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市 (ST33)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阴市 (ST33,YinShi)

Akupixstst33.jpg

主治

膝关节痛,下肢屈伸不利,腰痛,下肢不遂,寒疝,腹胀,腹痛。

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髌上滑囊炎,髌骨软化症,脑血管病后遗症;

其它:糖尿病,水肿。

释名

阴,阴荫,隐蔽;市,指胃。《素问•刺禁论》:“胃为之市”,《类经》张景岳注:“胃纳水谷,无物不容,故为之市。”穴属足阳明胃经,故名。

出处

《针灸甲乙经》。

定位

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底外缘连线上,当髌骨底上3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股外侧肌、股中间肌;穴区内血管、神经同伏兔穴。

功用

温经散寒,理气止痛。

配穴举例

配肝俞治寒疝 (《针灸资生经》);配髀关、阳陵泉、足三里治腿膝冷痛、无力 (《实用针灸学》)。

配肝俞,有温经行气的作用,主治寒疝。

配髀关、阳陵泉、足三里,有温经散寒的作用,主治膝腿冷痛,无力。

操作

直刺1.0~1.5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阴市禁不可灸。

《大成》:寒疝腹痛,阴市、太溪、肝俞。

别名

阴鼎。

穴义

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汇合。

名解

1)阴市。阴,水也。市,聚散之地。阴市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汇合。本穴物质为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为脾土中的外渗之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经水在此为汇合之状,故名阴市。2)阴鼎。阴,水也。鼎,炉鼎也。阴鼎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汇合且不断气化。本穴物质为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在此为汇合之状,因受脾土所传之热,地部经水不断气化,故名阴鼎。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和经水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

地部经水汇聚本穴后循胃经下行梁丘穴,气化之气则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汇聚上源经水回流胃经。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本穴因汇集的经水多而性寒凉,地部经水较少气化,其功用即为汇聚上源经水并传输给胃经下部经脉,如在本穴施以艾灸则会改变本穴固有的寒凉特性,促使穴内经水的气化,穴内的经水则会因此而变得干少,经水不足也就不能濡养胃经梁丘穴以下经脉诸穴,故而经书对阴市穴作出禁灸的规定。

位置

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3寸处。

《针灸甲乙经》:“在膝上三寸,伏兔下,若拜而取之。”《神应经》:“在膝盖上三寸。”

功效

祛寒湿、利膝关。

主治

古代记述:寒疝痛,腹胀满,痿厥少气,腿膝无力,膝中寒,水肿大腹,两足拘挛。

近人报道:膝关节炎,股外侧皮神经炎。

方例

寒疝:阴市、肝俞。

寒疝腹痛:阴市、太溪、肝俞。

刺灸法

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ST33)&m=0 阴市 (ST33)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ST33)&m=0 《阴市 (ST33)》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