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田村病毒科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文名称

野田村病毒科

英文名称

Nodaviridae

分类类型

分类

野田村病毒科

野田村病毒科成员

野田村病毒科基本特性

野田村病毒科病毒粒子无囊膜,近球形,等轴对称,直径30nm,电镜下看不到明显的表面结构,病毒空外壳很少看到。病毒基因组为两个分子的正链ssRNA,分子量分别为1.1×106和0.48×106,两个分子包裹在同一个粒子中,两个分子的5’端都具有帽子结构,3’端都缺少poly(A)尾。

野田村病毒科病毒粒子由180个蛋白亚单位组成。病毒的形态发生涉及一个病毒样原病毒粒子(proviron)的形成,原病毒粒子通过壳蛋白前体α(分子量44×103)的自动切割形成两个较小的蛋白,从而获得感染性,这两个较小蛋白分别称为β蛋白和γ蛋白,分子量分别为40×103和4×103。,这种成熟切割经常是不完全的,典型病毒粒子含有残留的未切割前体链,残留前提比例在10%到50%间变化。这种比例变化依据病毒种类不同而异,也可能由于病毒增殖和纯化的条件不同而变化。

野田村病毒科病毒在细胞质复制,RNA合成对放线菌素D抗性。病毒感染细胞中含有3个单链RNA分子,分别为RNA1、RNA2和亚基因组RNA3,RNA3并不包装到病毒粒子中。RNA1分子量为1×106(3.1kb),编码112kDa的A蛋白,它可能是RNA聚合酶组分。RNA分子量为0.5×106(1.4kb),编码44kDa的壳蛋白前体。亚基因组RNA3分子量为0.15×106(389bp),编码10kDa的B蛋白,B蛋白可能在正链RNA的合成中起作用。用分离的RNA1感染细胞合成RNA1和RNA3,但不合成RNA2。RNA1和RNA2对病毒粒子的产生都是必需的,RNA2对RNA3的合成强烈抑制。不同RNA在感染细胞中的信使活性大小为,RNA3﹥RNA2﹥RNA1。如果病毒在低感染复数时不能传代,容易形成缺陷干扰颗粒。在对超感染产生抗性后,病毒在培养细胞上易发生持续性感染。

甲型野田村病毒都从昆虫中分离出来,乙型野田村病毒分离于脊椎动物,病毒可能没有显著的宿主专一性。在实验室,本科的大多数成员都能在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幼虫体内增殖,分离于蚊子的野田村病毒能在乳鼠中生长,但不能在果蝇培养细胞上生长。Flock house病毒原是从草地蛴螬(Costerlytra zealandica0幼虫中分离到,它能在烟草植物及果蝇培养细胞中扩增。东方蜚蠊病毒、Flock house病毒和野田村病毒都能在培养的果蝇细胞上形成噬斑。野田村病毒难以在细胞培养上扩增,但能在病毒RNA转化的转化培养细胞上增殖。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野田村病毒科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野田村病毒科》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