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带绦虫感染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治疗

驱虫治疗与绦虫病相同,治疗可用吡喹酮单剂口服5~10mg/kg(吡喹酮25mg/kg顿服)。为纠正贫血,需用维生素B12。 为防止感染,所有的淡水鱼均应充分烧煮或冷冻(-10℃)48小时。

流行病学

人体感染都是由于误食了生的或未熟的含裂头蚴的鱼所致。喜吃生鱼及鱼片,或用少量盐腌、烟熏的鱼肉或鱼卵、果汁浸鱼以及在烹制鱼过程中尝味等都极易感染。阔节裂头绦虫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亚洲的亚寒带和温带地区,以俄罗斯病人最多。我国仅鶒在黑龙江和台湾省有数例报道。

病因

成虫外形和结构均与曼氏迭宫绦虫相似但虫体较大,可长达10m,最宽处20mm,具有3000~4000个节片。头节的背、腹侧各有鶒一条较窄而深凹的吸槽,雄生殖孔和阴道外口共同开口于节片前部腹面的生殖腔。虫卵近卵圆形,长55~76µm宽41~56µm,呈浅灰褐色,卵壳较厚,鶒一端有明显的卵盖,另一端有一小棘;虫卵排出时,卵内胚胎已开始发育(图1)。阔节裂头绦虫的生活史也与曼氏迭宫绦虫大致相同不同点在于其第二中间宿主是鱼类,人是主要的终宿主。成虫寄生在人、犬、猫、熊狐、猪等食肉动物的小肠内。

发病机制

人体内寄生健康搜索的裂头蚴一条者为多,也有2~3条甚至多达十余条。病变部位视感染途径而不同,其基本病理变化为虫体的分泌物与排泄物或虫体死亡后引起嗜酸性肉芽肿及囊腔形成。囊腔内有盘曲的虫体及白色豆腐渣样渗出物,后者由凝固性坏死组织、纤维蛋白和少许红细胞组成,其中可见菱形、大小不一的夏科-雷登结晶。囊壁由肉芽组织组成,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间有上皮样细胞与异物巨细胞。囊壁最外层为纤维组织。人是曼氏头蚴的中间缩主,偶尔成为终缩主。裂头蚴在体内仍保持幼虫状态,具移行特性幼虫进入肠道后附着在肠黏膜其头部向黏膜下层伸入,直至穿透肠壁,进入腹腔,向上可透过膈肌进入胸腔;向下穿透腹壁在皮下组织、肌肉之间移行产生炎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最后形成嗜酸性肉芽肿。有时幼虫沿颈动脉上行,经破裂孔进入颅内,引起脑裂头蚴病。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高;

2.活组织检查 皮下包块和眼睑结节活检可找到虫体病理检查显示嗜酸性肉芽肿,病变中心为虫体横切面。

辅助检查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嗜酸性粒细胞 >白细胞计数

临床表现

多数感染者并无明显症状,或有疲倦、乏力、四肢麻木、腹泻或便秘以及饥饿感、嗜食盐等轻微症状有时虫体扭结成团,导致肠道、胆道口阻塞甚至出现肠穿孔等。约有2%的阔节裂头绦虫病人并发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并发症: 并发胆道梗阻和肠穿孔。

诊断

粪便中检出虫卵可以确诊。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囊虫病并殖吸虫病(斯氏肺吸虫病)相鉴别,眼裂头蚴病,尤其球后感染致凸眼者应与视网膜细胞瘤相鉴别健康搜索。

预后

以眼和脑裂头蚴病为最严重,危害最大。 预防: 主要是宣传教育改变不卫生的食鱼习惯,不吃生鱼或未熟的鱼。加强对犬、猫等动物的管理避免粪便污染河湖水。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血带绦虫感染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血带绦虫感染》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