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窍阴 (GB44)
足窍阴 (GB44,ZuQiaoYin) 井穴
目录
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耳聋,咽喉肿痛,热病,失眠,胁痛,咳逆,月经不调。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
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脑血管病后遗症,足踝肿痛;
五官科系统疾病:结膜炎,耳聋,耳鸣;
其它:哮喘,胸膜炎。
别名
窍阴。
释名
穴居趾端,与头窍阴上下相应,故名。为与头部本经同名穴(头窍阴)相区分,《针灸资生经》冠以“足”字。
出处
《灵枢•本输》。
定位
在第4趾外侧端,趾甲角旁0.1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趾甲根;穴区内有趾背神经和趾背动脉分布。
功用
疏肝解郁,通经活络。
配穴举例
配头维、太阳治偏头痛,配翳风、听会、外关治耳鸣、耳聋 (《腧穴学》)。
配头维、太阳,有祛风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配翳风、听会、外关,有清热泻火,通经活络聪耳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配少商、商阳,有清热利咽的作用,主治喉痹。
操作
浅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文献摘要
《甲乙经》:胁痛,咳逆,不得息,窍阴主之。
《千金方》:主痈疽,头痛如锥刺,不可以动,动则烦心。
《金鉴》:主治胁痛,咳逆不得息,发热燥烦,痈疽口干,头痛喉痹,舌强,耳聋等证。
穴义
胆经经水由此回流体内。
名解
1)足窍阴。足,指穴在足部。窍,空窍之意。阴,指穴内物质为阴性水液。足窍阴名意指胆经经水由此回流体内的空窍之处。本穴为胆经体内与体表经脉的交会点,由于胆经体表经脉的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所处为高位,因而循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体内,故名足窍阴。2)胆经井穴。井,部孔隙也。本穴有地部孔隙连通体内,故为胆经井穴。3)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其运行为从地之表部流入地之地部,而因本穴流入地之地部的经水量少,流入体内后则大量气化又外出体表,气化之气表现出肺金之气的凉湿特征,故其属金。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和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
经水由地之表部流入地之地部,经气由地之地部外出地之表部。
功能作用
沟通内外经脉气血。
治法
寒则通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位置
足第4趾节末节外侧,距趾甲角1分处。
《灵枢•本输》:“足小指次指之端也”;《针灸甲乙经》:“去爪甲如韭叶”;《医学入门》:“足第四指端外侧”。即第四趾外侧,趾甲廓外侧角后旁1分凹陷处。
功效
泄热、利胁、通窍。
主治
古代记述: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手足厥冷、烦热、转筋、头痛、喉痹、舌卷干、耳聋、耳鸣、痈疽、胆寒不得卧、梦魇、肘臂不举。
近人报道:胆道蛔虫症。
方例
喉痹舌卷口干:关冲、少泽、足窍阴。
手臂肘挛不伸:手三里、足窍阴。
转筋汗不出:胆俞、太渊、孔最、阳陵泉、足窍阴。
夜眠多梦:心俞、内关、神门、足三里、足窍阴。
刺灸法
浅刺0.2~0.3寸。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其它
井(金)穴。《灵枢•根结》:“少阳根于窍阴”。《灵枢•卫气》:“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