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礼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苏礼,男,1946年生,陕西岐山人。中医内科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及研究工作40余年,擅长诊治慢性胃炎、胆囊炎、脂肪肝、肝硬化、糖尿病等。发表《中医治疗肝病的源流与发展》、《当代民间医药的发展与展望》等中医药论文200余篇,编著《千金方医方辞典》、《百病效验方》、《中医古今专科专病医案》、《中医医案学概论》等中医著作60余种。

个人资料

姓名:苏礼

性别:男

出生:1946年

籍贯:陕西岐山

职业:医生==简历==

医内科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陕西省卫生志编纂委员会副主编,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病外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67年毕业于岐山中医学徒班,1984年结业于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医文献研究班。1998年被聘为美国世界传统医药科技大学客座教授,1999年被聘为(WTHO)基础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专家委员。曾任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所长、陕西中医药研究杂志主编。 ==荣誉及成就==

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及中医临床文献研究工作30余年,多次参与国家级重大中医文献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国家《中华本草》、卫生部《中国医学通史》,以及由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主持的国际性传统医学研究项目《世界传统医学大系》(任副总主编)等研究工作发挥了较为突出的作用。在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及民间医学研究、孙思邈千金方研究、中医医案及实用方剂整理开发研究等有相当造诣。先后发表及交流《新雕孙真人千金方考略》(中华医史杂志1995年第3期)、《传统文献学方法在中医经典著作中的运用》(中医经典著作思路与方法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1992年)等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编著《百病效验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年3月)、《武之望医学全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8月)、《千金方医方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3月)等学术著作60余部。获各级中医药科技成果奖9项,优秀论文奖10余项,其中《济阴济阳纲目整理研究》获1997年度陕西省中医药科技成果2等奖,《备急千金要方校释》获1999年度陕西省中医药科技成果2等奖,《千金方中的哲学思想》获1994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全国首届孙思邈学术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1等奖,《中医药与西部大开发》获2001年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北京)优秀论文银奖。在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肝病等消化系疾病方面颇有研究,发表《肝得宁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92例》获1999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实用中医药优秀论文奖。编著《古今专科专病医案》系列丛书已由陕西科技出版社正式发行。2000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相关书籍==

