瘿痈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瘿痈,中医病名。瘿痈是以急性发病,结喉两侧结块,肿胀,色红灼热,疼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炎症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甲状腺炎。

辩证论治

名词解释

瘿痈是以急性发病,结喉两侧结块,肿胀,色红灼热,疼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炎症性疾病。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瘿痈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甲状腺炎。

病因

本病多因风温、风火客于胃,或肝郁胃热所致。

病机

风温、风火客于肺胃,或内有肝郁胃热,积热上壅,灼津为痰,蕴阻经络,以致气血运行不畅,气血痰热凝滞于肺胃之外系,结于喉部而成。

临床诊断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发病前1—2周多有咽痛、鼻塞、头痛、全身酸痛等上呼吸道感染史。突然发病,寒战高热,甲状腺肿大,色红灼热,触痛,疼痛掣引耳后枕部,活动或吞咽时加重,严重者可有声嘶、气促、吞咽困难等。若化脓则胀痛跳痛,成脓后可出现波动感。 2.辅助检查:急性期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甲状腺超声波检查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1.颈痈 多发于颈的侧部,且靠近颏部,具有红肿热痛的特征,部位局限,常见于儿童。 2.锁喉痈 多见于儿童。初起结喉处即红肿绕喉,根脚散漫,坚硬灼热疼痛,来势猛烈,全身症状较危重。

治疗原则

本病多因风温、风火客于胃,或肝郁胃热所致。治疗多以内治为主,宜疏肝清热、化痰散结为主。风热痰凝证,治宜疏风清热化痰;气滞痰凝证,治宜疏肝清热、化痰散结。颈部肿块初起时用箍围药外敷。

证治分类

1.风热痰凝证 证候:颈部结块疼痛,色红灼热;伴寒战高热,头痛,咽干;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辨证分析:风热客于肺胃,灼津为痰,积热挟痰上壅,蕴结于结喉,故颈部结块;风热痰凝,蕴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结块疼痛;毒热炽盛,故见寒战高热、咽干、脉滑数等热象;苔薄黄、脉浮数均为风热上壅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化痰。 方药:牛蒡解肌汤加减。 常用药:牛蒡子、薄荷、荆芥、连翘、山栀子、丹皮、石斛、元参、夏枯草。 2.气滞痰凝证 证候:颈前肿块坚实,轻度胀痛,按压肿块疼痛反射至后枕部;有时伴见喉间梗塞感;苔黄腻,脉弦滑。 辨证分析:内有肝郁胃热,灼津为痰,气滞痰凝,蕴结结喉部,故颈前肿块坚实、胀痛;肿甚夹喉,故有喉间梗塞感;苔黄腻、脉弦滑为痰热蕴阻之象。 治法:疏肝清热,化痰散结。 方药:柴胡清肝汤加减。 常用药:川芎、当归、白芍、生地黄、柴胡、黄芩、山栀、天花粉、防风、牛蒡子、连翘、甘草。[1]

其他疗法

一、外治法 1.初期宜用箍围药,如金黄散、四黄散、双柏散、玉露散,冷开水或蜂蜜调成糊状外敷,每日—2次。 2.脓肿期肿块处有明显波动感者,可切开引流或穿刺抽脓。 3.愈合期脓净后可用生肌散外敷,促进伤口愈合。 二、对高热和中毒症状严重者,应配合抗生素,并适当补充液体。

转归预后

若本病早期诊断,治疗方法得当,预后良好。

预防调护

1.保持心情舒畅。 2.平时加强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3.病发时忌食辛辣食物。 4.病重者需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切开引流者注意预防气管痉挛的发生。

历史文献

1、《肘后方》首先用昆布、海藻治疗瘿病。 2、《诸病源候论·瘿候》指出瘿病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及水土因素。谓:“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亦曰饮沙水,沙随气人于脉,搏颈下而成之。” 3、《圣济总录·瘿瘤门》指出瘿病以山区发病较多,“山居多瘿颈,处险而瘿也”。 4、《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瘿瘤证治》主要根据瘿病局部证候的不同,提出了瘿病的另外一种分类法:“坚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瘿;皮色不变,即名肉瘿;筋脉露结者,名筋瘿;赤脉交络者,名血瘿;随忧愁消长者,名气瘿”,并谓“五瘿皆不可妄决破,决破则脓血崩溃,多致夭枉。” 5、《外科正宗·瘿瘤论》提出瘿瘤的主要病理是气、痰、瘀壅结的观点,“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1]

[2]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瘿痈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瘿痈》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