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配伍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性味与归经】辛、甘,大寒。入肺、胃经。 【功效及应用】有清热泻火,止渴除烦的作用。本品气味俱薄而质重,最能清解足阳明胃经之实热,治疗邪入阳明之弥漫高热、大汗、口渴、心烦、脉洪等证,为阳明胃经之要药。近代临床经验表明,本品对流脑、乙脑、肺炎等所致之高热有较好的退热作用,且兼有镇惊作用。此外,亦可用于胃火亢盛所致之胃院的痛、头痛,口臭龈肿,口舌生疮,以及暑湿烦热、肺热喘咳、心烦口渴、痰黄咽干;湿热阻滞经脉,关节疼痛之热痹等证。石膏煅后外用,可敛疮生肌止血,用于疮疡流水、湿疹、烫火伤等。 【用量及注意事项】15~60克。大剂量可用至250克。气虚、阴虚及无实热者,不宜大剂量使用。且寒凉之品,不宜久用,煎汤时宜打碎先下。 【常用药对及配伍应用】 石膏与知母:为临床解热剂中最为常用的药对之一。二者均能清泻肺胃实火,古有石膏得知母更寒之说。二药合用,构成《伤寒论》中白虎汤之中坚。但石膏辛寒,解肌热而泻阳明胃火;知母则苦润,泻实火又能润燥,二者相须为用,清解实热之力增强,因既泻火又滋胃燥,故虽大苦大寒亦无伤脾胃之虞。为热病中期、极期邪入气分,实热炽盛,烦渴引饮,面赤脉洪之必用之药。当然,在使用过程中,亦应根据临床症状变化随证加减。如体虚者加人参,气血两燔、高热发斑者可加犀角、赤芍、玄参等,余热不尽加麦门冬、淡竹叶等,另外,二药合用,对证属肺阴虚而化热之消渴、口燥舌干、大渴引饮者亦有较好疗效。 石膏与犀角(或其代用品,如水牛角):石膏清气分实热,犀角清营凉血、解毒化斑,二者合用,治疗温热病热入血分之壮热神昏;吐衄发斑等气血两播之实热证,如清瘟败毒饮。 石膏与银花、连翘等:金银花、连翘均为清热解毒、凉血之品,连翘又有消肿散结之功,这几味药物合用,治疗湿热毒疫之高热神昏、发斑,疮疡肿毒之发热。现常用于败血症之高热等。 石膏与淡竹叶:石膏最清胃火,淡竹叶善清热除烦而利小便,二药合用,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疗心胃有热,口干烦渴及胃火上炎之口苦,小便赤黄。或热病后期余热未尽之口渴烦躁。 石膏与熟地黄:二者共奏滋阴泻火之功,用于阴虚火旺之头痛、牙痛、口渴等证。 石膏与生地黄:热病伤津而热邪炽盛者,可以生地黄辅之,以增津液和增强凉血之功。 石膏与川芎:石膏清气热、散郁火,川芎入血分,辛散止痛,且引石膏入血分,二药合用,寒热并施,气血并治,用于郁火上逆之头痛。 石膏与半夏:二药合用,既能清胃降逆,又能清肺化痰,用于胃热湿阻,气逆不降所致之恶心呕吐,胸腹痞闷,或肺热痰壅之咳逆喘息,胸闷胀满等证。 石膏与代储石:石膏清胃热,代储石重镇降逆气、止呕吐,二者合用,共奏清胃镇逆降火之功,用于胃热亢盛、胃火上攻之呕吐呃逆、口渴龈肿、口臭、心烦等证。 石膏与人参:此配伍属补泻兼施也,凡素体虚弱而肺胃热盛或气分热盛而阴已伤者,大量用石膏时,可考虑与人参配伍使用,以扶正气之不足。 石膏与芦根:石膏泻阳明胃经实火,芦根养胃阴而生胃津,二者合用,疗胃火上炎之口燥舌干、口臭、牙痛等证。 石膏与白茅根:白茅根有凉血生津、止渴利尿之效,二药合用共奏清热除烦、止渴生津之效,且清热而不伤阴,益阴而不滞邪,用于温病后期,余热未清,心烦口渴等热伤阴津之证;亦可用于实热证之吐血、衄血,夏季伤暑之汗出口渴、小便赤短等证。 石膏与滑石、通草:疗暑湿郁遏、烦热不解,小便不利者。 石膏与升麻、黄连:疗湿热蕴蒸、胃火上炎之牙痛。 石膏与牛膝:牛膝苦平降泄,引热下行,二者配合,用疗胃火牙痛、口舌生疮等证。 【参考内容】本品内服后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石膏配伍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石膏配伍》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