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感冒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杨晓媛-3.jpg

经行感冒,中医病名。是指每值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感冒症状,经后逐渐缓解者,称之经行感冒。近年有关经行感冒的报道散见于国内一些期刊,认为该病缘于平素气血虚弱,表气不固,临经血去,体虚益甚,易感外邪所致。相当于西医学的感冒。本病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辩证论治

名词解释

是指每值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感冒症状,经后逐渐缓解者,称之经行感冒。

历史沿革

触经感冒(经行感冒)之名,见于明·岳甫嘉的《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女科》“妇人遇经行时,身骨疼痛,手足麻痹,或生寒热,头疼目眩,此乃触经感冒”,并提出用加减五积散治疗。

病因

本病以感受风邪为主,夹寒则为风寒,夹热则为风热。多由素体气虚,卫阳不密,经行阴血下注于胞宫,体虚甚益,此时血室正开,卫气不固,风邪乘虚侵袭,或素有伏邪,随月经周期反复乘虚而发。经后因气血渐复,则邪去表解而缓解。

病机

1.风寒 素体虚弱,卫阳不固,经行气血益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肌表腠理,不得宣散,皮毛闭塞,风寒束表,而出现一系列风寒表证。 2. 风热 素体不健,或阳盛之体,或内有伏热或痰热,经行血下,腠理疏而不密,风热外袭,或风邪与内热相结,郁于肌表,发为风热感冒之证。 3. 邪入少阳 素体虚弱,经行之后抵抗力更加降低,外邪犯表后很快内犯少阳,出现寒热往来之少阳证。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 临经或经期出现感冒症状,如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咽痛等,经后渐愈。 (2) 随月经而周期性反复发作。 (3) 咽部可有充血。

病证鉴别

1. 感冒:为内科病,病位在肌表,以表证为主。月经期虽可偶患感冒,但病机不同,无经行感冒的伴随月经周期发病之规律。 2. 经行头痛、身痛:虽有经行期间头痛或身痛的症状,但无发热恶寒的表证,可与经行感冒相鉴别。

相关检查

1.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均可正常或偏高。 2.血反射免疫测定可有变化或正常。

辩证要点

本病病本为虚,经行发病有风寒与风热之别。风寒证以恶寒、微热、无汗、头痛身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为主;风热证则以发热、微恶风、口渴欲饮、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主。

治疗原则

可据其风寒、风热部同,施以辛温、辛凉解表之剂,但必须注意经期的生理特点和不同内科感冒的特点选方用药。

证治分类

1. 风寒证 主要证候:每至经行期间,发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痰稀,头痛身痛,舌质红,苔薄白,脉紧浮。经血净后,诸证渐愈。 治法:解表散寒,和血调经。 代表方:荆穗四物汤。 方药: 荆芥、白芍、熟地黄、当归、川芎。 2. 风热证 主要证候:每至经行期间,发热身痛,微恶风,头痛汗出,鼻塞咳嗽,痰稠,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和血调经。 代表方:桑菊饮加当归、川芎。 方药: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桔梗、杏仁、芦根、甘草。 3. 邪入少阳证 主要证候:每于经期即出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心烦欲呕,头晕目眩,默默不欲饮食;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 治法:和解表里。 代表方:小柴胡汤《伤寒论》。 方药:柴胡、黄芩、人参、法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其他疗法

针灸疗法

(一)体针 取穴:风池、风门、上星、尺泽、外关。 随证配穴:①头痛:太阳点刺出血,攒竹。②鼻塞流涕:迎香、上星。③咽痛:鱼际泻法或少商点刺出血。④咳嗽:天突、列缺,痰多加丰隆。⑤肢楚:曲池、委中。 操作:每次选择4—5个穴,随证配穴,针刺泻法。风门可拔罐,风热者可点刺出血,风寒者酌情应用灸法。 (二)耳针 取穴:肺、内鼻、下屏尖、额、屏间。 (三)灸法 风寒者可在上述穴位中选择2—4个穴间接灸治。或隔以姜片或药饼或艾炷,待稍有灼热感时即移去,如此反复5—7壮。 操作:针刺中、强刺激,留针20分钟。咽喉肿痛者,取下屏尖点刺出血。

拔罐法

大椎、身柱、大杼、风门、肺俞等穴拔罐,每日1—2次。 经前l周起每天清晨用冷水洗脸后按摩迎香穴,有一定预防作用。

转归预后

本病若正气较强,早期治疗,外感诸症可全部消除才,停药后三个月周期无复发,预后较好。若正气较弱,病情较重者,外感诸症可全部消除,停药后届经期是有复发,但症状明显轻于既往。

预防调护

1. 适寒温 经前及经期注意保暖,经期身体卫生能力差,应尽量避免受寒、淋雨、接触凉水等,以防血为寒湿所凝,导致月经病的发生。 2. 节饮食 经期不宜过食寒凉冰冷之物,以免经脉壅涩,血行受阻 3. 调情志 经期情绪稳定,心境安和。 [1]


杨晓媛-3.jpg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经行感冒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经行感冒》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