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溪 (ST41)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解溪 (ST41,JieXi) 经穴

Akupixstst41.jpg

主治

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胃热谵语,目赤,下肢痿痹,脚背肿痛。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精神病,头痛,腓神经麻痹;

运动系统疾病:踝关节周围组织扭伤,足下垂;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肠炎;

其它:高血压

别名

鞋带

释名

解,指骨解(骱);溪,指凹陷处。穴处踝关节前两筋间凹陷处。

出处

《灵枢•本输》。

定位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母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母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穴区内有足背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胫前动脉和腓深神经通过。

功用

舒筋活络,清胃化痰,镇惊安神。

配穴举例

配天突治厥气冲腹 (《针灸大成》);配中封治足腕下垂 (《实用针灸学》)。

配条口、丘墟、太白,有通经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膝股肿痛,脚转筋。

配血海、商丘,有和胃降逆的作用,主治腹胀。

配商丘、丘墟、昆仑、太溪,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踝部痛。

操作

直刺0.5—1.0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白膜覆珠,瞳子无所见;风水面肿,颜黑。解溪主之。

《千金方》:腹大下重;厥气上柱腹大;膝重脚转筋,湿痹。

《图翼》:泻胃热。

别名

草鞋带穴,鞋带。

穴义

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散流四方。

名解

1)解溪。解,散也。溪,地面流行的经水也。解溪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由本穴散解,流溢四方。本穴为丰隆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的通行渠道狭小,地部经水满溢而流散经外,故名解溪。2)草鞋带穴、鞋带。穴名当为意解。本穴物质为丰隆穴流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如鞋带般散解,喻意经水流行无固定的路线,故名。3)胃经经穴。经,经过也。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从本穴经过而无大的变化,故为胃经经穴。4)本穴属火。属火,指穴内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外散之处,为胃经经水的输配枢纽,由本穴回流胃经的经水多少能最快地改变胃经的火热性状,故而本穴属火。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大部分为地部经水,小部分为经水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

经水散流足背各部,气化之气循胃经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分流胃经经水。

治法

寒则逆经而刺,热则循经而刺。

位置

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79}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灵枢•本输》:“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也”;《太平圣惠方》:“在系鞋处”;《针灸玉龙经》:“在足腕上大筋外宛宛中”;《医学入门》:“去内庭上六寸半”;《针灸大成》:“足大指次指直上,跗上陷者宛宛中”;《循经考穴编》:“正居{31}跗之间”;《动功按摩秘诀》:“去陷谷四寸半”。

功效

理脾,化湿,清胃热。

主治

古代记述:头痛,眩晕,眼疾,头面浮肿,腹胀,便秘,足膝痛或痿痹,癫疾,霍乱,转筋,热病汗不出,善噫,胃热谵语,疟,惊悸,股膝重,筋痹,面目赤,口痛啮舌,足胫虚肿,气逆。

近人报道:肾炎,臌胀,肠炎,足下垂,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栓性静脉炎。

方例

膝股肿、转筋:解溪、条口、丘墟、太白。

癫疾:解溪、阳跷。

风眩头痛呕吐烦心:解溪、承光。

足趾肿烂:解溪、八风、涌泉。

肾炎:解溪、肾俞、复溜、阴陵泉。

踝部痛:解溪、商丘、丘墟、昆仑、太溪。

刺灸法

浅刺0.3~0.5寸。禁直接灸,艾条灸5~10分钟。

其它

经穴。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ST41)&m=0 解溪 (ST41)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ST41)&m=0 《解溪 (ST41)》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