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证
痰饮证,中医病证名。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古代所称的“淡饮”、“流饮”,实均指痰饮而言。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是诸饮的总称。痰饮的临床特征因饮邪停积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慢性胃炎、心力衰竭、肾炎水肿等。
病因
痰饮的病因有内、外因之分,内因为饮食不当(暴饮过量、恣饮冷水、进食生冷)、劳欲所伤;外因为外感寒湿。痰饮的病位在三焦、肺、脾、肾,其中脾运失司,首当其冲。
病机
痰饮的基本病机为三焦失通、肺失通调、脾失运输、肾失蒸化,阳虚水液不运,水饮停积为患。痰饮的病理性质总属阳虚阴盛,输化失调,因虚致实,水饮停积为患,间有因时邪与里水相搏,或饮邪久郁化热,表现饮热相杂之候。
临床表现
1、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 2、悬饮:胸胁饮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 3、溢饮: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属饮溢肢体。 4、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常用腧穴
定喘、风门、肺俞、合谷、中脘、丰隆、内关、足三里、隐白、三阴交、脾俞、胃俞。
常见证型
痰饮
(1)脾阳虚弱证 临床表现: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有振水音,脘腹喜温怕冷,泛吐清水痰涎,饮入易吐,口渴不欲饮水,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食少,大便或溏,形体逐渐消瘦,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 病机:脾阳虚弱,饮停于胃,清阳不升。 治法:温阳化饮。 方剂: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 常用中药:桂枝、甘草、白术、茯苓、半夏、生姜。 (2)饮留胃肠证 临床表现: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便秘,口舌干燥,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 病机:水饮壅结,留于胃肠,郁久化热。 治法:攻下逐饮。 方剂:甘遂半夏汤加减或己椒苈黄丸加减。 常用中药:甘遂、半夏、白芍、蜂蜜、大黄、葶苈子、防己、椒目。
悬饮
(1)邪犯胸肺证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身热起伏,汗少,或发热不恶寒,有汗而热不解,咳嗽,痰少,气急,胸胁刺痛,呼吸、转侧疼痛加重,心下痞硬,干呕,口苦,咽干,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 病机:邪犯胸肺,枢机不利,肺失宣降。 治法:和解宣利。 方剂:柴枳半夏汤加减。 常用中药:柴胡、黄芩、瓜蒌、半夏、枳壳、青皮、赤芍、桔梗、杏仁。 (2)饮停胸胁证 临床表现:胸胁疼痛,咳唾引痛,痛势较前减轻,而呼吸困难加重,咳逆喘促不能平卧,或仅能偏卧于停饮的一侧,病侧肋间胀满,甚则可见偏侧胸廓隆起,苔白,脉沉弦。 病机:饮停胸胁,脉络受阻,肺气郁滞。 治法:泻肺祛饮。 方剂: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加减;或控涎丹加减。 常用中药:葶苈子、桑白皮、苏子、瓜蒌、杏仁、枳壳、椒目、茯苓、猪苓、泽泻、冬瓜皮、车前子、甘遂、大戟、芫花。 (3)络气不和证 临床表现:胸胁疼痛,如灼如刺,胸闷不舒,呼吸不畅,或有闷咳,甚则迁延经久不已,阴雨更甚,可见病侧胸廓变形,苔薄,舌暗,脉弦。 病机:饮邪久郁,气机不利,络脉痹阻。 治法:理气和络。 方剂:香附旋覆花汤加减。 常用中药:旋覆花、苏子、柴胡、香附、枳壳、郁金、延胡索、当归、赤芍、沉香。 (4)阴虚内热证 临床表现:咳呛时作,咯吐少量粘痰,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心烦,手足心热,盗汗,或伴胸胁闷痛,病久不复,形体消瘦,舌质偏红,少苔,脉小数。 病机:饮阻气郁,化热伤阴,阴虚肺燥。 治法:滋阴清热。 方剂: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加减。 常用中药:沙参、麦冬、玉竹、白芍、天花粉、桑白皮、桑叶、地骨皮、甘草。
溢饮证
临床表现:身体沉重而疼痛,甚则肢体浮肿,恶寒、无汗,或有咳喘,痰多白沫,胸闷,干呕,口不渴,苔白,脉弦紧。 病机:肺脾失调,寒水内留,泛溢肢体。 治法:发表化饮。 方剂:小青龙汤加减。 常用中药:麻黄、桂枝、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白芍、甘草。
支饮证
(1)寒饮伏肺证 临床表现:咳逆喘满不得卧,痰吐白沫量多,经久不愈,天冷受寒加重,甚至引起面浮跗肿,或平素伏而不作,遇寒即发,发则寒热,背痛、腰疼、身体振振瞤动,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 病机:寒饮伏肺,遇感引动,肺失宣降。 治法:宣肺化饮。 方剂:小青龙汤加减。 常用中药:麻黄、桂枝、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白芍、甘草。 (2)脾肾阳虚证 临床表现:喘促动则为甚,心悸,气短,痰多,食少胸闷,怯寒肢冷,神疲,少腹拘急不仁,脐下动悸,小便不利,足跗浮肿,或吐涎沫而头目昏眩,舌体胖大,质淡,苔白润或腻,脉沉细而滑。 病机:支饮日久,脾肾阳虚,饮凌心肺。 治法:温脾补肾以化水饮。 方剂: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常用中药:桂枝、附子、黄芪、山药、白术、甘草、苏子、干姜、款冬花、钟乳石、沉香、补骨脂、山萸肉。
预防调护
凡有痰饮病史者,平时应避免风寒湿冷,注意保暖;饮食宜清淡,忌甘肥生冷之物;戒烟酒;注意劳逸适度,以防诱发。
转归预后
痰饮之病,主要为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常所致,若施治得法,一般预后尚佳。若饮邪内伏或久留体内,其病势多缠满难愈,且易感外邪或饮食不当而诱发。《金匮要略》根据脉诊推断痰饮病的预后,认为久病正虚而脉弱,是脉证相符,可治;如脉反实大而数是正衰邪盛,病为重危之候;脉弦而数亦为难治之候,因饮为阴邪,脉当弦或沉,如弦而数乃脉证相反之征。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