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芩连汤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葛根芩连汤,中医方剂名。为表里双解剂,具有解表清里之功效。主治协热下利。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伤寒、胃肠型感冒等属表证未解,里热甚者。

主治

协热下利。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歌诀

葛根黄芩黄连汤,甘草四般治二阳,解表清里兼和胃,喘汗下利保安康。[1]

组成

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用量

葛根15g,黄连9g,甘草6g,黄芩9g。

用法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两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解表清里。

方义

本证多由伤寒表证未解,邪陷阳明所致,治疗以解表清里为主。表证未解,里热已炽,故见身热口渴,胸闷烦热,口干作渴;里热上蒸于肺则作喘,外蒸于肌表则汗出;热邪内迫,大肠传导失司,故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舌红苔黄,脉数皆为里热偏盛之象。方中葛根辛甘而凉,入脾胃经,既能解表退热,又能升阳脾胃清阳之气而治下利,故为君药。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厚肠止利,故为臣药;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药。[2]

配伍特点

外疏内清,表里同治。

运用

本方用于协热下利证,临床应用以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腹痛者,加炒白芍以柔肝止痛;热痢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槟郎以行气而除后重;兼呕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呕;夹食滞者,加山楂以消食。

禁忌

若虚寒下利者忌用。

重要文献摘要

1、《伤寒论 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下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葛根芩连汤主之。”[3]

2、清·尤怡《伤寒贯珠集》:“太阳中风发热,本当桂枝解表,而反下之,里虚邪入,利遂不止,其证则喘而汗出。夫促为阳盛,脉促者,知表未解也。无汗而喘,为寒在表;喘而汗出,为热在里也。是其邪陷于里者十之七,而留于表者十之三,其病为表里并受之病,故其法亦宜表里双解之法。……葛根解肌于表,芩、连清热于里,甘草则合表里而并和之耳。盖风邪初中,病为在表,一入于里,则变为热矣。故治表者,必以葛根之辛凉;治里者,秘以芩、连之苦寒也。” 3、清·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桂枝证,脉本缓,误下后而反促,阳气重可知。邪束于表,阳扰于内,故喘而汗出;利遂不止者,此暴注下迫,属于热,与脉微弱而协热利者不同。表热虽未解,而大热已入里,故非桂枝、芍药所能和,亦非厚朴、杏仁所能解矣。故君气轻质重之葛根,以解肌而止利,佐苦寒清肃之芩、连,以止汗而除喘,用甘草以和中。先煮葛根,后内诸药,解肌之力优,而清中之气锐,又与社中逐邪法迥殊矣。”[4]

[2]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葛根芩连汤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葛根芩连汤》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