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中 (DU6)
来自中医百科
脊中 (DU6,JiZhong)
目录
主治
泄泻,黄疸,痔疾,癫痫,小儿疳疾,脱肛,腰脊强痛。
别名
神宗、脊俞。
释名
穴在第十一椎,当脊柱二十二节的中点。
出处
《素问•骨空论》。
定位
在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穴区内有胸神经后支皮支,深层有胸神经后支和肋间动脉背侧支分布。
功用
健脾利湿、宁神镇静
配伍
配肾俞、命门、中膂俞、腰俞,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腰闪挫疼痛。
配足三里,有补益气血的作用,主治眼暗,头昏。
操作
向上微斜刺0.5-1.0寸。
文献摘要
《铜人》:禁不可灸,灸则令人腰背伛偻。
《图翼》:小儿痢下赤白,秋末脱肛,每厕肛痛不可忍者,灸之亦无妨。
《聚英》:素问刺中髓为伛,行针宜慎之。
别名
神宗,脊俞。
穴义
脊骨中外输的高温高压水液在此急速气化。
名解
1)脊中。脊,穴内气血来自脊骨也。中,与外相对,指穴内。脊中名意指脊骨中的高温高压水液外出体表后急速气化为天部阳气。本穴为人体重力场在背部体表的中心位置,穴内气血为脊骨内外输的高温高压水液,水液出体表后急速气化为天部阳气,故名脊中。脊俞名意与脊中同,俞同输。2)神宗。神,与鬼相对,指天部阳气也。宗,祖宗也,气之源头也,水也。神宗名意指穴内的天部阳气为来自脊骨中的高温高压水液所化。理同脊中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
散热后循督脉传于中枢穴和悬枢穴。
功能作用
壮阳益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位置
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腰脊强痛,黄疸,腹泻,痢疾,小儿疳积,痔疾,脱肛,便血,癫痫。
方例
配足三里、中脘治腹胀胃痛;配上巨虚、下巨虚治腹泻痢疾;配鸠尾、大椎、丰隆治癫痫;配肾俞、太溪治腰膝痛;配至阳、阳陵泉、胆俞治黄疸。
刺灸法
斜刺0.5~1寸。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DU6)&m=0 《脊中 (DU6)》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