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门 (LR13)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章门 (LR13,ZhangMen)

脾募穴;八会穴之脏会;足厥阴少阳之会。

Akupixlivliv13.jpg

主治

腹痛,腹胀,泄泻,胁痛,痞块。

此穴为脏会穴,统治五脏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肠炎泄泻,肝炎黄疸,肝脾肿大,小儿疳积。

其他疾病:高血压,胸胁痛,腹膜炎,烦热气短,胸闷肢倦,腰脊酸痛。

别名

胁髎、长平。

释名

章,犹障,指肋骨。穴居胁肋部,分列两侧如门,故名。

出处

《脉经》。

定位

在第11肋游离端下方。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穴区内有第10、11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和胸腹壁静脉,深层有第10、11肋间神经和肋间动脉分布。

功用

疏肝健脾,理气散结,清利湿热。

配穴举例

配梁门、足三里治腹胀;配内关、阴陵泉治胸胁痛;配足三里、太白治呕吐 (《腧穴学》)。

配足三里、梁门,有健脾和胃的作用,主治腹胀。

配内关、阳陵泉,有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胸胁痛。

配足三里、太白,有健脾和胃止呕的作用,主治呕吐。

操作

斜刺0.5-0.8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腰痛不得转侧,章门主之。

《甲乙经》:足厥阴、少阳之会。

《千金方》:主饮食不化,入腹不出,热中不嗜食,若吞而闻食臭,伤饱,身黄痛羸瘦。

《图翼》:主治两胁积气如卵石,膨胀肠鸣,食不化,胸胁痛。

《金鉴》:主治痞块多灸左边,肾积灸两边。

现代研究

(1)有报道,针章门,行泻法或加电脉冲用疏密波,每次20-60分钟,每日1—2次,治急性机械性肠梗阻114例,疗效较好。 (2)针章门配脾俞、肝俞、期门治疗肝脾肿大,均有不同程度缩小。 (3)针“章门”、“足三里”对家兔因组织胺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抑制和对抗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其血管通透性增高程度减轻17.4%-51%,色素渗出减少66.6%-75%,显示出明显的抗组织胺作用。

别名

长平,胁髎,季胁,脾募,肘髎,肘尖,后章门,季肋。

穴义

肝经的强劲风气在此风停气息。

名解

1)章门。章,大木材也。门,出入的门户也。章门名意指肝经的强劲风气在此风停气息。本穴物质为急脉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至本穴后,此强劲风气风停气息,风气如同由此进入门户一般,故名章门。后章门名意与章门同,后是与脾经冲门穴的别称前章门相对而言的。2)长平。长,长远也。平,平坦也。长平名意指随肝经强劲风气扬散的脾土尘埃在此降落使腰侧腹部肌肉变为平坦之状。3)胁髎。胁,指穴在胁部。髎,孔隙之意。胁髎名意指随肝经风气扬散的脾土微粒由胁肋部位降落腰腹下部。4)季胁。季胁,小胁之意,此指本穴所在的部位,无它意。5)肘髎、肘尖。古有用肘尖点墨寻穴之法,肘髎、肘尖之名即来自该法。6)脾募。募,募集也。本穴为天部的脾土尘埃归降之处,故为脾经募穴。7)脏会。脏,指五脏的各种气血物质也。会,会合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弱小风气,此弱小风气中包含有五脏特性的五种气血物质,有属肾的水、属脾的土,还有其它脏腑传来的各种精微,为五脏气血的混合之物,故为脏会。8)足厥阴少阳之会。本穴物质不光为急脉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还有胆经辄筋穴冷降而至的水湿之气,故为足厥阴少阳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和缓之气。

运行规律

散热冷降后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

降浊固土。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位置

在侧腹部,当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处。

功效

疏肝健脾,理气散结,清利湿热。

主治

此穴为脏会穴,统治五脏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肠炎泄泻,肝炎黄疸,肝脾肿大,小儿疳积。

其他疾病:高血压,胸胁痛,腹膜炎,烦热气短,胸闷肢倦,腰脊酸痛。

刺灸法

刺法:斜刺0.5-0.8寸,侧腹部有酸胀感,并可向腹后壁传导。因该穴所处部位深层为肝脾所在,故肝脾肿大患者,不可深刺,以防刺伤肝脾。

灸法

艾炷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其它

脾之募穴,交会穴之一,足厥阴、少阳之会。八会穴之一,脏会穴。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LR13)&m=0 章门 (LR13)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LR13)&m=0 《章门 (LR13)》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