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魏《中药大辞典》
目录
功能主治
消积,杀虫。治症瘕痞块,虫积,肉积,心腹冷痛,疟疾,痢疾。
①《唐本草》:"主杀诸小虫,去臭气,破症积,下恶气。"
②《千金翼方》:"主一切疰恶气。"
③《海药本草》:"主心腹中冷。"
④《口华子本草》:"治传尸,破症癖,冷气,辟温,治疟,兼主霍乱心腹痛,肾气,温瘴,御一切蕈菜毒。"
⑤朱震亨:"消肉积。"
⑥《本草会编》:"解自死牛、羊、马肉诸毒。"
⑦《本草通玄》:"截疟,止痢,解毒,止臭。"
⑧《新疆中草药手册》:"治神经衰弱,慢性气管炎。"
出处
《唐本草》
拼音名
ā Wèi
别名
熏渠(《唐本草》),魏去疾(侯宁极《药谱》),阿虞、形虞(《酉阳杂俎》),哈昔泥(《纲目》),五彩魏(《中药志》),臭阿魏(《新疆中草药手册》)。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阿魏、新疆阿魏、阜康阿魏的树脂。 未开花前采收。挖松泥土,露出根部,将茎白根头处切断,即有乳液自断面流出,上面用树叶I覆盖,约经10日渗出液凝固如脂,即可刮下。再将其上端切去一小段。如上法采收,每隔10天一次,至枯竭为止,共约3个月。置阴凉干燥处,密闭保存,防热。
原形态
①阿魏
多年生草本,具强烈蒜臭。初生时只确有根生叶,至第5年始抽花茎;花茎粗壮,高达2米,具纵纹。叶近于肉质,早落;近基部叶为3~4回羽状复叶,长达50厘米,叶柄基部略膨大;最终裂片长方披针形或椭圆披针形,灰绿色,下面常有毛;茎上部叶1~2回。花单性或两性;复伞形花序,中央花序有伞梗20~30枝,每枝又有小伞梗多枝;两性花与单性花各成单独花序,或两性花序中央着生1个雌花序;两性花黄色,花萼有5微齿;花瓣5;雄蕊5,长于花瓣;雌蕊2心皮,上部扁平,几分离,无明显花柱;雄花与两性花相似,仅心皮内胚珠不育;雌花白色,花盘上位,肥大,2心皮,合生,子房下位,被毛,2室,胚珠1。双悬果背扁,卵形、长卵形或近方形,背面有毛,具10肋,棕色。花期3月。果期4月。5月植物枯萎死亡。
生长于多沙地带。分布苏联中亚细亚地区及伊朗、阿富汗。
②新疆阿魏
多年生草本,高50~200厘米。基生叶有长柄;茎生叶互生,3~4回羽状复叶,小叶片羽状深裂。复伞形花序,花黄色,小而密。双悬果扁椭圆形。
生于戈壁滩及荒山上。分布新疆。
③宽叶阿魏
多年生草本,高达2米。叶为3回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或椭圆形,花为淡黄色,子房及种子光滑。
分布新疆。
性状
阿魏商品多数由球粒凝聚而成大小不等的块状。外表暗黄色或黑棕色,贮藏日久,则变为红棕色,新的破折面为乳白色或浅黄棕色,或红棕色交错,通称为"五彩阿魏"。
新疆阿魏的树脂为灰白色至浅棕黄色的脂膏状物,硬度如白蜡,质轻,断面稍现孔隙,纯净而无杂质。加水研磨,成白色乳状液。具强烈而持久的大蒜样臭气,味苦辣如蒜样。
产新疆。
化学成份
阿魏含挥发油、树脂及树胶等。品质佳良者(粒状品)可得挥发油10~17%,树脂40~64%,树胶约25%,灰分约1.5~10%。块状品所含的无机杂质有的可达60%以上。
挥发油中含蒎烯,并伴有多种二硫化合物,其中仲丁基丙烯基二硫化物约占45%,是本品特殊蒜臭的原因。树脂中含阿魏酸及其酯类,还有法呢斯淝醇A、B、C等。
本品不含游离伞形花内酯,但如与盐酸共煮,则易产生伞形花内酯,在碱性溶液中呈现蓝色萤光。此反应可用作鉴别根据之一。
药理作用
从阿魏根或根茎切开后所得之橡胶树脂即阿魏,有特异的臭气,味苦而辛;能自肠胃道吸收,即使大量(12克)亦无显着毒性;可用作驱风剂(用4%15~30毫升灌肠,同时服轻泻剂),但肠道手术后3天内不宜使用。其挥发油自肺排出,故在支气管炎、百日咳或哮喘患者,可用作刺激性祛痰剂。
