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盆 (ST12)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缺盆 (ST12,QuePen)

[[文件:文件:St12.jpg

Akupixstst12.jpg

主治

咳嗽,气喘,缺盆中痛,咽喉肿痛,瘰疬。

呼吸系统疾病:扁桃体炎,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

其它:膈肌痉挛,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肩部软组织病变。

别名

天盖。

释名

穴当锁骨上窝内,此窝凹陷如盆,形状不规则。《黄帝同经素问直解》高士宗注:“项侧两开,锁骨缺陷如盆。”

出处

《素问•气府论》。

定位

在锁骨上窝巾央,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穴区内有锁骨上神经内侧支和颈外静脉,深层有臂神经丛和锁骨下动脉通过,并有面神经颈支分布,再深层有胸膜顶或锁骨下静脉。

功用

宽胸利膈,止咳平喘。

配伍

配膻中、巨阙,有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嗽。

操作

直刺或斜刺0.3~0.5寸 (不可深刺以防刺伤胸膜引起气胸);可灸。

文献摘要

《素问》:泻胸中之热。

《素问》: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

《图翼》:孕妇禁针。

别名

天盖,尺盖。

穴义

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溃缺流散并输布人体各部。

名解

1)缺盆。缺,破散也。盆,受盛之器也。缺盆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溃缺破散并输布人体各部。本穴物质为气舍穴外溢而来的地部经水及外散的天部之气,至本穴后,地部经水满溢外散输布四方,如水注缺破之盆的溢流之状,故名缺盆。2)天盖、尺盖。天,指穴内物质为气。尺,小也。盖,封盖、护盖也。天盖、尺盖名意旨在强调本穴的天部层次存在气态物,对本穴的地部经水起着护盖作用,不使地部经水气化散失。尺,在此意为穴内的天部之气范围较小,仅局限于本穴的天部范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由本穴分流胸之各部。

功能作用

向胸部提供胃经的水湿精微。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经言缺盆中满痛者死,外溃不死,此即指缺盆穴的缺散功能。如果缺盆穴肿胀满痛,胃经气血不能经此穴顺利传输,则承泣穴外输的经脉气血就会因本穴的闭塞而上积于头颈部使人致死,但缺盆穴外溃后则不会造成经脉气血阻塞于头,故言缺盆中满痛者死,外溃不死。

位置

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当锁骨中点上方,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外侧凹陷处。

《针灸甲乙经》:“在肩上横骨陷者中”;《针方六集》:“侠天突两旁各四寸”;《针灸集成》:“对乳,气舍在里,近喉;缺盆在外。”

功效

利肩臂,泻胸中之热。

主治

古代记述:胸满喘咳,项强,缺盆中痛,瘰疬,喉痹,呃逆,上肢麻痹或挛急,肩痛引项,臂不举,寒热,汗不出,咳血,腰痛不可俯仰,息贲胁下气上,胸中热,腹大水气。

近人报道:肩臂痛,举动不利,手臂麻木。

方例

咳嗽:缺盆、膻中、巨阙。

咳唾血:缺盆、心俞、肝腧、巨阙、鸠尾。

刺灸法

浅刺3~4分,避免超过第一肋骨,以防造成气胸。刺及臂丛时出现电击样感并向上肢放散。如用手指向下垂直按压缺盆时,可将臂丛和锁骨下动脉压迫于拇指与第一肋骨之间,这时既可使上肢麻木而止痛,又暂时阻断了动脉血流,所以当放松按压的手指后,上肢部可感到有股热通过。如向后内侧按压,可将交感神经的星状神经节压迫于拇指与第一胸椎椎体之间,则可出现瞳孔先扩大后缩小,以及同侧肢体血管舒张、皮肤温度增高等现象。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ST12)&m=0 缺盆 (ST12)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ST12)&m=0 《缺盆 (ST12)》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