研读经典 含咀英华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所长苏礼主任医师是在中医师承教育的传统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一位当代中医名家。据苏礼老师本人讲,从医的第一天,父亲兼带教老师苏文海先生就谆谆教导他说:“‘医之始,本岐黄。’一定要认真学习中医经典著作,熟悉并且精通中医基本理论,打好治病救人的基础。”转眼之间,四十多年过去了,苏礼老师在长期的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对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和应用逐渐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感悟。他认为,以《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基本理论的主体建构,是中医智慧的源泉,是中医的根。中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把这个根留住。 研习《内经》 发煌古意 书成于秦汉之间的《黄帝内经》,既载述着丰富而精辟的医学理论,也蕴含着深邃而超前的医学思想,集中了中医奠基时期的临床经验和学术研究的成果。苏礼老师认为,《黄帝内经》其实应当是“《岐伯内经》”,或者是“岐伯讲给黄帝的内经”。是岐伯和他的《黄帝内经》,总结了上古以来的医药理论和经验,开创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医学模式,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内经》中许多超前性的论述,为中医临床灵感的获得,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中医学术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但学习《内经》,必须认真研读,潜心体味,方能明其要妙,契其真谛。他曾结合临床实际,对《内经》中许多论述进行了深入研究,做出了全新的理解和诠释。《素问》中“隐曲”一词,注家多有不同注释,学者难以适从。经过对这一问题的认真研究,深入探讨,苏礼老师认为:“隐曲”一词,其实是一个多义词,其本意是指隐蔽委曲之处,泛指男女二阴部位,以及与这一部位有关的大小便、性机能等。“不得隐曲”、“隐曲不利”、“隐曲之疾”则分别代表了这一部位的某些具体病变,如性机能障碍、大小便不通或不利、疝气等。对“脾喜燥恶湿”之说,一直被看作是脾的一个生理特点。苏礼老师与洪文旭先生经过多次切磋探讨,一致认为,脾在生理状态下,既不喜燥,也不恶湿;而在病理状态下,脾湿证宜用燥法,脾燥证则宜用湿(润)法。从而使这一经典论述,有了更加合理的解释。“四肢者,诸阳之本也。”语出《黄帝内经素问·阳明脉解篇》,历代医家对其多有阐发,但确切含义,一直没有共识。经过大量的文献资料考证,苏礼老师认为,脾主四肢,四肢依赖脾胃化生的诸阳之气得以温煦,阳气充则四肢活动有力,阳气衰则四肢活动无力,阳气才应该是四肢活动的根本动力。故“四肢者,诸阳之本也。”一句,其正确的译文应该是:四肢,诸阳是它的根本。对《内经》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如“六合”、“气交”等,苏礼老师也先后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辨析。所撰写的《一词多义》、《四肢者诸阳之本疏证》、《内经隐曲一词辨析》、《脾喜燥恶湿疏证》等有关《内经》研究的学术论文发表后,获得了中医界的广泛认同,从而使不少疑题,得以冰释,《内经》学说,更加发扬光大。 攻读《伤寒》 崇尚经方 被称之为“医圣”的苏礼老师国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书,确立了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的准则,辨证论治环环紧扣,理法方药一线贯穿,是中医理论结合实践的典范,必须认真研读,加以掌握。早年学医之初,苏礼老师就把《伤寒》、《金匮》作为主修课目,重点予以攻读。《伤寒论》6篇397条113方,早年都能倒背如流,娓娓道来,如数家珍,直到三、四十年后,仍然大部不忘,用时随手拈来,对临证指导意义极大。苏礼老师曾对《伤寒杂病论》的版本与流传进行过深入研究,他认为,《伤寒杂病论》能流传到今天,晋太医令王叔和功不可没。唐孙思邈、宋林亿、金成无己、明赵开美,都是传承仲景之学的大功臣。