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疹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痘疹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得病者死亡率非常高。严重损坏人容貌的麻子,就是感染痘疹后留下的点点疤痕。痘疹大约在汉代战争俘虏传入中国。古医书中的“豆疮”、“疱疮”等都是痘疹的别名。痘疹专家们推测,古代世界大约60%的人会受到它的威胁,1/4的感染者会死亡,幸存者中的一半以上会留下麻面或失明,痘疹是古代最令人恐怖的传染病。

临床表现

痘疹发热,大抵初时与伤寒相似。然伤寒之邪从表入卅,故见各经之证,痘疹之毒则从卅出表,故见五脏之证。如呵欠闷顿,肝证也:乍凉乍热,手足稍冷,多睡,脾证也:面燥腮赤,欬嗽喷嚏,肺证也:惊悸,心证也,肌凉耳冷,肾证也。又观心窝有红色,耳后有红筋,目中含泪,或身热,手指皆热,惟中指独冷:乃知是痘证也,便当察其虚实,随证治之。

史料记载

古代史书对痘疹流行的记载,多笼统记于“大疫”项下,惟《明史》《清史稿》有专病“豆疮”和“患痘”的记载,特别是记录了重要人物患痘身亡的情形。民谚有言:“生娃只一半,出花才算全。”可见痘疹之危害令人生畏,很多地方为祈宁免灾,还建有痘神庙。如清代梁章钜著的《楹联从话》记录痘神庙联云:“到此日方辨妍媸,更向鸿蒙开面目;过这关才算儿女,还从祖父种根苗。”民间称出痘为出宝,视小儿出痘为过关。当时已把痘疹视为“寰区通病”了。    在中国中医体系很早就蕴发了“以毒攻毒”的免疫学思想,在晋代葛洪的《肘后方》就记述了以狂犬脑敷治狂犬咬伤的记载。在宋代已经开始痘疹接种术。据朱纯嘏《痘疹定论》记载:宋真宗(1006—1017)时,丞相王旦的几个孩子都患过痘疹,幼子王素出生后,为使其免疫,聘请峨眉山称为神医道人为子王素种痘疹,果然种痘后7天幼子便发烧出痘,12天便结疤,王旦以重礼感谢医生。后来王素活了67岁。峨眉山这种痘疹法世代继承传播。 《重修湖州府志》记述,清初雍正时有人目睹痘医胡美用此法施术。    在明清时代,在医生队伍里已经有以种痘为业的专职痘医和几十种痘科专著,例如明魏直的《博爱心鉴》 、明汪机的《痘治理辨》 、明万全的《痘疹心法》 、明翁仲仁的《痘疹金镜录》 、明朱惠明的《痘疹传心录》 、清叶向春的《痘科红炉点雪》 、清董维岳的《痘疹专门秘授》等等,都对痘疹的治疗与护理作了较详细的论述。但没论及种痘法发明的确切时间。在清初俞茂鲲的《痘科金镜赋集解》 ( 1727)中,明确指出:“闻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宁国府太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传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但是痘疹接种的方法很多,

接种方法

万历年间(1573—1627)程从周的《茂先医案》 、周晖的《金陵琐事剩录》等书,都记录着不同的接种方法,最初有四种方法:

1.痘衣法。 痘疹接种法之一。取痘疹患儿贴身内衣,给健康未出痘的小儿穿着二三天,以达种痘之目的。一般在着衣九至十一天时始发热,为种痘已成,此法成功率低。若成功者,发热、出痘证候较缓,不致发生危险。

2.痘浆法。痘疹接种法之一。即痘疹患儿的新鲜痘浆,以棉花蘸塞入被接种对象的鼻孔,以此引起发痘,达到预防接种的目的。因本法需直接刺破儿痘,病家多不愿接受,故在古代亦较少用。

3.旱苗法。 痘接种法之一。取痘疹痘痂研极细末,置曲颈根管之一端,对准鼻孔吹入,以达种痘预防痘疹的目的。一般至七日而发热,为种痘已成。此法以其简便而多用,但因苗入刺激鼻粘膜,鼻涕增多,往往冲去痘苗而无效,后多不用。

4.水苗法。

痘疹接种法。取痘痂20-30粒,研为细末,和净水或人乳三、五滴,调匀,用新棉摊薄片,裹所调痘苗在内,捏成枣核样,以线拴之,塞入鼻孔内,12小时后取出。通常至七日发热见痘,为种痘成功。此法为中国古代痘疹接种法中效果最好的。可达到预防痘疹的目的,即便发病,亦可起到减轻病情,避免产生危重的病情。

