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孙 (SJ20)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角孙 (SJ20,JiaoSun)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

Akupixsjsj20.jpg

主治

颊肿,目翳,齿痛,项强。

头面五官科疾病:腮腺炎,牙龈炎,视神经炎,视网膜出血,眼疾目痛,头痛项强。

释名

“角”指耳上角。“孙”即“逊”,隐遁的意思。以喻穴隐于发际,为耳上角所遮盖,故名。

出处

《灵枢•寒热论》

定位

在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人发际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肌;穴区内有耳颞神经皮支,深层有耳颞神经肌支和颞浅动脉分布。

功用

清热消肿,散风止痛。

配伍

配听宫、翳风,有清热消肿的作用,主治耳部肿痛。

配颊车、下关、合谷,有清泄阳明邪热的作用,主治牙痛。

配太阳、头维、太冲,有疏经通络镇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操作

平刺0.3-0.5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手、足少阳,手阳明之会。

《千金方》:角孙、颊车,主牙齿不能嚼。

《大成》:龈痛,角孙、小海。

《金鉴》:主治目中生翳。

穴义

足少阳足太阳的天部冷缩水气由此汇入手少阳经。

名解

1)角孙。角,耳也,肾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收引之气。孙,火也,角为之水,则孙为之火也(肾之子为肝,肝之子为火),此指穴内物质为天之天部的气态物。角孙名意指天之天部的收引冷降之气由此汇入三焦经。本穴为三焦经经脉中的最高点,三焦经无气血传至本穴,本穴气血为空虚之状,足太阳膀胱经外散的寒湿水气夹带着足少阳胆经的外散水湿风气因而汇入穴内,穴内气血既处火所在的天之天部又表现出肾水的润下特征,故名角孙。2)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理同角孙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

散热冷降后分传于颅息穴和耳门穴。

功能作用

吸湿降浊。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位置

头颞部,将耳部前折时,耳尖正上方入发际处。

《针灸甲乙经》:“在耳部中间,开口有孔”;《素问•气府论》王冰注:“在耳部表上部,发际之下”;《类经图翼》张介宾注:“耳后上角”。

功效

清利头目,通利耳窍。

主治

古代记述:头痛、眩晕、目翳、目赤肿痛、牙龈肿痛、耳鸣、耳聋、耳廓肿痛。

近人报道:腮腺炎、结膜炎。

方例

目昏生翳:角孙、足三里。

牙齿不能嚼:角孙、颊车。

视神经炎、视网膜出血:角孙、风池、太阳、肝俞、膈俞。

刺灸法

向后或向下沿皮刺0.3~0.5寸,或点刺。艾条温灸5~15分钟,或作灯火灸。

其它

交会穴:《针灸甲乙经》“手足少阳、手阳明之会”;《铜人喻穴针灸图经》无“手阳明”三字。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SJ20)&m=0 角孙 (SJ20)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SJ20)&m=0 《角孙 (SJ20)》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