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南山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陆南山(1904~1988年),浙江鄞县人。四代业医,从父陆光亮学医,22岁悬壶于上海,专擅眼科。1956年被推选为中华医学会第十届全国会员代表。曾任上海仁济医院眼科主任,上海第二医学院眼科教授,医疗系二部中医学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中医学会理事等职。

证治经验

陆氏对许多内眼症的治疗有特色,主要原因在于他对各病病因、机理有清晰的认识,治疗针对性强。

也可以数脏同病,其中较为重要的是脾、肾两脏。这是由于脾胃是后天之本、肾是先天之本的缘故。

除眼外障经验《内经》云:“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陆氏认为, 眼外障之早期,多见目赤,故多属因火所致。其实不单眼之外障,其他如急性、慢性结膜炎、麦粒肿及巩膜炎等外眼疾病,都属目赤范畴。由于这类疾病为火邪所袭,治疗固然不离寒凉清热,但清法有多种办法,须参照《伤寒论》及温病学说仔细分析病情的进退兼夹,订立周密的治疗方案,方能真正达到对症下药的效果。陆氏认为,一般火邪侵袭眼睛多兼挟风邪,这可能是由于眼睛属于上窍,内性扰上的缘故,至病之后期,由于邪热消烁阴液,还可出现阴分不足之象,也有损气害血者,可有气虚及血络热滞等情况。

主要背景

17岁随父侍诊,得传家学。民国15年(1926年)来沪,初设诊于虹口,抗日战争后,迁南京路哈同大楼,再迁鸿仁里,以擅治眼疾闻名沪上。陆氏深知“医乃仁术”,遇有危重患者,常留家住宿,随时观察;家中容留不下,则留下病家住址,亲往访诊。对贫苦病人,非但不收诊金,还馈赠药物、膳食。陆氏行医60余年,经他治愈者不可胜计,有使“瞽者生明”之誉。

陆氏一生遵循“学知不足,业精于勤”的古训,博览群书,有得则录,笔耕不辍;配制眼药,亲手研制;80高龄仍然坚持门诊。著有《眼科临证录》。其对31个病证的辨证施治方法,经系统整理,输入电脑,作为教学之用。《医学百科全书.中医眼科》、《实用眼科学中医眼科学》皆收载其数十年的临证经验。陆氏除熟读经典著作,酷爱古典文学,并喜国画。

陆氏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眼科理论五轮学说,结合多年临诊经验,提出“肝肾立论”、“脾胃论治”、“健脾利湿”新学说,独具见解。率先将中西医结合方法应用于眼科临床,进行生化检验,使用眼科仪器检查眼底病变,充实中医诊断手段,使中医眼科理论和现代医学相结合。对角膜炎、葡萄膜炎、慢性单纯性青光眼、眼底出血症、视网膜炎、眼肌麻痹等诊治都深入钻研,取得突破性进展。发表有《中医治疗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辨病和辨证的结合》等论文20多篇。著有《眼科临证录》,主编《实用中医眼科学》,甚为眼科界重视。陆氏从事医学教学,认真带教学生,不少学生成为中医眼科界后起之秀。子女中有六人业中西医眼科。

陆氏曾任上海第二医学院教授、医学系二部中医教研组主任,全国中医眼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等职。

主要业绩

发表有《中医治疗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辨病和辨证的结合》等论文20多篇。著有《眼科临证录》,主编《实用中医眼科学》,甚为眼科界重视。陆氏从事医学教学,认真带教学生,不少学生成为中医眼科界后起之秀。子女中有六人业中西医眼科。

陆氏从事眼科医疗60年,主张中西医结合,眼病辨证强调整体观点, 善于化裁古方,扩大古方的应用范围,对眼病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医疗经验。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陆南山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陆南山》经典原文。