上述四种方法,痘衣法和痘浆法比较原始,旱苗法水苗法都是用豆痂作为痘苗,虽然方法上比痘衣法和痘浆法有所改进,但仍是用人工方法感染痘疹,有一定危险性。后来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如果用接种多次的痘痂作疫苗,则毒性减弱,接种后比较安全。清代的《种痘心法》中说:“其苗传种愈久,则药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炼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所以万全而无害也。”这种对痘疹苗的选育方法,完全符合现代制备疫苗的科学原理。它与今天用于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定向减毒选育、使菌株毒性汰尽、抗原性独存的原理,是完全一致的。4种种痘方法,其中,以水苗法最佳,旱苗法其次,痘浆法危险性最大。    痘疹接种还要经过选取、蓄苗(在适宜条件下藏贮)等一系列操作程序,但总的说还都是要感染一次痘疹,尽管做水苗等处理,仍是有相当的危险性,这种取自痘疹患者的痂的种痘称为“时苗”。此后在多次实践中,选择苗种的经验不断发展,就用接种多次以后,经几代的传递而致“苗性和平”的痘痂作疫苗,称为“熟苗”。“熟苗”本质上是一种减毒的疫苗,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无疑是比“时苗”要安全得多。熟苗法在清代郑望颐的《种痘方》、朱奕梁的《种痘心法》等书中均有所论述。由于痘疹法的成熟,清代国家已设立种痘局(《清史稿•黄辅辰传》 ),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免疫机构。

病理传播

中国的痘疹接种术为阻止痘疹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一定预防作用,对此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给予高度评价。他在《哲学通信》中写道:“我听说一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种习惯(指种痘疹)。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痘疹接种术的预防效果,不仅使中国人受益,而且引起其他国家的注意与仿效。1688年,俄罗斯首先派人到中国学痘医,这是文献记载的最先派学生到中国学习种痘的国家。1744年,中国医生李仁山到达日本长崎,将中国的痘疹接种术首次带到日本。1763年,在朝鲜人李慕庵的信札中记载了中国的痘疹接种术。1790年,朝鲜派使者朴斋家、朴凌洋到中国京城,回国时带走大型医学丛书《御纂医宗金鉴》 ,书中《幼科种痘心法要旨》介绍了种痘疹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后来,朴斋家指派一乡吏按照书中的方法试种痘疹,获得成功。

丝绸之路是中国沟通世界的交通要道,中国医学很早就传到阿拉伯地区。痘疹接种法就是先传到阿拉伯,后又传到土耳其的。1721年英国土耳其公使夫人蒙塔古君士坦丁堡学到种痘疹,并将这种方法带回英国,以后痘疹接种法又从英国传到欧洲大陆,甚至越过大西洋传到美洲。18世纪后半期,痘疹接种法在上述地区已普遍施行,甚至还出现了专门以种痘疹为职业的医生(当时种痘疹者不一定都是医生)。痘疹接种术还成为18世纪中叶美国人夺取战争胜利的有利保证。

有资料统计,战争中死于枪弹的人数远远低于死于疾病的人数,而痘疹是美国军队中发病率最高、死亡人数最多的一种疾病。1776年美国人亚当斯在费城发出绝望地感叹:“痘疹呀痘疹,我们能对你做些什么呢?我只祈求在新英格兰的每个城市里都开办种痘医院(指种痘疹的医院)。”同年,沙利文将军在给华盛顿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我们无法执行任务,因为某些军团内,士兵全部患痘疹病倒了。”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直到18世纪,痘疹肆虐仍使人恐怖,痘疹接种术成为这一时期人们对抗痘疹的主要手段。

历史影响

痘疹接种法的发明,有效地保护了中国人民的健康,而且很快传播到世界各地。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俄国医生来到北京学习种痘疹的方法,不久又从俄国传至土耳其,随即传入英国和欧洲各地。18世纪中叶,痘疹接种法已传遍欧亚大陆。痘疹接种法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

1796年英国人琴纳发明了牛痘接种法,1805年传入中国。因为牛痘比痘疹更加安全,中国也逐渐用种牛痘代替了种痘疹,并改进了种痘技术

相关词条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痘疹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痘疹》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