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灸
竹灸,一种以特制的竹灸筒,在竹灸汤中蒸煮后趁热置于穴处吸拔至出现瘀斑的特殊灸法。
主治病证
各种痹证、骨质增生、软组织损伤、腰腿痛、颞颌关节功能紊乱征咽炎等。
概述
竹灸法,是一种以特制的竹灸筒,在竹灸汤中蒸煮后趁热置于穴处吸拔至出现瘀斑的特殊灸法。由于它类似拔罐,故又称药罐法、药筒法、煮拔筒法等。竹灸法,早在唐代就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即以墨点上记之。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外台秘要》)后世多以药汤煮之,意在增强疗效。
操作方法
灸具制备 (1)竹灸筒:长约8.5cm,壁厚2mm,口径1.5~2cm,口周整齐光滑,壁薄但不漏气,整个筒质轻,光滑,另一头为盲端。
(2)竹灸汤:
方一(适用于各种痹症):羌独活、制二乌。苏叶、麻黄、防风、川花椒、秦艽。牛膝、桂枝、威灵仙、苍术、荆芥、川芎各15g、红花15g、艾叶60g,为一剂量。
方二(适用于各种痹症):荆芥10g、血竭3g、地骨皮10g、透骨草12g、红花12g、当归10g、防风15g、草乌10g、川乌10g、杜仲12g、木瓜15g、徐长卿15~20g、丝瓜络15~20g.
方三(适用于慢性咽炎):银花30g,红花15g,桔梗 15g,艾叶30g.
具体操作 将上药以布袋装好,放入煎药葙或锅内(容积约为50×30×30cm),加水2/3左右,煮沸,以药液不外溢,持续熬15min为限。再将竹灸筒若干个放入药液中煮1~5 min.让患 者预先作好准备,医者左手持大镊子,取出竹筒,右手戴棉纱手套,接拿竹灸筒底部,轻轻甩动,以排除筒内多余药液。迅速将其吸拔于穴区,根据不同部位和病情,约在10~30min后取下,局部出现瘀斑或散有小水泡,不须处理。每日或隔日1次,药物用2~3次后即可更换。7~10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1.吸拔时要甩干筒中的沸水,防止烫伤。
2.上述竹灸汤仅供临床参考,读者可根据不同的病证进行组方,亦可仅用自来水煮沸后吸拔。
临床应用
1.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取穴:地仓、颊车、下关、上关、听宫、颧髎、瞳子髎、耳门。
治法:按“方一”配好药物并煎制成汤,将竹灸筒置入沸腾的药液中备用。上穴可同时取用,均患侧穴。以上述操作法取8个竹灸筒密排吸拔于各穴区,留罐15~20min.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日,一般治疗2疗程左右。
疗效:共治76例,结果痊愈46例,显效2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
2.风湿痛
取穴:
主穴:阿是穴(痛点)。
配穴:病变部位周围经穴。
治法:先将“方二”配好药物。用小圆竹去竹青后按竹节截成一端有节的竹筒若干个,口部磨平,备用。“方二”药物浸泡1小时后,将竹筒浸入再泡1小时后文火煎30min备用。以阿是穴为主,根据循经取穴的原则选病变周围的穴区。常规消毒后用手术刀划破表皮长约0.2cm,使切口处出现少许血染为度。然后从热药液中取出竹筒拔上,每次可治疗2~3处,每处可拔10余个竹筒。每次竹灸15一20min,每周治疗1次。不计疗程,以见效为期。 ==注意事项==
1.吸拔时要甩干筒中的沸水,防止烫伤。
2.上述竹灸汤仅供临床参考,读者可根据不同的病证进行组方,亦可仅用自来水煮沸后吸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