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药浓度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血药浓度(Plasma Concentration)系指药物吸收后在血浆内的总浓度,包括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或在血浆游离的药物,有时也可泛指药物在全血中的浓度。药物作用的强度与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成正比,药物在体内的浓度随着时间而变化。  

临床意义

临床实践中常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同样剂量的药物用于患同种疾病的不同病人,其疗效往往相差很大,有的表现为药到病除,恰到好处;有的疗效一般,病况稍见好转;而有的却疗效不好。其毒副作用表现也不一样,有的几乎无副作用或轻微;有的却严重中毒。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常用量的药物为什么在各人身上会反应不一?这是因为存在着个体差异(年龄、性别、机体状况、遗传、种族等)。例如,用苯妥因钠治疗惊厥心律失常,其最适治疗剂量在不同的人身上变化很大。用常用量治疗时,其血药浓度变动较大,有的人低到只有2毫克/升,根本无疗效;有的人却高达50毫克/升,病人严重中毒。

为了做到合理用药,科学家们做了大量实验,发现这样一个有意义的现象:不同的人,其有效的药物剂量变动很大,但是其安全有效的血药浓度变动却较小。一般不过1倍左右。当血药浓度大于安全有效范围,其毒副作用和表现及其程度在不同病人身上变动也较小。再举苯妥因钠的例子,该药的安全有效血浓度范围在几乎所有病人均为10~20毫克/升。同样当苯妥因钠的血浓度超过安全范围,几乎所有病人都出现中毒反应。当血药浓度为20~30毫克/升时,病人则出现精神异常现象。

对那些有效浓度与中毒血浓度比效接近的药物(如洋地黄类),以及对那些长期用药或合并用药的病人,为防止药物在体内浓度过高而产生各毒副作用,应该经常测定血药浓度。

目前,一些有条件的医院对病人除掌握药物的剂量和给药的次数以外,还常常测定血药浓度,以便指导临床选择适合不同个体的最佳治疗方案和最合适的治疗剂量。  

监测方法

1.高效液相色谱法

2.气相色谱法

3.微生物法(用于抗生素)。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血药浓度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血药浓度》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