可以漆的,除了皇室显贵,绝大多数人家选择了黑漆大门,既避僭越之嫌,又不涉足权贵。 原来栗壳色的大漆成为黑漆,这得从大漆的成份说起:漆树上割出的漆液成份有:漆酚、树胶质、氮、水分及微量的挥发酸等,其中近80%的成份是漆酚。而且漆酚的含量越多,大漆的质量就越好。大漆含氮物质中的酵素,能促进漆酚的氧化,大漆略带酸味的独特味道,就是这样发出来的。  

生漆的概述

生漆(天然漆),稍称“土漆”,又称“国漆“或“大漆”它是从膝树上采割的乳白色胶状液休,一旦接触空气后转为褐色,数小时后表面于涸硬化而生成漆皮。生漆的经济价值很碌,具有耐腐、耐磨、耐酸、耐溶剂、耐热、隔水和绝缘性好、富有光泽等待性,是军工、工业设备、农业机柏、基本建设、手工艺品和民用家俱等的优质涤料。也是我国传统出口的重要物资之一,并以量多质好著称于世。

生漆是我国特种林产品,历史悠久。据记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元代晋丘衍“学古篇一中称:“上古无笔墨,以竹挺席漆书竹上。”韩非子十过篇说苑中写道:“尧禅天下,舜变之,作为食器,斩木而裁之……,犹器黑之以为器,……舜洋天下,禹受之,作为祭器,漆其外而朱囫其内。”在我国出土文物的漆器,距令也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色泽艳丽如新,远非现代合成漆所能馄美,故称“涂料之王”。

我国的精美漆器和制漆技艺,远在汉唐时期就传到日本、朝鲜;泰国、缅甸、印度以及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亚各国。例如:日本正仓院至今迅收藏有我国唐代泥金绘漆、金银平脱等。又如闻名欧洲大陆的罗贝尔,马丁一家的漆器,其制作风格就是模仿我国的,这就是欧洲人民所谓的中欧混合体的“洛可可’’艺术风格。

我国拧动人民对生漆的生产和利用历史悠久,并有着丰富的培育、采割和制作的经验,但在长期的封建统治和近百年来帝国主义的掠夺与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摧饯下,生漆生产始终处于分散的野生资源和“百里千刀一斤滚”的小生产经营方式,发展十分缓慢。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生漆生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制定了生漆生产的发展规划,制定了生漆的管理、收购和分配的办法,既发展了山区经济,又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对外贸易的需要。  

生漆的用途

由于天然生漆具有许多优良特性,因此用途十分广泛。它可以用作军工、化工、纺织、轻工、造船、机电以及工艺制品等方面的重要涂料。

现将其用途简述如下:

(一)可用作优良的防腐剂 生漆的防腐性能,对于木材、房屋、器具、钢铁、管适、车船等都有良好的防腐效果。这些器物因经常受到日光、风雨、潮湿、海水的浸浊,以及与空气发生氧化作用,易于腐朽、;生锈和风化,涂上了生漆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我国首都北京的天坛,迄今已有数百年之久,梁柱未腐,主要是涂有生漆之故,海洋舰艇和船舶的下水部位长期浸抱在海水中,经受海水和海洋生物附着的侵袭,不仅影响其使用寿命,而且降低了航速,若使用含有生漆戍份的涂料涂刷,便可防止其受损害口在化学工业和采矿工业上的各类管道,以及油罐、塔、柜等设备,因在使用过程中遭受各类介厨的腐蚀,采用生漆改良涂料后都有•很好的防腐蚀能力;此外,例如从石油井开来出来的原油含有一定量的硫分,使设备易于掉坏,如涂以生漆或生漆改性涂料,可以显若地提高其设备的利用率。

(二)可用作纺织印染工业的理想涂料 纺织纱管每分钟的转速达一万六千至二万转,稍有变捆就会断纱,因此,对木质纱管必须保证耐磨、耐热、防潮不变形和有一定的抗拉力。由于生漆的密封性、耐热性、耐磨性好,其膨胀系数又与木质相近,不会发生龟裂和变形,所以,生漆是纺级纱管十分理想的涂料,,在化纤生产和丝绸印染工业中,使用生漆或生漆改性涂牢十涂制皮辊和印花版都有着同样的作用。

