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

来自中医百科
(重定向自红紫苏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紫苏.jpeg

紫苏为唇形科紫苏属植物紫苏的带叶嫩枝。性味辛,温。归肺、脾经。具有发汗解表,理气宽中,解鱼蟹毒等功效。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咳嗽,胸腹胀满、鱼蟹中毒等病症。

药性

辛,温。归肺、脾经

功效

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临床应用

1.咳喘痰多。本品性主降,长于降肺气,化痰涎,气降痰消则咳喘自平。用治痰壅气逆,咳嗽气喘,痰多胸痞,甚则不能平卧之证,常配白芥子莱菔子,如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若上盛下虚之久咳痰喘,则配肉桂、当归、厚朴等温肾化痰下气之品,如《和剂局方》苏子降气汤。

2.肠燥便秘。本品富含油脂,能润燥滑肠,又能降泄肺气以助大肠传导。常配杏仁、火麻仁瓜蒌仁等,如紫苏麻仁粥(《济生方》)。

用法用量

煎服,5~1Og;煮粥食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阴虚喘咳及脾虚便溏者慎用。

炮制

除去杂质及老梗;或喷淋清水,切碎,干燥。

鉴别

紫苏梗

性状:本品呈方柱形,四棱钝圆,长短不一,直径0.5~1.5cm。表面紫棕色或暗紫色,四面有纵沟及细纵纹,节部稍膨大,有对生的枝痕和叶痕。断面裂片状。切片厚2~5mm,常呈斜长方形,木部黄白色,射线细密,呈放射状,髓部白色。

紫苏梗.jpg

紫苏叶

性状:干燥完整的叶呈卵形或圆卵形,多数皱缩卷曲,或已破碎,两面均棕紫色,或上面灰绿色,下面棕紫色,两面均有稀毛;先端尖,边缘有锯齿,基部近圆形,有柄,质薄而脆。切碎品多混有细小茎枝。茎四方形,有槽,外皮黄紫色,有时剥落,木质部黄白色,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气芳香,味微辛。

紫苏叶.jpg

紫苏子

性状:该品呈卵圆形或类球形,直径约1.5mm。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有微隆起的暗紫色网纹,基部稍尖,有灰白色点状果梗痕。果皮薄而脆,易压碎。种子黄白色,种皮膜质,子叶2,类白色,有油性。压碎有香气,味微辛。

紫苏子.jpg

各家论述

1.《纲目》:紫苏,近世要药也。其味辛,入气分,其色紫,入血分。故同橘皮、砂仁,则行气安安胎;同藿香、乌药,则温中止痛;同香附、麻黄,则发汗解肌;同芎、当归,则和血、散血;同木瓜、厚朴,则散湿解暑,治霍乱脚气;同桔梗、枳壳,则利膈宽肠;同杏仁、莱菔子,则消痰定喘。

2.《本草汇言》:紫苏,散寒气,清肺气,宽中气,安胎气,下结气,化痰气,乃治气之神药也。一物有三用焉:如伤风伤寒,头疼骨痛,恶寒发热,肢节不利,或脚气疝气,邪郁在表者,苏叶可以散邪而解表;气郁结而中满痞塞,胸脯不利,或胎气上逼,腹胁胀痛者,苏梗可以顺气而宽中;设或上气喘逆,苏子可以定喘而下气,痰火奔迫,苏子可以降火而清痰,三看所用不同,法当详之。

3.《药品化义》:紫苏叶,为发生之物。辛温能散,气薄能通,味薄发泄,专解肌发表,疗伤风伤寒,及疟疾初起,外感霍乱,湿热脚气,凡属表症,放邪气出路之要药也。丹溪治春分后湿热病,头痛身热,脊强目痛,鼻干口渴,每以此同葛根、白芷,入六神通解散,助其威风,发汗解肌,其病如扫。取其辛香,以治抑郁之气,停滞胸膈,八分心气饮,开心胸郁热神妙。如寒滞腹痛,火滞痢疾,湿滞泄泻,少佐二、三分,从内略为疏表解肌最为妥当。参苏饮治虚人感冒风寒,方中一补一散,良有深意。如不遵其义,减去人参,或服之不应,或邪未散而正气先虚。

4.《本草乘雅半偈》: (紫苏)致新推陈之宣剂,轻剂也。故主气下者,可使之宣发,气上者,可使之宣摄。叶则偏于宣散,茎则偏于宣通,子则兼而有之,而性稍缓。

5.《长沙药解》:苏叶辛散之性,善破凝寒而下冲逆,扩胸腹而消胀满,故能治胸中瘀结之证而通经达脉,发散风寒,双解中外之药也。

6.《本草正义》:紫苏,芳香气烈。 外开皮毛, 泄肺气而通腠理;上则通鼻塞,清头目,为风寒外感灵药;中则开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饮,解郁结而利气滞。今人恒以茎、叶、子三者分主各症。盖此物产地不同,形状亦别,多叶者其茎亦细,而茎干大者,则叶又少,故分析辨治,尤为精切。叶本轻扬,则风寒外感用之,疏散肺闭,宣通肌表,泄风化邪,最为敏捷。茎则质坚,虽亦中空,而近根处伟大丰厚,巨看径寸,则开泄里气用之,解结止痛,降逆定喘,开胃醒脾,固与开泄外感之旨不同。而子则滑利直下,降气消痰,止嗽润肺,又是别有意味。此今人选药之密,已与宋金元明不同,不可谓非药物学之进境者。

7.《别录》:主下气,除寒中。

8. 孟诜:除寒热,治冷气。

9.《日华子本草》:补中益气。治心腹胀满,止霍乱转筋,开胃下食,并(治)一切冷气,止脚气,通大小肠。

10.《本草图经》:通心经,益脾胃。

11.《履CHAN岩本草》:止金疮出血;疗痔疾,煎汤洗之。

12.《滇南本草》:发汗,解伤风头痛,消痰,定吼喘。

13.《纲目》: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

14.《本经逢原》:能散血脉之邪。

附方

①治伤风发热: 苏叶、防风、川芎各一钱五分,陈皮一钱,甘草六分。加生姜二片煎服。 (《不知医必要》苏叶汤)

②治卒得寒冷上气: 干苏叶三两,陈橘皮四两,酒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为再服。 (《补缺肘后方》)

③治咳逆短气:紫苏茎叶(锉)一两,人参半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再。(《圣济总录》紫苏汤)

④治伤寒啘不止: 赤苏一把,水三升,煮取二升,稍稍饮。(《补缺肘后方》)

⑤治胎气不和,凑上心腹,胀满疼痛,谓之子悬: 大腹皮、川芎、白芍药、陈皮(去白)、紫苏叶、当归(去芦,酒浸)各一两,人参、甘草(炙)各半两。上细切,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葱白七寸,煎至七分,空心温服。 (《济生方》紫苏饮)

⑥治乳痈肿痛: 紫苏煎汤频服,并捣封之。(《海上仙方》)

⑦治金疮出血: 嫩紫苏叶、桑叶, 同捣贴之。 (《永类钤方》)

⑧治跌扑伤损: 紫苏捣敷之,疮口自合。(《谈野翁试验方》)⑨治蛇虺伤人: 紫苏叶捣汁饮之。 (《千金方》)⑩治食蟹中毒:紫苏煮汁饮之。(《金匮要略》)

来源

紫苏为唇形科紫苏属植物紫苏的带叶嫩枝。

出处

《名医别录》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紫苏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紫苏》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