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输血反应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请用一段简单的话描述该词条,马上。

  ==  针灸防治== 输液输血反应,较早的报道见于七十年代初。总的看,方法上以耳针为主,因为它更适应于临床;防治上,则重预防,特别是预防发热反应的文章居多。十余年来的工作表明,针灸防治输液输血反应有明显效果。经临床设对照组观察,与预防组对照,未加针刺预防者,其发热或过敏反应率大大增加;与药物治疗组相比,耳针治疗后,反应程度的减轻,反应时间的缩短等都更为明显。所以,近年编著的《外科学》(黄家驷等主编),已将耳针法预防发热反应收入。      耳针  (一)取穴   主穴:神门、肾上腺、肺。   配穴:发热反应:交感、皮质下;过敏反应:内分泌、风溪;曲池、血海(体穴)。   (二)防治法   主穴必取,根据反应的不同加配1~2个配穴。预防仅用耳穴,治疗可酌加体穴。如作治疗,以毫针刺为主,持续捻转,强刺激,至反应缓解后,留针30分钟,并作间断捻针;体针采用泻法,留针时间同上。如作预防,宜用王不留行子或剪成小立方体的火柴棒贴耳穴,在输液或输血前10~15分钟,行压丸刺激5~15分钟(可间断按压),至受血(液)者半边头部产生酸麻或重胀感,耳廓潮红发热时,即可输液或输血。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为主防治输液输血反应960余例(次),其总有效率为95%~99%[1~8]。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中冲、合谷;2、大椎。   配穴:发热加少商、商阳;头额痛加印堂;头项痛加列缺;胸闷恶心加内关、足三里。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一组,如效不显时可据症加配穴。以5分毫针刺中冲,轻者留针2~15分钟,重者挑刺放血1~2滴,2寸毫针直刺合谷,平补平泻强刺激,留针5~10分钟。配穴少商、商阳及印堂宜点刺放血,余穴针刺后平补平泻,留针2~10分钟。大椎用1寸毫针向上斜刺0.5寸左右,强刺激捻转,留 针10分钟,如在寒战发热一出现即行针刺,效果更好。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治疗输液反应19例,结果,痊愈(针刺后症状在30分钟内完全消失)15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9.5%[9,11]。

  艾灸  (一)取穴   主穴:命门。   (二)治法   当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出现发冷、寒战时即艾灸命门穴。方法为医者手持艾卷在该穴周围5厘米处旋转,以有灼热感而不烫伤局部为宜,灸2~3分钟,最多不超过10分钟。在此同时,减慢输液速度至每分钟70~40滴,全身反应严重者停止输液。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45例,疗效观察以5分钟为限,结果,显效(体温在37.5℃以下,全部症状消失)45例,有效(体温不超过38℃,主要症状消失)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4%[10]。    【主要参考文献】  [1]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针预防和治疗输血反应。新医药通讯 1971;(2):18。   [2]秦 智。耳针预防输血反应的体会。护理杂志 1979;(5):223。   [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9医院一内、二内科护理小组。用火柴棒压迫耳穴预防输血反应。新中医 1975;(3):43。   [4]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7医院。压迫耳穴预防输血发热反应。新医药学杂志 1977;(5):20。   [5]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内科护理小组。耳针预防输血反应。新医药学杂志 1977;(2):27。   [6]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血液病组。耳针防治输血反应。新中医 1978;(4):42。   [7]张桂明。耳针治疗输液反应。浙江中医杂志 1983;18(9):415。   [8]田笑荣。耳针治疗精神紧张输血输液反应。湖南医学杂志 1983;(2):62。   [9]赵斌。针刺治疗输液反应19例。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9;9(7):436。   [10]甄俊岩,等。艾灸命门治疗输液发热反应54例。中国针灸 1992;12(5):12。   [11]郭如兰。针刺大椎治疗输液反应。四川中医 1990;8(11)48。

【概述】

  输液输血反应中较为常见而严重的是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发热反应往往发生于输液输血后1~2小时,突然寒颤、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甚至谵妄昏迷。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搔痒,出现局限性或广泛性荨麻疹,或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支气管痉挛,严重者可导致过敏性休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输液输血反应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输液输血反应》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