(三)可用作电器设备的良好绝缘材料 由于生漆的漆膜具有优良的电绝缘性和一定的防辐射性能,因此,它是电机、海底电缆漆包线等电器设备的良好绝缘涂料,对某些辐射试验研究设备也是很好的涂料,又由于生漆能耐油和耐有机溶剂,所以,它又是航空油罐内蟹的良好涂料。

(四)是漆器工艺制品的良好涂料 我国漆器工艺品驰誉世界,是传统出口商品,如福州脱胎、北京雕漆、贡必I*方漆器等。这些漆器不仅具有我国独特的民族风格,还因为生漆漆膜光亮,色泽耐久,保光性能特优,因而具有经久不会变色,不易污染,不怕虫蛙和不受温度影响的特点。

此外,于漆还是一味重要中药,泡制后可用于治疗疾病和夕卜伤止血。我国古代名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中说:“千漆人药,主治绝伤今卜中,续筋骨,填髓胞,安五脏,五侵六急,风寒撮脾……有驱虫止咳等动效”。

综上所述,由于生漆具有许多优良性能,其用途是很广的。随着改性涂料的贪展,生漆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需要将日益增多。大力发展生漆生产,对于支援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发展山区经济,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产生漆的概况

生漆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物资,同时也是我国传统出口产品之一。历来盛铂国外市场,而且我国所产生漆,在世界上属于经济价值最高、质量最好的一种,数量上也最多。在解放初的1950年全国生漆产量仅为2.6万市担。但由于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为了保护漆农的利益和保证国家的需要,把生漆列为国家二类物资,实行统一收购,统一调拨,生漆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53年生漆产量上升至3.5万市担, 1957年产量增至4.3万市担,比1950年增长了80%多。近几年来,生漆的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据统计, 1978年全国漆树已增加到4.1亿株,比1975年增加60%,生漆收购量4.1万市担,比1975年增加30%。1980年我国漆树达到约五亿株,收购达4.4万市担,预计到1985(预计,实际数量是多少?)年漆树将达到8亿株,生漆收购量将达到6.4万市担。这将为我国四化建设和扩大对外贸易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  

我国漆树分布

我国漆树分布很广,从北纬21度至42度,东经90度至127度间的山区都可生长,而其中以秦岭、巴山、武当山、武陵山、大娄山、乌蒙山山脉,漆树茂密,树休高大粗壮,素有“漆源之乡’,之称。从垂直分布看,一般在海拔二百至二千五百米之间,其中以四百至二千米之间资源最盛。二千二百米以上有少量生长。从行政区域分布看,遍及全国二十三个省市,五百余县,其中以陕西、湖北、贵州、四川、,云南五省最多,其次是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台湾、山西、河北等省,其他如广东、广西、辽宁、北京、山东等省市也有相当资源。  

中药材.生漆

【拉丁名】Rhus verniciflua Stokes

【来源】为漆树科植物漆树的树脂。植物形态详"干漆"条。

【采集】4~5月采收。砍破树皮,承取溢出的脂液,贮存备用。

【化学成分】树脂含漆酚50~80%,为儿茶酚的四种衍生物(Ⅰ、Ⅱ、Ⅲ、Ⅳ)的混合物。其中漆酚Ⅳ占50%。漆酚具有毒性,能引起皮肤强烈起泡与过敏性皮炎。树脂还含漆树蓝蛋白、虫漆酶、酚酶鞣质及胶质;胶质的主要成分为多糖类,还含有葡糖醛酸半乳糖木糖

【药理作用】对某些特异质的人,接触生漆可产生严重的过敏性皮炎。

性味归经】辛、温、剧毒;陶弘景:“毒烈。”入肝、脾二经。

【功用主治】治虫积,水蛊

①《本经》:"去长虫。"

②《本经逢原》:"用真漆涂鲮鲤甲煅入药,破血最捷。"

【用法与用量】内服:生用和丸或熬干研末入丸、散。外用:涂。

【宜忌】体虚无瘀滞者忌服。

【选方】①治钩虫病:生漆用饭包如黄豆大,每次吞服一粒。(《湖南药物志》)

②治水蛊:真生漆一斤(锅内溶化,麻布绞去渣,复入锅内熬干),雄黄一斤。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四分,大麦芽煎汤下。(《医学入门》漆雄丸)

不良反应及治疗】陶弘景:生漆毒烈,人以鸡子白和服之去虫,犹有啮伤肠胃者,畏漆人乃致死,外气亦能使身肉疮肿,自别有疗法。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生漆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生漆》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