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线灸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红外线灸法是指利用红外材料作为幅射源即红外线辐射器,在人体的经络穴位上照射,使经穴产生温热效应和红外幅射效应,进而影响组织细胞的生化代谢以及神经系统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主治病证

内科病证: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肠炎、慢性肾炎、胃痉挛、幽门痉挛、胃肠神经官能症、阳萎、坐骨神经痛、慢性腰腿痛、面神经麻痹、多发性末稍神经炎、三叉神经痛、胸膜炎、湿疹、神经性皮炎等。

外科病证:周围神经损伤、急性软组织损伤、慢性腰肌劳损、冻伤、肩关节周围炎、肱骨外上髁炎、腱鞘炎、注射后硬结形成,瘢痕痉挛、手术后粘连等。

妇产科:产后缺乳、乳头皲裂、外阴炎、慢性盆腔炎、痛经等。==概 述==

红外线灸法,又称腧穴红外线照射疗法、穴位红外线疗法,是指利用红外材料作为幅射源即红外线辐射器,在人体的经络穴位上照射,使经穴产生温热效应和红外幅射效应。研究表明,波长在1~10微米之间的红外谱线,对人体作用特别明显,其穿透人体的深度可达2cm,从而达到温通经脉、宣导气血,具有类似灸法的作用。

红外线,是可见光谱红光外端以外,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线,实际上,它是波长为0.76微米到1000微米的电磁波。其中0.76~3微米称近红外,3~30?微米称中红外,30~1000微米称远红处(亦有将3微米以上总称远红外)。

红外线的发现迄今已有两个世纪,但由于测量上的困难,至发现后半个世纪才对它的性质有初步的的了解。本世纪初,在具备了应用条件的情况下,才引起了对红外线的更大兴趣。

由于红外线局部照射首先引起照射部分的温度升高,和传统的灸法法有相似之处。故在针灸临床上被逐步得以应用和推广。大量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表明,穴位红外线疗法对风、寒、湿一类的病证,有明显的祛风、散寒、除湿的效果。因此,在肌肉、关节及某些神经系统疾病中多有运用,近年还用于皮肤病的治疗。另外,穴位红外线照射与针刺、电针、穴位敷贴、拔罐或刺血等疗法结合,更能产生较好的协同作用。从已有资料看,穴位红外线疗法与其它一种或数种疗法的综合应用,将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之一。 ==作用机理==

红外线治疗作用的基础是其照射后直接产生的温热效应,进而影响组织细胞的生化代谢以及神经系统功能。穴位红外线疗法,虽是利用红外线的热辐射直接作用于经络穴位或阿是穴(压痛点或病灶部位),但照射后,除了可以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外,血流还能把局部的热量带给全身,使全身的温度增高,从而作用于整个机体。穴位红外线灸法法的主要作用有下列三条。

1.活血化瘀:接受红外照射的肌肉组织温度升高,微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从而能消散瘀血,促进病理代谢产物的排泄。消除扭、挫伤而引起的组织肿胀,加快血肿消除和吸收。

2.镇痛消炎:红外照射可抑制感觉神经的异常兴奋,故有镇痛作用。对于慢性感染性炎症,可增强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机体免疫能力;同时,因加速血液流动,有助于带走病理产物,起到消散炎症的作用。但必须指出的是,在炎症的急性期不适用本法,否则不仅会加重疼痛,且可能造成炎症扩散。

3.解痉止渗:红外线照射有调整植物神经功能,解除平滑肌痉挛;并能增强组织的再生能力和细胞活力,消除肉芽水肿,促进肉芽和上皮生长,减少和制止皮肤表面渗出,加速创伤的愈合。==操作方法==

灸具制备 红外线灸法仪:结构较简单,主要是利用涂有远红外线的材料(如瓷捧等)上绕缠一定圈数电阻丝。通电后,电阻丝能产生热量,使罩在电阻丝外的瓷捧温度升高,一般不超过500℃,此时发出的光线,绝大部分为远红外线,?其中最强的是波长为4~6微米的红外线。电阻丝是用铁、镍、铬合金或铁、铬、铅合金制成,瓷棒是用碳化硅、耐火土等制成。反射罩用铝制成,能反射90%左右的红外线。?当它工作时不发光或仅呈暗红色。此种仪器,又称为不发光的远红外治疗仪。

