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辅 (GB38)
阳辅 (GB38,YangFu) 经穴
目录
主治
偏头痛,目外眦痛,咽喉肿痛,瘰疬,胸胁胀痛,脚气,下肢痿痹,半身不遂。
运动系统疾病:半身不遂,下肢麻痹,膝关节炎,腰痛;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坐骨神经痛;
其它:颈淋巴结核,颈淋巴结炎,扁桃体炎。
别名
绝骨、分肉、分间。
释名
外侧称阳;“辅”指外辅骨即腓骨。穴处小腿外侧面之腓骨前缘。故名。《素问•气穴论》:“分肉二穴”。王冰注:“在足外踝上,绝骨之端,同身寸之三分,筋肉分间,阳维脉气所发。”林亿等新校正:“按《甲乙经》无分肉穴,详处所疑是阳辅。”《针灸聚英》作阳辅别名。
出处
《灵枢•本输》。
定位
在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趾长伸肌、母长伸肌;穴区内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和腓浅神经,深层有腓深神经和胫前动脉分布,再深层有小腿骨间膜及腓动脉、腓静脉经过。
功用
清热散风,疏通经络。
配伍
配环跳、阳陵泉,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下肢外侧痛。
配风池、太阳,有祛风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配丘墟、足临泣,有活络消肿的作用,主治腋下肿。
操作
直刺0.8-1寸;可灸。
文献摘要
《千金方》:主胸胁痛。
《资生》:风痹不仁,阳辅、阳关。
《金鉴》:主治膝痹痠疼,腰间寒冷,肤肿筋挛,百节痠疼,痿痹,偏风不遂等证。
穴义
胆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上行。
名解
1)阳指阳气,辅为辅佐之意。阳辅名意指胆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悬钟穴外散而来的湿冷水气,至本穴后因受外界之热而升温上行,本穴如辅佐胆经气血向上蒸升的作用,故名阳辅。2)胆经经穴。经,动而不居也。本穴吸热后上行的阳气在本穴只是流行而过,动而不居,故为胆经经穴。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悬钟穴传来的凉湿水气,在本穴为吸热蒸升的变化,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
吸热后循胆经上传光明穴。
功能作用
化阳益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位置
小腿外侧部,外踝尖上四寸,腓骨前缘稍前方凹陷处,当小腿外侧部的下1/4折点。
《灵枢•本输》:“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针灸甲乙经》:“在足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素问•刺腰痛论》王冰注作:“如后五分”),《针灸集成》:“在光明、悬钟二穴之中,微向外。”
功效
祛风湿、利筋骨,泻胆火。
主治
古代记述:寒热酸痛、四肢不举,腋下肿、瘰疬,喉痹,酸痹不仁、腰痛、诸风,口苦、胁痛。头热如火、足冷如冰。
近人报道:偏头痛、高血压。
方例
逆厥:章门、阳辅、临泣,如脉绝灸间使或针复溜。
腋肿、马刀疡:阳辅、太冲。
髀枢膝骨痹不仁:阳辅、阳交、阳陵泉。
刺灸法
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其它
经(火)穴。《难经》丁德用注:“髓会绝骨,是骨名也;其穴在外踝上四寸,阳辅穴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