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交 (GB35)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阳交 (GB35,YangJiao)

阳维脉郄穴

Akupixgbgb35.jpg

主治

胸胁胀满,下肢瘘痹,癫狂。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腓浅神经疼痛或麻痹,坐骨神经痛,癫痫,精神病。

别名

别阳、足髎。

释名

足少阳胆经由此交向足太阳膀胱经,所以又名“别阳”。

出处

《针灸甲乙经》。

定位

在外躁尖上7寸,腓骨后缘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腓骨长肌、踞长屈肌;穴区内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肌支、腓浅神经肌支和腓动脉分布。

功用

疏肝理气,安神定志。

配伍

配足三里、阴陵泉、悬钟,有祛风温,利关节的作用,主治膝胫痛。

配太冲,有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胸胁痛。

配四神聪、大陵、内关,有宁神定志的作用,主治癫狂。

操作

直刺l~1.5寸;可灸。

文献摘要

《千金方》:主胸满肿。

《铜人》:治寒厥惊狂,喉痹,胸满面肿,寒痹,膝不收。

《大成》:主胸满肿,膝痛足不收,寒厥惊狂,喉痹,面肿,寒痹,膝不收。

别名

别阳,足髎。

穴义

胆经吸热上行的天部阳气在此交会。

名解

1)阳交。阳,阳气也。交,交会也。阳交名意指胆经吸热上行的天部阳气在此交会。本穴物质为外丘穴传来的湿热风气,至本穴后,此气吸热胀散上至于天之天部而成为阳气,与膀胱经飞扬穴扬散于天之天部的阳气相交会,故名阳交。2)别阳。别,离别之意。阳,阳气。别阳名意指胆经吸热胀散的阳热之气由此别走阳维脉。本穴物质为外丘穴传来的湿热风气,至本穴后吸热胀散而化为纯阳之气,胀散的纯阳之气别走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名别阳。3)足髎。足,指穴所在的部位为足部。髎,孔隙之意。足髎名意指本穴的纯阳之气为弱小之状。本穴物质为外丘穴传来的湿热风气,经吸热后才能上升至本穴纯阳之气所在的天部层次,但因其富含水湿(外丘穴因其含有较多水湿而不能直行于上,只能横行),只有少部分水湿化为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本穴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如同孔隙中化出一般,故名足髎。4)阳维脉郄穴。郄,孔隙也。本穴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弱小,外传阳维脉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为阳维脉郄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纯阳之气。

运行规律

一是吸湿冷缩并传于阳陵泉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功能作用

理气降浊。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位置

小腿外侧部,外踝尖上七寸,腓骨后凹陷处。

《针灸甲乙经》:“在外踝上七寸,斜属三阳分肉间。”意指斜向足太阳经侧。

功效

利腿足、镇惊、清热。

主治

古代记述:寒热,癫疾,惊狂、喑不能言,下肢痿痹、髀胫不收、喉痹、胸满、面肿、心悸怔忡、转筋。

方例

胸满:阳交足、临泣。

惊悸怔忡:阳交、解溪。

刺灸法

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其它

阳维脉郄穴。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GB35)&m=0 阳交 (GB35)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GB35)&m=0 《阳交 (GB35)》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