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和髎 (SJ22)
耳和髎 (SJ22,ErHeLiao) 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
目录
主治
头痛,耳鸣,牙关紧闭,口喎。
耳鸣,牙关拘急,鼻准肿痛,流涕,口喎,瘈疭,头痛颊肿,面瘫,面肌痉挛,耳炎鼻炎。
别名
和髎、
释名
和,调和;髎,骨空。耳和则能听音空在耳前、骨后凹陷中,故名。原名“和髎”,其汉语拼音与禾髎Heliao同,为避免混淆,故冠以“耳”字。
出处
《针灸甲乙经》。
定位
在鬓发后缘,平耳廓根之前方,颞浅动脉的后缘。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耳前肌、颞肌;穴区内有颞神经和颞浅动脉,深层有面神经颓支、下颌神经肌支和上颌动脉分布。
功用
祛风通络,解痉止痛。
配伍
配听宫、翳风,有清聪耳的作用,主治耳鸣。
配颊车、地仓,阳白,有祛风通络的作用,主治面神经麻痹。
配太阳、印堂、足临泣,有祛风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操作
避开动脉,斜刺或平刺0.3-0.5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头重颔痛,引耳中,憹憹嘈嘈,和髎主之。
《甲乙经》: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
《铜人》:治牙车引急头重痛,耳中嘈嘈,颔颊肿。
《图翼》:主治头痛耳鸣,牙车引急,颈项肿口僻瘈疭。
穴义
三焦经经气及穴外汇入的寒湿水气在此化雨冷降。
名解
1)禾髎。禾,五谷之代称也,此指气血中的脾土微粒。髎,孔隙也。禾髎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及穴外汇入的寒湿水气在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质中一方面是耳门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其量少,其性收引,另一方面是足少阳胆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传入本穴的湿冷水气,两气交会后在本穴的变化为化雨冷降,所降之雨如从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禾髎。(《腧穴临证指要》一书的本穴名称为“耳和髎”,本书将其改为“禾髎”。)2)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理同禾髎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性寒冷。
运行规律
由天部冷降后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
清热降浊。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位置
头颞部鬓发后缘直上与耳廓根上端相平处,当颞浅动脉后缘。
《针灸甲乙经》:“在耳前兑发下横动脉”;《医宗金鉴》:“兑发下即鬓角也”。
功效
聪耳通窍。
主治
古代记述:头重颌痛、耳鸣、牙关拘急、口歪、鼻渊。
近人报道:目眩、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颞下颔关节炎。
方例
口眼歪斜:太阳、丝竹空、和髎、颧髎。
刺灸法
避开颞浅动脉向后方浅刺0.3~0.5寸。艾条温灸5~15分钟。
其它
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