芡实《中药大辞典》
功能主治
固肾涩精,补脾止泄。治遗精,淋浊,带下,小便不禁,大便泄泻。
①《本经》:"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
②《日华子本草》:"开胃助气。"
③《纲目》:"止渴益肾。治小便不禁,遗精,白浊,带下。"
④《本草从新》:补脾固肾,助气涩精。治梦遗滑精,解暑热酒毒,疗带浊泄泻,小便不禁。"
出处
《纲目》
拼音名
Qiàn Shí
别名
卵菱(《管子》),鸡瘫(《庄子》),鸡头实、雁喙实(《本经》),鸡头、雁头、乌头(《方言》),艻子(陶弘景),鸿头(韩愈),水流黄(《东坡杂记》),水鸡头(《经验方》),肇实、刺莲藕(《广西中兽医药植》),刀芡实、鸡头果、苏黄、黄实(《江苏植药志》),鸡咀莲(《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鸡头苞(《江西中药》),刺莲蓬实(《药材学》)。
来源
为睡莲科植物芡的成熟种仁。9~10月种子成熟时,割取果实,击碎果皮,取出种子,除去硬壳晒干。
原形态
芡(《周礼》),又名:藙(《方言》),芰(崔豹《古今注》)。
一年生水生草本,具白色须根及不明显的茎。初生叶沉水,箭形;后生叶浮于水面,叶柄长,圆柱形中空,表面生多数刺,叶片椭圆状肾形或圆状盾形,直径65~130厘米,表面深绿色,有蜡被,具多数隆起,叶脉分歧点有尖刺,背面深紫色,叶脉凸起,有绒毛。花单生;花梗粗长,多刺,伸出水面;萼片4,直立,披针形,肉质,外面绿色,有刺,内面带紫色;花瓣多数,分3轮排列,带紫色;雄蕊多数;子房半下位,8室,无花柱,柱头红色。浆果球形,海绵质,污紫红色,外被皮刺,上有宿存萼片。种子球形,黑色,坚硬,具假种皮。花期6~9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于池沼湖泊中。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台湾、广西、湖南、湖北、四川、广东、云南及贵州等地。主产江苏、湖南、湖北、山东。此外,福建、河北、河南、江西、浙江、四川等地亦产。
性状
干燥种仁呈圆球形,直径约6毫米。一端呈白色,约占全体1/3,有圆形凹陷,另一端为棕红色,约占全体2/3。表面平滑,有花纹。质硬而脆,破开后,断面不平,色洁白,粉性。无臭,味淡。以颗粒饱满均匀、粉性足、无碎末及皮壳者为佳。
化学成份
种子含多量淀粉。每100克中含蛋白质4.4克,脂肪0.2克,碳水化物32克,粗纤维0.4克,灰分0.5克,钙9毫克,磷110毫克,铁0.4毫克,硫胺素0.40毫克,核黄素0.08毫克,尼克酸2.5毫克,抗坏血酸6毫克,胡萝卜素微量。
炮制
炒芡实:先将麸皮放热锅内炒至烟起,再将净芡实倒入,拌炒至微黄色,取出,筛净麸皮,放凉。
孟诜:"凡用(芡实),蒸熟,烈日晒裂取仁,亦可舂取粉用。"
性味
甘涩,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无毒。"
③《纲目》:"甘,平,涩,无毒。"
④《药品化义》:"味甘,性干温、鲜凉。"
归经
入脾、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肾、脾、胃四经。"
②《药品化义》:"入脾、胃、肝三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
注意
《随息居饮食看》:"凡外感前后,疟痢疳痔,气郁痞胀,溺赤便秘,食不运化及新产后皆忌之。"
附方
①治梦遗漏精:鸡头肉末、莲花蕊末、龙骨(别研)、乌梅肉(焙干取末)各一两。上件煮山药糊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一粒,温酒、盐汤任下,空心。(《杨氏家藏方》玉锁丹)
②治精滑不禁:沙苑蒺藜(炒)、芡实(蒸)、莲须各二两,龙骨(酥炙)、牡蛎(盐水煮一日一夜,煅粉)各一两。共为末,莲子粉糊为丸,盐汤下。(《医方集解》金锁固精丸)
③治浊病:芡实粉、白茯苓粉。黄蜡化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盐汤下。(《摘元方》分清丸)
④治老幼脾肾虚热及久痢:芡实、山药、茯苓、白术、莲肉、薏苡仁、白扁豆各四两,人参一两。俱炒燥为末,白汤调服。(《方脉正宗》)
⑤小便频数及遗精。用秋石、白茯苓、芡实、莲子各二两,共研为末。加蒸枣做成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盐汤送下。此方名"四精丸"。
⑥白浊。用芡实粉、白茯苓粉。化黄蜡和蜜作丸子。如梧子大。每服百丸,盐汤送下。此方甸"分清丸"。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