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骨 (SI4)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腕骨 (SI4,WanGu) 原穴

Akupixsisi4.jpg

主治

头痛,项强,耳鸣耳聋,目翳,热病汗不出,疟疾,黄疸,消渴,胁痛。

五官科系统疾病:口腔炎,角膜白斑,耳鸣;

消化系统疾病:呕吐,胆囊炎;

其它:胸膜炎,头痛,糖尿病,腕、肘及指关节炎等。

释名

穴近腕骨,故名。

出处

《灵枢•本输》。

定位

俯掌,在第5掌骨基底与钩状骨之间的凹陷中赤白肉际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小指展肌;穴区内有尺神经手背支和掌背动脉,深层有尺神经深支和尺动脉分支分布。

功用

祛湿退黄,增液止渴。

配穴举例

配通里治高热、惊风、契从,配太冲、阳陵泉治黄疸、胁痛、胆囊炎,配足三里、三阴交治消渴 (《腧穴学》)。

配通里,为原络配穴法,有清热安神定惊的作用,主治高热,惊风,

配太冲、阳陵泉,有清肝利胆的作用,主治黄疸,胁痛,胆囊炎。

配足三里、三阴交,有健脾滋阴增液的作用,主治消渴。

操作

直刺0.3-0.5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消渴,腕骨主之。

《大成》:主头痛,惊风。

《金鉴》:主治臂腕五指疼痛。

现代研究

(1)针腕骨穴可使不蠕动或蠕动很弱的降结肠下部及直肠蠕动增强,并有便意感。还有实验报道,刺激腕骨穴可引导出皮层诱发电位,与非穴位区有显著差异。 (2)有人报道,腕骨配下巨虚,针用导气手法,至患者腰部有热感时出针,治腰痛有良好效果。

穴义

小肠经经气在此冷降。

名解

1)腕骨。腕,穴所在部位为手腕部也。骨,水也。腕骨名意指小肠经经气行在此冷降为地部水液。本穴物质为后溪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行至本穴后散热冷降为地部的水液,故名腕骨。2)手太阳经原穴。因本穴位处南方炎热之地,小肠经冷降地部之水因受外部所传之热复又气化,气化之气性湿热,同合于小肠经气血特性,为小肠经气血的重要来源,故本穴为小肠经原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的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

经水循地部内注地之地部,湿热水气则循小肠经上行。

功能作用

生发小肠经气。

治法

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SI4)&m=0 腕骨 (SI4)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SI4)&m=0 《腕骨 (SI4)》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