民国间在民间发现的白云阁藏本是《伤寒杂病论》的珍贵古本之一,1980年,在米伯让先生的亲自指导下,苏礼老师和同仁们一起,自校、自印、自订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200部,分送国内外有关学者和领导,使这一淹没许久的孤本,得以传承和发扬。《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世称经方,苏礼老师对经方的研究情有独钟。他认为,经方组方精练,配伍严谨,变化灵活,疗效确实,是中医方剂规范化、标准化的圭臬,应当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之方互参互用,合一炉而治。苏礼老师说,《伤寒论》主论伤寒,兼及杂病之治;《金匮要略》主论杂病,不离伤寒之法。二书之方剂合而参之,有利于全面掌握和使用经方。1982年,苏礼老师把自己学习经方的体会写成《经方初探》一文,送请伤寒大家刘渡舟、米伯让二位先生审阅,得到了他们高度的肯定和赞许。此文后来被推荐发表于《广西中医药杂志》,受到广大仲景学说爱好者的好评。为了帮助青年中医学好《伤寒论》,苏礼老师把自己积累多年的学习笔记和有关讲稿加以整理,分别以《伤寒论》的流传与版本、《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学术成就、《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基本内容、学习伤寒论的方法为题,在《陕西中医药研究》杂志连续发表,受到了国内中医界的广泛关注。 掌握经典 读习写用 苏礼老师曾应邀在多家中医院校、多种讲习班、研究班讲授中医文献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方剂学等课程,常常有人问他,学习中医经典著作、掌握中医基本理论有什么秘诀?苏礼老师往往这样回答:掌握经典,其实并没有什么秘诀。要说有,那就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科学求实,勇于创新”四句话,“读、习、写、用”四个字。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是张仲景的话,就是要精勤不断地学习和研究前人一切有益的经验和理论,思路和方法。这八个字,重点讲继承。没有继承,何言发展,不站在前人肩头上,又何言超越前人。科学求实、勇于创新是当代人的概括。学习中医经典著作,一定要充分体味其中所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学习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在不断创新中求得发展。 “读、习、写、用”是苏礼老师自己总结的学习方法。所谓读,不仅是用眼睛看,还要用口说出,更要用心去理解。中医经典著作中包含有不少名言警句,诸如“上工治未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大毒治病,十去其七”、“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病非不治,未得其术也”等等,都是流传千古的真理。还有经典著作中的药性和方剂,若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下来,自会增长智慧,受用无穷。习是反复的学,也就是温习。中医经典著作大多文辞古奥,寓意深邃,需要反复学习,不断温习,才能把握其要妙,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就是这个意思。写有两个含义,一是记笔记,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记下来,以便随时阅读,即时参考;一是写作,写心得体会,写研究论文。写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升华提高,和别人分享研究成果的过程。往大里说,也是看一个医生能不能影响和促进医学发展的指标之一。中医经典著作撰著和传承的本身,不正也是这样一个写作的过程吗! 学习中医经典著作,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的最终目的,在于发展中医学术,提高临床疗效。所以必须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为用而学,学而为用;读经典,做临床,提疗效,宏学术。所谓学习和掌握中医经典的秘诀,苏礼老师认为大抵就是如此。 ==博涉知病 屡用达药==