具体操作 穴位红外线疗法,分腧穴照射和穴区照射二类。其中,腧穴照射指单穴照射,即将其它非照射部位用白布遮盖,仅对所选穴区进行照射治疗。穴区照射,则系以某一腧穴为中心,包括邻近腧穴在内的某一局部进行照射治疗,照射部位的大小,当根据病情的需要而定,一般为60~90平方cm左右。根据照射部位的不同,病人可取卧位或坐位。

其操作步骤如下

1.病人取适当体位,暴露照射部位。

2.开启电源,指示灯即发亮,预热3min后进行照射。

3.在穴位或穴区照射时,须将非照射区域用白布遮盖;如照射面部,应特别注意用纱布蒙住双眼。

4.将辐射头移至照射穴位或穴区之上方,距离一般为:500瓦或以上者为?50~60cm;250~300瓦者为30~40cm;200瓦或以下者为20cm左右。

5.通电前应先检查患者温度感觉是否正常,照射后3~5min宜反复询问患者温热感是否适宜。

6.照射时间应据部位、症情而定,一般为15~40min。

7.治疗结束后将照射部分的汗液擦尽,并令患者在诊室中休息10~15min。

8.治疗后宜仔细检查患部,如发现“红紫”现象,应考虑是否有烫伤的可能,可涂凡士林或硼酸软膏。 剂量 穴位红外线治疗的剂量大小,主要应根据病变的特点、部位、患者年龄及机体功能情况等。其剂量可分为大剂量(800~1000瓦)、中等剂量(500瓦左右)、小剂量(300瓦以下)。一般而言,病变早期、急性期多用小剂量,?照射距心脏较近的穴区、老年、弱患者,亦宜小剂量;反之,照射四肢部位或腰部的慢性风湿病,及神经、肌肉、关节疾患,可用大剂量或中等剂量。红外线照射时,患者应有舒适的温热感,皮肤可出现淡红色的均匀红斑。如出现大理石状红斑为过热表现,皮温以不超过45℃为准,否则可致烧伤。

在剂量选择上,还须根据波长来定。由于红外线的特点是波长短则透入组织深,波长长则透入组织浅。所以照射肌肉丰厚的腰、腹、四肢之肘膝以上各腧穴时,宜用波长为0.76~1.5微米的短波红外线;肌肉浅薄的头面、胸、?背及四肢末端腧穴宜用波长为1.5~40微米的长波红外线。

疗程 穴位红外线照射,每日治疗1~2次,一个疗程为10~20次。==注意事项==

1.下列情况应属穴位红外线疗法之禁忌

(1)有出血倾向者、高热患者、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心血管机能不全者、恶性肿瘤患者等,均不宜用本疗法。

(2)闭塞性脉管炎等肢体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使用红外线照射应极慎重。这是因为由于血液循环不良,热量很难被带走,易于发生烧伤。另外,加热后,局部代谢增加,使供血不足而更加缺氧。因此,即使不发生烧伤,也易于使供血不良的局部更加恶化,甚至坏死。

(3)有陈旧性瘢痕的部位,不宜用红外线照射。因陈旧性瘢痕之中,血液循环不良,红外线照射易起水疱。

(4)急性炎症不宜用本法治疗。因此时,炎性组织内发生主动性充血,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渗出液中充满异常的代谢产物,这些物质刺激神经末稍可引起痛觉,渗出越多,压力越大,疼痛也就越明显。红外线照射,主要是温热作用,故可加重急性期炎性物质的渗出和扩散。

(5)感觉障碍处慎用本法,以免因感觉迟钝而引起烫伤。

(6)禁灸的腧穴,一般来说,也不宜用红外线照射。

2.治疗过程中,不得移动体位,防止触碰灯具,以免引起烫伤。

3.在照射时,若患者感觉太热,应根据情况调整灯距。

4.在治疗时,若出现头晕、恶心欲呕、心悸、倦怠无力等情况,应立即停止治疗,进行观察,甚者宜进行必要处理。

5.照射眼周围腧穴时,须用纱布蒙住双眼。后脑部穴区,不宜照射。

6.当患者有痛温觉障碍,或照射新的伤痕部位时,要使用小剂量照射。

7.使用过程中不得用金属针(棒)触及红外片,以免触电;使用和存放红外线治疗仪时应避免碰撞,以免影响使用寿命。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红外线灸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红外线灸》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