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阳关 (GB33)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膝阳关 (GB33,XiYangGuan)

Akupixgbgb33.jpg

主治

膝腘肿痛挛急,小腿麻木。

运动系统疾病:膝关节炎,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脚气;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股外侧皮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

别名

足阳关、寒府、关阳、关陵。

释名

外侧为“阳”,穴处膝关节外侧,故名。为与腰部督脉同名穴(腰阳关)相区分,冠以“膝”字。《针灸大全》称“足阳关”。又名“关陵”(《千金要方》注),指股骨外上髁高突处。又名“寒府”(名见《素问•骨空论》,《类经》张介宾注认为当是膝泪关穴)意指此处为寒邪容易侵袭的部位。

出处

《针灸甲乙经》。

定位

在膝外侧,当阳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股二头肌、腓肠肌外侧头;穴区内有股外侧皮神经和股后皮神经,深层有坐骨神经肌支和膝上外侧动脉分布。

功用

疏利关节,祛风化湿。

配伍

配膝眼、阳陵泉,有利关节,通筋脉的作用,主治膝关节炎。

配委中、承山,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腘筋挛急。

操作

直刺0.8~1寸。

文献摘要

《千金方》:阳关、环跳、承筋,主胫痹不仁。

《铜人》:治膝外痛不可屈伸,风痹不仁。

《图翼》:主治风痹不仁,股膝冷痛,不可屈伸。

别名

寒府,关阳,关陵,阳陵。

穴义

胆经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飞落。

名解

1)膝阳关。膝,指本穴所在为膝部。阳,阳气也。关,关卡也。膝阳关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飞落。本穴物质为中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向膝之下部飞落而下,飞落而下的经水飞溅出大量的水湿之气并充盛于穴周内外,致使膝以下胆经各穴生发的阳气上行至此时受到格阻,胆经下部经脉的阳气至此后不得上行,故名膝阳关。关阳名意与膝阳关同。2)寒府。寒,寒冷也。府,府宅也。寒府名意指胆经营下行经水在此生发出大量冷湿水气。理同膝阳关名解。3)关陵。关,关卡也。陵,土堆也,此指脾土物质。关陵名意指随胆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在此被关卡于膝关节下部。本穴物质为下行的经水及经水散发的大量寒湿水气,而随胆经下部经脉上扬的脾土尘埃至此后则因与此寒湿水气相遇而不能上行,故名关陵。4)阳陵。阳,阳气也。陵,陵墓也。阳陵名意指胆经吸热上行的阳热之气在此如同进入陵墓被埋藏一般,故名阳陵。理同寒府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飞落的经水及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

循胆经下走阳陵泉穴。

功能作用

清热降温。

治法

寒则泻之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补之或水针。

位置

膝外侧部,阳陵泉直上三寸,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处。屈膝时,当股骨外上髁后,髂胫束与股二头肌腱之间凹陷处。

《针灸甲乙经》:“在阳陵泉上三寸,犊鼻外陷中。”《针灸资生经》作:“在阳陵泉上二寸”;《针灸集成》:“在膝眼傍一寸”。

功效

利膝、舒筋、降逆。

主治

古代记述:膝外廉痛、不可屈伸、筋挛、鹤膝风毒、胫痹不仁,呕吐不止、多涎。

近人报道:膝腘肿痛挛、小腿麻木。

方例

胫不仁:环跳、膝阳关、承筋。

膝关节炎:膝阳关、梁丘、犊鼻、血海、足三里。

刺灸法

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GB33)&m=0 膝阳关 (GB33)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GB33)&m=0 《膝阳关 (GB33)》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