阿魏煎剂在体外对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与硫黄、槟榔及肉桂合用,作成煎剂预先给小鼠灌胃,可减少小鼠感染血吸虫尾蚴后之成虫发育率。水浸剂在急性试验(犬静脉注射)及慢性试验(大鼠)中,能延长血凝时间,并能显着降低血浆对肝素的耐受力,其抗凝作用可能与血中肝素或肝素样物质的增加有关。国外有用其胶质作抗惊厥用或治疗某些精神病,亦有用作驱虫者。
新疆阿魏的水煎剂或水-醇提取液,对离体蛙心能降低其心跳振幅,增加心率;静脉注射于犬,可使血压有短暂的降低。1:1000煎剂能引起离体豚鼠子宫的强烈收缩;而水-醇提取物则无效。二者对动物的毒性均不大。
炮制
拣去杂质,斫成小块。
《雷公炮炙论》:"凡使阿魏,先于净钵中研如粉了,于热酒器上裛过,任入药用。"
性味
苦辛,温。
①《唐本草》:"味辛,平,无毒。"
②《海药本草》:"味辛,温。"
③《日华子本草》:"热。"
④《本草正》:"味苦辛,性热,有毒。"
归经
入肝、脾、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胃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太阴、阳明经。"
⑨《本草新编》:"入脾、胃、大肠。"
④《玉楸药解》:"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
用法用量
外用:熬制药膏或研末入膏药内贴。内服:入丸、散,3~5分。
注意
脾胃虚弱及孕妇忌服。
①《本草经疏》:"脾胃虚弱之人,虽有痞块坚积,不可轻用。"
②《医林纂要》:"多服耗气昏目。"
③《本草求真》:"胃虚食少人得之,入口便大吐逆,遂致夺食泄泻,因而羸瘦怯弱。"
附方
①治一切痞块症瘕,食次血气成积者:阿魏五钱,白芥子四两,白术三两,三棱、莪术各二两。后四味俱炒燥,研为细末,以阿魏热酒溶化,和入为丸,黍米大。每早晚各服二钱,白汤下。妇人病此,本方加当归、川芎、干漆,俱酒炒各-两。(《何日中手集》)
②治痞:阿魏、乳香、没药、芒硝各二两,俱研细,听用。外用大黄二两,白芥子三两,木鳖子二十一个(去壳),穿山甲、肉桂、川独活各一两五钱,乱发二两;用香油四十两,煎黑去渣,待油冷凝,入锅内,乘油冷时加水飞净细炒燥黄丹二十两,将油煎滚,用铁箸不住手搅,以黄丹黑熟,软硬得所,提起,将凝,加入阿魏、乳、没、硝四味细末在内搅匀,即成膏矣。凡贴膏药时,先用芒硝研细,随患处铺半指厚,以纸盖定,用热熨良久,如硝耗,再加熨之,二时许,方贴膏药。(《何日中手集》)
③治小儿食积,腹如蜘蛛状,肚痛,小便白浊:阿魏(醋浸一宿,研如泥)半两,黄连(炒)半两,花碱(研如粉)三钱,山查肉一两,连翘一两半,半夏(皂角浸一宿)一两。上为末,炒神曲糊丸,如萝卜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饮下。(《医学纲目》阿魏丸)
④治气积,肉积,心腹膨满,结块疼痛,或引胁肋疼痛,或痛连背膂,不思饮食:木香(不见火)、槟榔各半两,胡椒、阿魏(用醋化开)各二钱半。上为细末,用阿魏膏子,并粟米饭,杵和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不拘时候,生姜皮汤下。(《济生方》阿魏丸)
⑤治疟疾:胭脂、阿魏各一大豆许,同研。以大蒜肉研和为膏,用大核桃一枚,劈开去仁,取一片以药膏子填在核内。疟发时,用药核桃覆在手虎口上,男左女右,令药着肉,以绯帛系定,经宿乃去。(《圣济总录》扼虎膏)
各家论述
《本草汇言》:"阿魏化积、堕胎、杀虫之药也。其气辛烈而臭,元人入食料中,能辟一切禽兽鱼龟腥荤诸毒。凡水果、蔬菜、米、麦、谷、豆之类,停留成积者,服此立消。气味虽有秽恶,然不大损胃气,故方脉科每需用而不弃也。"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