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香 (LI20)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迎香 (LI20,YingXiang)

手足阳明之会。

Akupixlili20.jpg

主治

鼻塞,鼻衄,鼻息肉,口喎,面痒,胆道蛔虫。

五官科系统疾病:鼻炎,鼻窦炎,嗅觉减退,鼻出血,鼻息肉;

妇产科系统疾病;胆道蛔虫症,便秘;

其它:面神经麻痹。

别名

冲阳。

释名

迎,逢迎;香,香味。穴在鼻旁,主治鼻塞不通,不闻香臭,故名。

出处

《针灸甲乙经》。

定位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提上唇肌;穴区内有眶下神经深层有面神经颊支、颧支和面动脉分布。

功用

祛风通窍,理气止痛。

配穴举例

配合谷治面肿痒,配上星、五处、禾髎治鼻塞不闻香臭 (《针灸大成》);迎香透四白治胆道蛔虫,配合谷、上星、行间治鼻衄 (《急症针灸治疗学》)。

配印堂、合谷,有宣肺气,通鼻窍作用,主治急慢性鼻炎。

配四白、地仓、阳白,有祛风活血通络作用,主治面神经瘫痪,面肌痉挛。

配阳陵泉、丘墟,有驱蛔镇痛作用,主治胆道蛔虫症。

操作

直刺或向上斜刺0.3-0.5寸;不宜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鼻鼽不利,窒洞气塞,喎僻多涕,鼽衄有痈,迎香主之。

《圣惠方》:鼻息不闻香臭,偏风面痒及面浮肿。

现代研究

(1)本穴为治疗鼻病的首选穴,对过敏性鼻炎、鼻前庭炎和慢性鼻炎均有较好疗效。 (2)针迎香对慢性支气管炎临床有效率可达70%—90%。

别名

冲阳。

穴义

接收阳明胃经的五谷浊气并向胃经输送大肠经的清阳之气。

名解

1)迎香。迎,迎受也。香,脾胃五谷之气也。迎香名意指本穴接受胃经供给的气血。大肠经与胃经同为阳明经,气血物质所处的天部层次相近,迎香穴与胃经相邻,所处又为低位,因而胃经浊气下传本穴,故名。2)冲阳。冲,直上也。阳,阳气也。冲阳名意指大肠经阳气由本穴上冲并交于阳明胃经。本穴为大肠经诸穴的最高穴位,大肠经循经上行的阳气皆聚集于此,而本穴又与阳明胃经的气血物质所处层次相同,因而本穴中的阳气向上直冲交于阳明胃经,故名。3)手足阳明之会。理同迎香穴、冲阳穴之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

大肠经上行的阳气在此交于胃经,而胃经的下行浊气则在此交于大肠经。

功能作用

交换大肠经与胃经的天部之气。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位置

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凹陷处。

《针灸甲乙经》:“在禾髎上,鼻下孔傍”;《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鼻孔傍五分”;《千金要方》:“禾髎上一寸”;《针方六集》:“当约口纹”。

功效

通鼻窍,散风邪,清气火。

主治

古代记述:鼻衄不利,鼻有息肉,鼻塞,多涕,不闻香臭,面痒浮肿,眼热而红,口眼歪斜,虫积腹痛。

近人报道:鼻窦炎、鼻炎、酒糟鼻、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便秘、胆道蛔虫症、痛经。

方例

面痒肿:迎香、合谷。

耳聋气痞:听会、迎香。

赤眼:迎香、临泣、太冲、合谷。

鼻塞无闻:迎香、上星。

鼻炎:印堂、迎香、合谷。

胆道蛔虫症:迎香、四白、人中、曲池、足三里。

刺灸法

直刺0.2~0.3寸;沿鼻根向内上方横刺0.3~0.5寸;或沿皮向四白方向横透。禁直接灸。

其它

交会穴:手足阳明之会。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LI20)&m=0 迎香 (LI20)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LI20)&m=0 《迎香 (LI20)》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