苏礼老师从医四十余年,学验俱丰,尤其在中医治疗慢性肝病等疑难杂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疗效卓著。现将其学术经验择要简介如下。 精心辨证愈杂证 胃下垂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慢性病,其主要症状为胃脘部胀满坠痛。苏礼老师认为,此病相当于中医的“痞症”。其证属肝气犯胃,脾虚气滞者,每用枳术汤加味以健脾消痞;其证属胃气虚寒,脾运不健者,则用黄芪建中汤加味,以温中健脾,和胃消痞。学其法者,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中医痿证范畴。苏礼老师曾以健脾温肾为法,用补中益气汤加枳壳、仙灵脾、蜈蚣,配服马钱子粉,治愈眼肌无力多例。西安某大学教授患手臂颤抖、书写困难,苏礼老师诊之为“书痉”,仿温病阴虚动风治法,用大定风珠加减以滋阴熄风,6剂而基本恢复正常。涎石临床比较罕见,其治疗多以手术为主。苏礼老师认为,足阳明胃经循鼻外入上齿,手阳明大肠经贯颊入下齿,二经均过下颌中部,阳明经火热炽盛,煎熬津液,气血壅遏,痰浊瘀积,日久渐化为沙石,阻塞涎道,以致局部硬结肿痛。用《兰室秘藏》清胃散加味清胃火、凉血热,常能使涎石排出。泌尿系结石临床比较多见,中医习用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之法。苏礼老师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从调理气机入手,分别采用柴平饮、郁金排石汤加减,治疗尿路结石30余例,均获满意疗效。兹举一例如下: 施某,男,43岁,患者五年前曾突发左少腹部剧痛,后渐自行缓解。1982年12月29日夜,又突感左下腹疼痛,向左腰部放散,某院诊断为“左输尿管下端结石”。因患者拒绝手术治疗。患者形体壮盛,神情忧虑,自诉左侧腰腹酸痛,纳差口苦,恶心欲呕,小便淋痛,舌质淡红,舌苔厚腻略黄,脉弦滑,诊为“石淋”,证属肝胃不和,湿热淤滞,治拟疏肝和胃,清利下焦湿热,方用柴平饮加味: 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0g,党参12g,炙甘草6g,苍术10g,厚朴10g,陈皮10g,枳壳15g,鸡内金12g,石苇30g,金钱草30g,生姜6g,大枣2枚。三剂,每日一剂,水煎400ml,早晚二次分服,配合按揉足三里、三阴交,按摩肾区。 复诊:药后,于1983年元月1日排出直径约0.6cm园形结石一块,小便豁然畅通。嘱前方继服三剂,X线平片复查结果:左输尿管未见结石阴影,膀胱左侧仍可见一小米粒大阴影,与前片位置相同,患者自觉虚弱乏力,动则头汗出,腰脊部酸痛,食欲虽有所增加,但时欲呕,小便稍频,脉弦滑尺虚,舌苔薄白略腻。拟健脾益气,化湿消石:木香、砂仁各6g,陈皮、半夏各10g,党参、白术、茯苓各12g,炙甘草6g,黄芪50g,石苇S0g,鸡内金10g。六剂,每日一剂,煎、服法同前。配用金钱草每日15g泡水代茶,服金匮肾气丸每次1丸(10g),日二次,早晚开水送下,随访两年,未见复发。 善用五法治肝病 中医所谓的肝病大致包括黄疸(又分阳黄、阴黄、急黄)胁痛、臌胀、积聚等病。现代医学诊断的急慢性肝炎、重症肝炎、肝硬变、肝癌、肝脓肿等,均可归类于中医肝病的范畴。中医对肝脏的生理病理很早就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和相当完备的理论,苏礼老师在充分继承前人有关学术理论的基础上,躬身实践,大胆创新,在肝病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苏礼老师的治肝五法为: 1.舒肝健睥法:用于肝郁脾虚证。此型每出现在乙肝、丙肝等肝炎病毒长期携带者,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以及各种肝病的恢复期。证见神疲倦怠,食少纳差,腹胀不舒,两胁肋隐痛,肝脾肿大,或便溏不爽,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弦。方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柴胡10g,白芍10g,党参12g,白术10g,茯苓10g,丹参15g,虎杖10g,白花蛇舌草15g,鸡内金10g,甘草5g。 2.清利湿热法:用于肝胆湿热证。此型多见于各种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活动型肝炎、重症肝炎、胆汁性肝硬变、肝癌等病。证见右胁胀痛,身目发黄或不黄,恶心厌油,脘腹满闷,或发热口苦而干,大便臭秽不畅或秘结,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方用茵陈蒿汤加减:茵陈30g,山栀10g,大黄6g,茯苓15g,白术15g,白蔻6g,薏苡仁15g,丹参15g,赤芍10g。必要时可配用清开灵等成药。 3.健脾温中法:用于寒湿困脾证。证见右胁疼痛,身目发黄,黄色晦暗,脘闷腹胀,纳呆恶心,倦怠懒动,甚或浮肿便溏,畏寒肢冷,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沉缓。方用实脾饮加减:白术、茯苓各15g,附子6g,干姜6g,木瓜、厚朴各10g,草果6g,槟榔10g,香附10g,砂仁10g,茵陈30g,甘草6g。 4.活血化瘀法:用于肝血瘀阻证。证见右胁刺痛,痛有定处,胁下痞块,腹大胀满,面色暗滞,肌肤甲错,或见肝掌蛛痣,大便色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涩。方用膈下逐瘀汤合丹参饮加减:丹参15g,砂仁5g,檀香5g,川芎10g,丹皮10g,赤芍10g,红花8g,枳壳10g,香附15g,元胡10g,甘草6g。