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镇痛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概述

针刺镇痛(acupuncture analgesia)是通过针刺达到镇痛的方法。为针刺主要效应之一。

针刺镇痛的适应症

临床常见的头痛胁痛胃痛腹痛腰痛牙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痛经、手术后疼痛等,运用毫针电针刺激均可以得到消除或缓解。针刺麻醉也是在针刺镇痛作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刺镇痛的主要途径是提高痛阈,增加疼痛的耐受力,降低痛觉敏感性。近年研究证明,针刺镇痛是经针刺后机体内发生的一个从外周到中枢各级水平,涉及神经体液许多因素,并包括镇痛与抗痛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的复杂的动态过程。

针刺镇痛的机理

关于针刺镇痛的作用机理,还有不少问题有待深入研究。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已发现:

(1)镇痛区域的分布与一定经脉的循行路线基本一致。当针刺某一穴位时,沿着这个穴位所属经脉的循行路线部位,痛阚或耐痛阈的提高比对照部位显著。镇痛区域是以经脉循行路线为中心,并有一定宽度的带状范围。在中心区,耐受阈的提高最为显著,中心区两侧(旁开3cm处),耐受阈提高的程度逐渐下降。

(2)镇痛区的分布是单侧性的。当针刺某一穴位时,只有沿着该穴位所处的同侧相应经脉循行经过的部位,耐痛阈才有显著提高。而对侧身体各部位耐受阈的提高并不显著,更不是左右对称。动物实验,也获得类似结果。当给动物注射吗啡后,可以看到吗啡对身体各部位的镇痛作用没有特异性或选择性。而针刺时的镇痛区却有其特定的空间分布,即具有循经特征。

(3)针刺时耐痛阈的提高有一定发展过程。首先是从沿着本经循行路线部位开始的,然后逐渐扩展至身体其他部位,与对照点比较,本经各穴位耐痛阈的提高在时间上开始得早,在程度上也更为显著。起针以后一般本经各个穴位的耐痛阈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高水平,而对照部位则下降较快。

(4)针刺感传对针刺镇痛作用有明显的影响,感传通达范围内的各个穴位,痛阈和耐痛阈提高的程度显著而且稳定。经脉上针感未抵达的各穴则相对较差。在感传线上施加机械压迫,使感传阻滞,则针刺镇痛作用也同时受到阻遏。针刺镇痛区域的分布为什么具有循经特征,为什么呈单侧性,为什么可被阻滞,这些现象,用神经—体液观点很难作出圆满解释。因此实验者设想,在人体机能调节过程中,所看到的包括针刺镇痛现象在内的各种循经特征,反映了经络调节的内在规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针刺镇痛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针刺镇痛》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