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福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薛福,字益庭,号瘦吟,生于乾隆四十五年间(1780),江苏吴县人。清代医家薛雪之侄孙,师从袁枚弟子方大章习医。嘉庆季年,至王江泾悬壶行医,历十余年。因医术未得认可,境况不佳,故移寓东禅寺及禾城行医。又历十余年,境况更差,于道光季年,择居王江泾镇西陶家浜。因薛福长年流寓王江泾行医,《苏州府志》未载其人,而清末民初,王江泾人唐佩金编纂的《闻湖志稿》却载有其人。

薛福是一位儒医,《闻湖志稿》中载道:其人“身长鹤立,聪明强记,于书无所不窥”。而吴江人李显若和王猷合编的《闻湖诗续抄》中谓:“瘦吟治疾疏方,雄谈惊座。”桐乡人陆以湉在《冷庐医话》中也对其颇多赞词:“能诗精医理”、“医学津梁”。但旧时代行医,情况复杂,薛福又流寓外乡,天时、地理、人和三者肯定不能兼得,时遇不济,命运多舛。《闻湖诗续抄》对其的介绍中肯且详实:“惟执于用古,持论虽透澈,而服其药者往往不效,以故门可罗雀,釜或生尘。”有幸的是薛福留有遗著《瘦吟医赘》,可以让后人评述。

今传世的、无锡老中医邹鹤瑜后裔珍藏的《瘦吟医赘》孤本,成书于道光十九年(1839),全书分上、下两卷,共57页,每页正反两面,每面40行,每行20字,共计二万余字,该书为毛边纸恭笔正楷手抄。书末附有薛福诗咏12首,皆为思念家乡、眷恋亲友的诗句。如“哭弟”:“梓里莺花不可留,饥来驱我去苏州。一家散如惊秋燕,五口难于上水舟。幸尔贫居堪自守,倘予客死赖无忧。而今剩作孤飞雁,风雪江干悔浪游。”又如:“离家十载感华颠,一检奚囊一暗然。未必书坊有陈起,江湖诗好定谁传。”《瘦吟医赘》字数虽然不多,为薛福行医随笔记事,但内容丰富,有医论,有心得介绍,有临床治疗体会,有效方传授,有读书随笔,可谓面面俱到。

薛福习医之时,清代四大温病学家之一、吴中叶天士的治疗温热病学说,已经传布开来。他根据师授,除上溯秦汉古典医籍,精读《内》、《难》、《伤寒论》外,还用心探究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及金元四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的学说,并汲取当时医学上的新见解,对叶天士治温理论与法则,尤为认同。

瘦吟医赘》中,薛福以他四十年的阅历,阐述了治外感病的辩证观点和寒温统一论的独特见解。《瘦吟医赘》曰:“今之伤寒,皆温热病也……初起只须葱豉合清心、凉瞩,或阳旦,或葛根琴连,或柴连温胆之属,散表邪兼清里热,令其微汗而解。如热不退,渐觉口干舌燥,便当撤去表药,参入玉竹、天麦冬、生地之属,以存津液,略佐薄荷叶等轻扬清透;若舌润不渴,而见胸痞恶心,可于葱豉等散表清里药中,复入积桔小陷胸、泻心之类,宽胸消痞,此气窒不宣,故宜辛泄,不必滋清……”他认为江南真伤寒少,温热病多,所以提出对外感疾病的用药,要详察病家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感受,不宜妄用辛热伤津之药。在临证治疗方面,他主乎辛散、宣化,以拨动气机,使三焦通利,邪自分解。他对《伤寒论》一书中六经见证与传变机理,一直认为“胃为枢机”,凡阴病转阳,或由表及里,皆依凭胃阳之弱强为转归、胃津之盛衰为枢纽。他说:“太阳(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六经传遍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证可以理解为表证)实包乎营卫,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转心胞实在不出太阳地界,盖太阳有太阳之表,有太阳之里,若表之里者,乃胸腑之上,心营肺卫之间,故结胸痞症,皆属太阳所统也。”他又说:“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此旨不明,千家聚讼,叶天士有心营肺卫之辨,可谓发仲景千古之蕴,惜其不引太阳篇中原文为证。”说明他在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薛福对当时温病学说,能积极汲取,择善而从,接受新知,不拘泥于古,一切以有助于临床治验为准则,并确认叶氏温病学说,可补《伤寒论》治法之未及处,有设想寒温统一论的观点。

《瘦吟医赘》中还附载颇多有效验方, 如治膨方,拔管方,隔纸膏治赚疮,戒烟方,小儿疮积方……等等,散见于全书各条。其中有介绍一奇病,当时称“缩身症”病的,“嘉善金介峰云:‘曾目击一女,年二十余,无故身渐缩小,不半载,居然极概,医无识者,后忽思羊肉,乃日饵之,渐复如旧。’至今无恙。”“理之所必无,事之所或有,此之谓也。”薛福有感于此病例,曾作行医小结曰:“病变不常,气血有素,穷不常之病变,须门门透彻;保有素之气血,要息息通灵。斯可以言医矣。”所言很切实际,颇具哲理。

薛福自称“四朝老民”,但时遇不济,一生穷愁潦倒,卒于咸丰纪元(1851)冬月,享年七十一岁。薛福遗著《瘦吟医赘》是中医学宝库中的珍品,其中许多医理至今还被广泛认同。

古籍原文

临证医案

代表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