或配服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 5.滋肾柔肝法:用于肝肾阴虚证。证见肝区隐痛,头晕目眩,两目干涩,腰膝酸软,纳少腹胀,体倦乏力,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心烦失眠,舌尖红,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数。方用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加减:生地15g,沙参15g,麦冬10g,当归10g,枸杞10g,川楝子10g,郁金12g,生黄芪15g,丹参10g,虎杖12g,栀子10g,枳壳10g,甘草5g。 创制新方有显效 苏礼老师在长期的诊疗实践中,认真继承前辈医家的经验,充分发扬中医中药的特色和优势,创制了30余首新方,经过临床反复验证,不断修改,渐臻完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兹举夜尿散、复方板蓝根汤、清胆止痛汤、益肝合剂、脂肝Ⅰ号等数首简介如下。 夜尿散:破故纸18g(盐水炒),益智仁12g,五味子18g,桑螵蛸18g,覆盆子30g,菟丝子18g。以上六味共研细末备用。每次服3~6g,每日二次,连服7~10天为一疗程。主治小儿遗尿症。用此方治疗小儿遗尿症100余例,均收到较好的效果。其中病案较完整及有随访记录的22例,年龄最大者16岁,最小者5岁。全部病例均单纯采用“夜尿散”,经治疗后22例患儿全部在1~2个疗程中治愈,大多数病例均在治愈六个月后随访一次,未见到复发。 复方板蓝根汤:荆芥9g,防风6g,板蓝根30g,大青叶30g,连翘12g,金银花30g,生甘草6g。水煎服,重症可一日二剂。此方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之效,主治上感、流感属于风热型者,麻疹、风疹、猩红热等多种急性传染病初起,外科疮、疡、脓肿初起,以及其他某些病毒以及细菌感染等。此方带状疱疹也有较好的疗效,患者王某,男,60岁,五天前发现左侧腰部发生集密成簇之红色丘疹与小疱疹,面积达2cm×5cm,呈带状分布,局部灼热疼痛,诊断为带状疱疹。经肌注维生素B12、局部普鲁卡因封闭等无效。遂给复方扳蓝根汤加柴胡、黄芩、滑石各10g。服后疼痛大减,渐次痊愈。 清胆止痛汤:柴胡12g,黄芩10g,半夏10g,杭芍12g,大黄12g(后下),枳实12g,元胡10g,木香10g,泽兰12g,生姜6g,大枣3枚,三七粉5g(分2次冲服)。水煎服,每日一剂。(必要时可每日2剂,分四次服)。主治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用此方配合复方金铃子散(炒川楝子30g,元胡30g,郁金60g,蒲公英60g,鸡内金30g)治疗急慢性胆囊炎100余例,一般急性期用“清胆止痛汤”3剂左右即可控制症状,然后改用“复方金铃子散”,服药1~3个疗程,可使症状减轻乃至痊愈。 益肝合剂:生黄芪30g,柴胡6g,虎杖10g,丹参15g,五味子10g,蚤休15g,贯众15g,败酱草15g,白花蛇舌草15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400ml,早晚2次分服,连服60剂为1疗程。用于乙型肝炎早期,或乙肝病毒携带,证属肝郁气虚,疫毒内蕴者。有疏肝解郁,益肝抗毒之效。 脂肝1号:柴胡10g,赤白芍、香附、郁金、枳壳、荷叶、草决明、生首乌各12g,川芎10g,陈皮10g,泽泻15g,川楝子、元胡各10g。用于脂肪肝,情志不畅,证属肝郁气滞,痰湿内阻者。每日1剂,水煎400ml,早晚2次分服,连服30剂为1疗程。此方系在《景岳全书》柴胡疏肝散的基础上加味而成,方中柴胡疏肝散疏肝行气,活血止痛;川楝子、元胡、郁金疏肝解郁,理气活血止痛;荷叶、草决明、生首乌、泽泻清热利湿,减肥降脂。临床经验表明,脂肝Ⅱ号用于脂肪肝及高血脂症的治疗,能缓解胁痛腹胀等主要症状、减肥降脂的疗效颇为明显。 ==《武之望医学全书》简介==

收录了武氏存世的医学著作3种,即《济阴纲目》 《济阳纲目》 ,凡110余卷。 武之望字叔卿,号阳纡,明代陕西临潼人,生于公元1552年,卒于公元1629年,享年77岁。武氏自幼习儒,万历17年中进士,历任县令、知县、吏部考功主事等职,晚年以少司马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卒于官。 武氏尤长于医术,公余之暇常为人治病,不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医学理论造诣很深。其所著《济阴纲目》,至今仍被誉为是中医妇科权威性著作。书中阐述了从调经、止带,到求子、产育以及产后杂病、乳疾等多种妇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济阳纲目》是一部总结明代以前治疗内、外科杂症经验的大型综合性医著;治症涉及84种内科疾病及24种外科、五官科疾病的病因症治。《疹科类编》收录了疹科类疾病24类,载方148首,是研究明代中医儿科的重要著作。 《武之望医学全书》除收录上述武氏存世医著外,还载有本书主编撰写的“武之望医学学术思想研究”论文一篇,凡数万言,是今人与来者学习和研究武之望医学著述很好的参考文献。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苏礼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苏礼》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